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立德树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正文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德育作为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更是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谓“立德树人”,指道德品质的培养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既需要班主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与时俱进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在德育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德育工作中得到个性化的关照和培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
立德树人理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强调以德为先、教育为本,以培养具备道德品质的人为目标。这一理念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观念。孔子提倡“仁爱”“礼义”,强调教育的德育功能。这种关注于道德修养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也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使人在道德上得到升华,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化解叛逆情绪。教师可以采用心理辅导、班会课、团队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此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初中生自尊心较强,对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非常敏感。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并给予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等。
1.以身作则,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班主任应在日常教学中、行为举止上和价值观念上做到严谨、公正、无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他们的成长。这样,班主任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学习班主任的优良品质。同时,班主任还应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信赖的、值得学习的楷模。
2.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德育讲座、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品质。德育讲座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德育知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题班会可以围绕当前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服务、参观实践等,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能力。
3.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班主任应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例如,在历史课上,讲述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在语文课上,选用具有丰富道德内涵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科学课上,强调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教育学生遵循科学规律,诚实守信。
(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并参与制定与修订班级规章制度,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让学生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和执行力。教师可定期组织学习方法、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讲座或讨论会,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学会应对各种挑战。这些培训活动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以便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设置学生干部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如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职务,这些岗位可以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同时,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沟通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塑造积极的班级文化
1.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教师通过策划各类有趣的集体游戏、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减轻学习压力,同时提高班级凝聚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共同策划和组织这些活动,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和参与其中,从而提升班级凝聚力。同时,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组织策划能力,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班级事务的管理中,共同维护班级秩序。学生可以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协助组织班级活动等。这样,他们可以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心理辅导课程、心理健康讲座、小组讨论等,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在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关爱引导,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如有必要,教师可以与心理医生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心理援助。此外,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形式,了解自己的情感,调整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和压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家校共育活动以及个性化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参考文献】
[1]支军年.基于立德树人思想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教书育人,2023(1):75-77.
[2]邵燕.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展开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87):163-165.
[3]申曙东 .立德树人,创新管理——浅谈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J].吉林教育,2021(28):7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