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看“微”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曾四美

广州市番禺区恒润实验学校 511400

摘要

微型班会用时较短,目标较小,能有效把握教育的“最佳关键期”,易于操作。本文尝试从抓住“契机点”、“利用远程互动”、“关注社会热点”几个方面阐述微班会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

微班会 实践 形式

正文


首好曲激荡人心一幅好画陶冶性情句名言,能感召人的心灵同样,一次好的班会能让学生同频共振,体验与感悟将良好的品德素养内化于心,促成其从知到行的内在转化正因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寻求良好的德育途径。而微型班会就能凭借其明确的教育目标鲜明的主题相对完整的程序短小精悍易于操作的特点,牢牢地把握教育的“最佳关键期”。

微班会用时短,目标较小,但却力求高效,一般时长在10分钟左右。短时内容,符合中学生容易接受及保持最好关注度的心理特点,易于产生接受效应。其次,微班会相对来说应变及时,便于根据班情的观察,快速行动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它可以聚焦微小成长话题,如课堂纪律、同学相处等等,也可以聚焦一些大话题,如文化社会热点等等。再次,微班会时间单位小,但聚焦明确,常常一事一议,形式不拘一格,方式灵活,方便操作,微而有味。

当然,微班会诞生年仅几岁,还在成长的路上蹒跚而行,可探寻的视点很多。笔者根据这一年多来开展的微班会实践,着重谈谈微班会一些有效的实践形式

一、目光敏锐,善抓教学“契机点”

在学生中间,随时随地都会有一些小故事发生,这些小故事恰恰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最佳契机。班主任应该因势利导,巧妙捕捉教育契机,凭借自己的教育敏感和专业驾驭能力化解危机。

【案例】(微班会《最美身影》)

临近期末的12月,开放日、科技艺术节活动与紧张的复习并行不紊。在德育处的统一安排下,各班级的班级文化创建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某周日返校晚上,我班班委会的几个主要成员带着几个同学(大概10人以内)布置班级,他们或合作贴美术作品,或合作组装花架,或合作贴新闻头条。接近上课,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其时,部分同学却趁着纷纭状态,自顾自地谈笑风生。这不仅影响正在安静自习的同学,而且对班干部们的布置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本应该是塑造班级形象,提高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努力,却因为部分同学的漠视行为而有可能功亏一篑。所以,利用这一时机,在晚自习开始前进行集体教育,弘扬班级正能量,营造更好的班风学风是势在必行的。但只是一昧的说教,效果肯定不佳。

当晚,我不动声色地给同学们拍照留念。另一边,只是给其他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十分钟内小任务:请没有参加布置的同学,像老师一样,用手头的笔,描写下你认为这个时刻最美的身影。写完后请大家投到讲台上,然后再进行评选。任务一布置完,此时无声胜有声。正在为布置班级奋力的同学们更加的积极,脸上更加自豪。一向严格自律的叶副班长忍不住和我相视而笑。其他同学,很自然地把眼光寻向了四围。我想,不管他们的文字美不美,但是这短短的十分钟,那些躁动的心完全沉静了,取而代之的是寻真、寻善、寻美的行动,是不用提醒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觉度。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二、利用视频录制,加强“远程互动”

由于微班会形式上灵活短小,便于录制小视频,因此班主任大可以把一些微小的班会课题,拍成小视频与学生在线上共享,形成“远程互动”,为学生的自主行动提升提供崭新的平台,这也正适应了新信息时代的特点。特别是网课期间,这种形式不仅便捷,而且高效。

【案例】网课期间,因长期宅家,因各种原因常出现亲子关系不和谐,甚至有些家庭亲子矛盾重重的情况。这个问题除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外,对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也会造成影响,我就想还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双向沟通,融合亲子情感。我想到了微视频。于是,利用手机,让同学们偷偷将父母为自己默默付出的的情形录制成两类短视频,让父母也录制一段孩子理解和关心尊重父母的行为的小视频。所有小视频由我收集,并进行重新创作,在家长群共享,要求同学们周末观看后,思考以下问题:

1.你在视频中担任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3.作为家里的一分子,你能为这个家庭做些什么?

那个周末,班级群非常活跃,讨论得不亦乐乎。家长和孩子都能不同程度地被对方感动,为对方感到骄傲。令我惊喜的是,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孩子们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作业更加按时上交,上课也更加积极主动,并且一些家长们反馈,学生在家也愿意承担一些家务。虽然,一次微班会,带来的效应总归有限,但是这些尝试竟然把打通了课内学习和课外的生活,架构起学习与生活,校与家之间的桥梁,然后再回归课堂,既省时又高效。同学们在这样的思考讨论中更明白了责任,收获了成长。

三、关注网络热点,小窗口透射社会,塑造更健全人格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教育信息化是拓展教育资源必要的手段和途径,也可能是我国改革应试教育,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微班会就在这个突破口脱颖而出,它巧妙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班级人格教育。

【案例】2018年11月,重庆万州一辆公共汽车带着15条鲜活的生命坠江,在人们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引起人们无尽的心痛与反思。此时,对于寄宿的同学们,这个令人沉痛的消息,却因为信息不对称,却全然不知。作为敏锐的班主任,这个鲜活的教育例子也绝不能放过教育的意义,可以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情绪的控制可以是社会的角色职责担当与思考,同样也可以是生命的教育等等,沉痛的警钟在这个大社会熔炉中敲响,作为社会的未来力量也该学会去思考和面对。

因此,新华社披露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的始末的那天(刚好周五),我第一时间将新华社的长篇通讯全文通过网络同步在班上进行了展示。当时教室一片哗然。不用我组织,同学们开始讨论。为了更加有序,我顺势提了两个问题:“这个事件,责任在谁?你认为如何可以避免?”接下来,正如网络上很多讨论一样。班上的讨论也热开了锅。很短的时间里,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了刘某,后来个别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驾驶员也有责任。此后,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关于“如何避免”,有同学能提出其他乘客制止也可有效,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我再将新华社的评论和底下的跟帖给同学们浏览无需多言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对于生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为临近放学我干脆趁热打铁,要求同学们回家后再多关注这个事件,可以和父母交流认识,然后写成周记。

这个周末,不仅仅看见了一些学生的朋友圈转载了相关的信息,写了自己的评论,视点从平时的美食、交友、抱怨作业等等中抽离出来,也看见了周记中一部分高质量的与此事件相关文章。下面是学生在关于万江公交车坠江事件的日记片段:

“旁玩手机的女人反应过来,发现自己已坐过站,对司机大声呵斥要停车,但司机不予理睬。女人生气一跺脚,走到司机身旁又是一阵臭骂,你不禁有一些厌烦,想要做出些行动,但又看到其他人毫无反应,自然也就坐下来了

谁知,那泼妇得寸进尺,竟用手机敲打司机,并抢夺方向盘,司机不由的怒火攻心,一转方向盘,车冲开了桥上的护栏,掉了下去。

你感到世界颠覆,一大阵尖叫声刺破你的鼓膜,你感到你也在尖叫,但不多时,你的大脑被水波震荡了,眼前是一片片的模糊,水漫过你的面颊,嘴上带着几缕白泡,巴士的巨大钢铁窟窿监狱带着你还有其他所有人,永远地沉下了水底。

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吗?

其后果自然是惨重的。是谁害了这一车人?不仅仅是自私暴力的中年妇女和是被激怒失去理智的司机,还有一群未能及时制止悲剧发生的旁观者……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闲事……总想着只要不侵犯你的利益,你就选择冷眼旁观。

作为车上中的一员,面对如此情况,不应做出行动制止?不应把违反车上规章的无赖赶开?不应督促司机把车停下后报警处理?所以,我们不要永远做一个旁观者,在这个人人赖以生存的世界上,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的做一个旁观者。

勿庸说他们的理性思考很可贵,即便是对于这个事件思索的本身,就是对这个社会错综复杂的真实的接近,也是对人性的复杂性和自我的更纵深的认识,这一点我认为尤为难能可贵。

微型班会最大的价值,还不完全在于这教育形式的“微”小省力,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彰显教师的主导,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了班会课的革命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微班会,能引发一系列“微行动”,促其感动、实践与生命在场,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探索有效的灵活的多途径的微班会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当成为时下更为广泛的实践形式。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