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作独特语言魅力浅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马予思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末年生于山东章丘,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难得的杰出女性。

李清照出生在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乃“苏门四学士”之一。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史载“亦善文”。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出李清照深厚的文学素养,相对开放的家庭氛围,培养出李清照“直欲压倒须眉”的率真大气。李清照词作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文笔清新、语言洗练、感情细腻、流畅自然,将真挚浓烈的感情寓于生活细节的描摹。开一代婉约词宗,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其写情之真,状景之切,令人赞叹!

李清照善于炼词常常寥寥数语可将场景情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与辛稼轩之“句句用典”不同,李清照词作用语往往脱胎于日常生活,提炼于浅显口语。她不重辞藻而清新自然,不求工巧而音律谐畅,不图繁复而自成一体,“寻常语度入音律”,有着异于常人的语言之美。而其写景状情,更是信手拈来,撼动人心,如一幅幅白描的画卷,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蹴罢秋千”,汗透春衫,慵懒地正欲休息,忽见客人来访。慌慌张张地躲避,以致“袜刬金钗溜”。“和羞走”三字,精妙地描绘出小姑娘此刻的动作情态。“走”者,疾走也。含着羞怯,急急地奔走相避。偏偏已到门边,却又不肯进去,只“倚门回首”,偷偷打量来客,假装“把青梅嗅”。多么可爱的小女儿情态!将这样大胆、率直、憨态可掬、天真烂漫的少女,描写得惟妙惟肖。此词与晏殊《破阵子·春景》“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一样,成为古代诗词史上描绘豆蔻少女娇憨可爱之情态的一首绝唱。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酒兴)

此词作于早期,描绘了词人少女时期的一次外出游玩。一群女伴驾舟相伴,尽兴游玩。沉醉忘归,不觉天色已晚,女伴们还陶醉在斜阳薄暮、藕花深深的美景之中。争相嬉戏,抢着要撑起那小船,以致“惊起一滩鸥鹭”。没有迷路的沮丧与慌张,只有大自然美的体验定格在了心中,少女们清脆的笑声似乎还久久回荡在耳边。李清照虽生长于宋朝礼学鼎盛、束缚诸多的时期,但从词中,却感受不到封建礼教的桎梏。词人的家庭开明程度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这种比普通闺秀更加自由的生活体验,才让她自少女时期就形成了随心而行,自由奔放的率真个性。这种开朗率性,在其词作中屡屡显现,即使成年之后,仍有明显的痕迹。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春晚

这首词将场景和人物对白结合,在寥寥数字间将惜花之情写得百转千回。起首两句,晨起宿醉未消,委婉地暗示惜花而醉的心态。第三、四句,词人情知一夜雨疏风骤,定然满地残红狼藉,却又抱着侥幸心理,试着探问卷帘的侍女。一个“试”字,将词人唯恐花落、不忍亲睹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态,摹画得细腻贴切,一波三折。然而,侍女粗心,对词人的心事一无所知,“却道海棠依旧。”“绿肥红瘦”一句,更是绝妙之笔,“绿”指代叶,“红”指代花,“肥”形容叶因雨润而繁茂丰盈,“瘦”形容花因雨打而凋零稀疏,将两种颜色和两种状态用对比的方式呈现出来。寻常到直白的四个字,经词人的信手搭配,竟是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的运用简练而精妙,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

这首词仍写划船,但词人却怀抱着“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悠悠期盼,一改少女时期的朝气蓬勃,不再有往昔的无忧无虑。绵绵情思紧随着每一眼之所见,归雁、明月、落花、流水,无不寄托着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丢不开,放不下。词人还推己及人,想象远方爱人的思念之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时时处处萦绕的情感,被描写得委婉细腻,如丝般“剪不断,理还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便 “眉头”不再紧皱,但幽幽的思念却在“心头”萦绕不去,如影随形。李清照对细腻情感的体察和把握可谓入木三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又值重阳佳节,“薄雾浓云”中,愁了“永昼”又愁“半夜”。凉初透的天气,更是凉初透的心境。东篱把酒,独自浇愁,黄花之“暗香”扑面而来,盈满衣袖,一个“盈”字,充满了灵动的韵味。“帘卷西风”一句,动态十足。西风瑟瑟,将绣帘卷起,帘外的花与帘内的人默默相对,浑成一体。将词人的心理感受寄予身边的景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更是出神入化,花见瘦而人更瘦,平平常常一个“瘦”字,蕴含了千种闲愁,万般相思。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短短五十二个字,场景感、画面感十足。写情至此,堪称极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秋情》

这首晚期的词作,反映出词人凄风苦雨的生活状态。在冷冷的黄昏,词人四处寻觅,然而,过往美好的一切都已逝去,眼前只余冷清与凄惨。一连串叠字运用,好似将每一份刻入灵魂的孤苦寂寞都叠加翻倍。悲戚莫名,她只好再次借酒消愁。此时的淡酒、寒风、黄花已不是“凉初透”的闲愁,而是“正伤心”的憔悴。满地堆积的黄花,如同词人的写照,无人堪摘,无人怜惜。回想起过往的美好记忆,如今的日子更是孤单寂寞,漫长难耐。窗外的细雨不仅是滴在梧桐叶上,更是滴落词人的心坎上,听着一滴一滴的落雨声,词人心里“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刻骨的悲哀与寂寞,正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主调,将她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相交织的坎坷际遇中无边的哀痛与凄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外,李清照还有诸多神来之笔,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自在,无半分斧凿痕迹。例如:“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月移花影约重来。”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总而言之,李清照的词作生活气息浓郁、画面生动传神,往往情景交融,其中凝聚着词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语言简洁自然、字字珠玑、浑然天成,是词人精心提炼而来。有言:“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李清照词作语言之精妙、情景之生动、意蕴之绵长,体现出她在作词上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