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的小学数学高年级作业设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高年级
正文
前言:
“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双减”减负提质理念下,数学教师应不断优化数学作业,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作业,改变传统“一刀切”、理论化、单一化的数学作业,加快数学作业改革,设计多元化数学作业,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双减”政策概述
“双减”政策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化教育发展需求,建立在降低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提升学习意愿。“双减”建立在“减负”和“增效”的双重影响之下,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能为基本,有效带动学生学习成长,让学生能在多元化的指导下,增长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1]。“双减”的主要目标是作业减负,让学生不再认为作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是一种巩固学习质量的方式,这样一来,才能充分发挥出“双减”的价值,既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还能通过积极有效的学习,让学生能内化知识、提升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教师始终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辅助者,最终小学生是否能得到健康有效的成长,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本身。“双减”就是通过重塑教学模式,以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双减”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优化必要性
(一)“双减”是做好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双减”政策下为了创新教学思路,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双减”的含义,明确“双减”政策落实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压力,减轻学生面临的学习负担。从当前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许多高年级小学生每天上下学都背着重重的书包,每天放学回家后做作业要做到很晚,放学后的操场上很难见到学生的身影,学校内部的整体氛围不够轻松、愉快。导致这一问题出现主要和小学高年级学生面临的沉重作业量有关,沉重的作业会严重占用学生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学生难以在成长道路上收获快乐,这样一来教育就偏离了“双减”政策实施的方向。在教育教学中作业设计是必然的一项要素,优秀的作业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处理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加强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双减”政策落实的推动者、践行者,在深入了解“双减”政策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转变自身作业设计理念,在适当减量、减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作业质量,避免在一味增加作业量的情况下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2]。
(二)高年级小学生有能力有素质适应“双减”下的作业变化
高年级小学生有必要开展数学作业优化,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习难度越来越大,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学习中出现各种问题,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很多高年级小学生需要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各学科学习压力增加,作业量也随之上升,带给小学生的是无穷的作业压力。相较于中低年级小学生,高年级小学生自主意识更强,且探究意识更强,以“题海”战术让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而且实践证明,无论给学生设计多少作业,真正能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的少之又少。对高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自主意识更强,学习积极性有保障,经过了中低年级的学习,他们在基础知识积累上更有优势,如果能在“双减”的影响下,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双减”政策对作业量的要求,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作业的价值充分凸显出来,即便是不做太多数学题,学生的数学成绩也能得到提升。
(三)传统数学课堂作业形式单一且存在滞后性
作业可以直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教师设计作业也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双减”给作业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下,传统的作业形式已经不符合当下数学教学的要求[3]。尤其是目前针对数学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存在不愿意做作业、做作业效率低等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抄写作业以及书本上的例题本身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不大,这也影响了实际的作业开展效率。传统的作业形式比较枯燥,且一般都是习题练习为主,而不是以能力拓展为主。本身学生学习压力就很大,再通过这种方式强制让学生学习,势必会降低作业完成效率,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故而改革传统的作业开展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也值得教师们分析研究。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年级作业的相关设计策略
(一)进行多层次的作业设计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与记住,同时也是对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减轻负担、提高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考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弹性的作业设计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的时候,假如每个学生都拿到了同样的任务,对于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起不到拓宽学习视野的作用;而对于那些普通学生来说,可能会有很大的完成难度。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所以教师要重视数学作业的设计,并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对作业进行分层,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与之学习能力适应的作业体验[4]。
举例来说,小学数学方程内容是较为困难且新颖的,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度较低,所以教师就要进行分层次的作业设计,让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层次整合迁移,而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则侧重于基础的认知作业。这样既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又能满足较高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逐步有效地完成方程类的数学习题。
(二)加强作业的应用性设计
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没有注意到作业的应用性,数学本就是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把数学作业限制在课本内容中是一种封闭教育,切断了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降低了数学应用的实用性,尤其作为小学生,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认知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注重作业内容的应用性[5]。
比如,在“数据与统计”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展开实践:“同学们。超市里有很多种饮料,你能通过调查说明哪种饮料最畅销吗?”之后,要求学生去完成一项以小组为单位的超市调查作业。通过小组调查和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还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设计探究型作业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作业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双减”下的作业要求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运用所学来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作业数量。探究型作业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进行全面地激发,提高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6]。
以“统计”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社会调研类的长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调研主题可以是本校学生最喜爱的运动,也可以是小区居民每月的用水情况,还可以是亲朋好友的饮食爱好等。然后教师要引导制定作业实施方案,明确成员分工。在确定作业主题之后,小组成员拟订具体的落实计划,包含需要哪些数据,调查方式、时间与结果,职责分工等,并以统计图的形式整理出来,作为作业执行依据。最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收集数据,并规定时间地点进行集中探讨,书写作业。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探究进度,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集中讲解或是个别指导,保证作业方向的正确性。
(四)作业设计结合多媒体技术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减少作业的“量”,同时也要保证作业的时间,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中完成作业,控制好作业时间,避免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针对学生课上遇到的难点以及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做到举一反三。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作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率[7]。
此外对于作业设计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于平台,去传输作业内容、作业反馈机制。多媒体技术融合学科教育中,不仅要辅助教师授课,对于课后作业内容部署、作业反馈都可以。这就需要教师先确定作业传输平台,以至于校园智慧平台,或者是其他平台,统一时间发布作业,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因为智慧平台需要学生拥有可移动设备,对于学生手机等智能设备使用情况,需要借助家长的帮助,统一控制学生使用时间,对于每日作业完成时间需要进行调控。对于作业内容批改,教师需要及时在后台上传好正确内容步骤,或者是微课讲解视频,通过两种方式,实时反馈学生的作业问题。这种作业形式带来了新格局新模式,也让学生对于作业产生好奇,借助这种好奇引领学生前进。
(五)作业设计以小组合作为依托
在“双减”视域下,利用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之间一起完成作业,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充分提升作业完成的质量。小组合作的开展有效帮助各个学生融入到作业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做好数学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与学习,相互之间进行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7]。况且小组内都会安排不同层次学生,依托小组形式,可以打造成互帮互助的局面,引导学生学会遇到问题先组内研讨,更新解决思路,互补型学习方式。
以“方程”为例,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中,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有效的任务,为各个小组成员设计有效的任务,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若是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方程变量的探究,并让学生利用图像来表示方程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渐对一次方程有一个深入学习。在学生学习之后,教师制定合理的数学应用题,让小组之间利用方程知识来进行应用题的解答,完成课堂练习。最后进行作业设计,教师针对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任务,让各个小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任务,从而来保证作业完成的效率。这样学生在自主选择作业中,具备较大的选择空间,并且学生的作业完成兴趣也将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激发有积极意义。这种方式也可以沿用后期大题讨论中,考试是对学生的复合型技能进行考察,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复合型状态发展,那就需要借助于同龄人互帮互助小组,同龄人学习更有活力,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他们彼此借鉴、彼此学习,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快速补充自己的缺点[8]。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自然会运用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也可能设计数学建模和数学抽象。可以说数学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即使在“双减”的“减负提质”背景下,数学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层次化、生活化、开放化作业,增加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多种素养发展的作业,确保学生通过数学作业训练,达到温故知新、拓展提升、思维发展的多重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革英. 试析"减负提质"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合理化[J]. 好日子, 2022(25):3.
[2] 吴绿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9):75-76.
[3] 褚丽勤.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方式多元化的研究[J].考试周刊,2020(A4):57-58.
[4] 潘晓东.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J]. 好日子, 2022(15):0142-0144.
[5] 张淼.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思考[J]. 数学大世界, 2021, 000(00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