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中的应用与探索
摘要
关键词
中职;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教学;课程思政
正文
前言
中职学校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中职教师在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学时,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项要求紧密结合,使每一位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技能,又注重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技能教学的实践出发,对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
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要构建高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培养,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本次会议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从多维度推进课程思政实践,相继开展系列课程思政的培训活动,助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2. 社会对中职学生的需求
当前,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简单的谋生技能是无法让学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的。学生亟待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掌握钳工的专业技能,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向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传统的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融入其中,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使其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保证产品在制造与加工过程中的高质量产出,从而推动制造业从高产到高质量的转变。
3. 学校多元化建设的需求
中职学校将课程思政与钳工实训课程相结合,对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既可以满足他们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毕业质量,增加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师资建设方面,中职院校的专业老师与思政课老师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努力,把课程思政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在不妨碍专业课教学的前提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课程的质量,促进中职院校在教师、学生、课程等方面实现迅速的转变,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
二、课程思政在《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中的应用与探索
1. 重视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教学过程
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课程是一门对精细程度有较高要求的专业课,实训中应体现出“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在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地位,建立起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观念,将技术技能和精神的培养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将思政要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摆正专业知识与精神培养的位置,要对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技术和精神上都要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2. 营造重视实训的校内教学环境
政府及学校要加强对中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负责人要在深入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对钳工实训教学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提高钳工实训硬件设施的水平,并与企业进行良好的对接。在实训的时候,老师要加大对学生进行操作规范的引导力度,例如,在实训完毕之后,要让学生把工作台清理干净,把工具放回原处,并将其摆放整齐,从而培养出一丝不苟的实训习惯。同时,老师还应该对加工材料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避免学生的浪费,让他们能够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养成节约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建立起崇高的思政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真正地体会到专业知识中所包含的思政精神和职业素养。
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实际工作的体验,使学生对钳工实训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采用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这一课程产生新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丰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技能、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例如,可以丰富传统的锤头制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和协作,设计成对自己更有意义的作品,在这一积极的制作过程中进行思政融入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与竞赛,比如,举办一场钳工创新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行创新,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对钳工课程的职业认知,还可以提高他们创新拼搏的职业精神,从而达到对知识和精神的完美内化。
4. 发挥师资队伍“一专多能”功效
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教学中,培养教师的师德是十分必要的。为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加强钳工实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出一个专业教师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学习,对课程思政经验与心得进行交流,在不同科目中取长补短,对自身的思政模式与方法进行思考,提高教师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教师深入企业,在企业中探索钳工训练的职业化精神,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传授给学生。
5. 驱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学校与企业是中职生学习的“双渠道”,“校企合作”是搭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一种独特的中职人才培养方式。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将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将钳工专业与企业相结合,在企业中寻找对应的岗位,开展实习工作。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一种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从而形成钳工实训课程的思想精神,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储备人才的方式。所以,在接收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候,企业工作人员也应该走进校园,参与到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宣传,组织学校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校企合作能够精准地实现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的融合,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行为举动的改变一定会让校企合作的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熊小文.依托专业课程培养“工匠精神”的探索与实践——以钳工课程鸡蛋钻孔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2):194-195.
[2]吴倢.探究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1(12):158-159.
[3]高青松,李婷.“中国制造2025”研究进展及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9,37(10):59-66.
[4]夏艳霞.当代高校青年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5]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66-69+91.
[6]周吉友.印刷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中国印刷,2020(06):4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