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健康教育与初中生物有效课堂融合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作业设计 教学与研究
正文
教什么,育什么,教书育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针对此现象,在2021年5月21日,教育部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要求,加强“双减”督导,“双减”督导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双减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紧接着2022新课程标准正式出台,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生物学科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郭华教授在《新课标引导教学新变革》里讲,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不是内容结构,而是通过结构化的课程,让课程内容变成学生活动的要素,结构化要求必须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体现不同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在新课标引领下我们如何把健康教育融入生物课堂,进行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本文围绕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与研究三方面结合日常教学案例展开研究。
一、课堂教学
(一)“师”“生”关系的转变
1.“师”“生”关系如同“买家”“商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案例:观察种子的结构及萌发
这是在学习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光合作用第三课时》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布置后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作业上留言:老师给个“奖励”、老师我的作业“棒”......等,通过学生的留言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下认真预习,急于买下这家的课,在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师生课堂关系的变革:本学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提出了“先学后教”、“教”服务“学”教学模式。根据生物学科的特征,制定了生物学新授课授课模式:项目化波纹式教学模式
包括五部分:聚焦问题、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
(1)聚焦问题
导学案或在上节课结束时进行布置下一节课重点问题(参考课时练知识要点),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自己再查找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
(2)激活旧知
课前五分钟阅读上节课知识点及之前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
做好知识的衔接,温故而知新。唤起学生恰当的已有心智结构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3)示证新知
用简短的身边事例(体现生物学知识也可以由学生收集让他们进行整理,老师帮他们整合,尝试一段时间后,慢慢的叫给学生去整合,如学习生命的特征时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生物与非生物,具有那些不同;植物的类群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植物写实践调查报告)导入,然后展示学生思维导图(知识框架),结合学生思维导图中问题由学生质疑、解疑,(组与组之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进行点拨,精讲本节知识点(约10分钟),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导图上进行标记。对于思维导图已经试用一年效果较好。
(4)应用新知
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限时练(10分钟,习题可以用课时练上的练习题进行选做),组内进行交流,找出共性问题讨论,解决不了的由其他组同学解疑,为解疑组同学加分,全班同学的共性问题由老师解疑回答。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练习题的设置体现我们生物学科的特征要结合日常生活,用好“课内读”做到学以致用。
(5)融会贯通
能力提升阶段,要将所学的新知与旧知相关联,另一方面要与他人互动,形成同伴合作。
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进行学科深度融合,回忆本节课有没有与其他学科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评价:学习本节课你了解了那些知识,你怎么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师角色/权威转换。
《智慧妈妈聊天魔法》给我的启示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改变“提纲挈领”、“狮子吼”的尊严,用带有指令性的谈话方式授课,改变为用聊天的方式与孩子们交流,打破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课堂上我们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打破孩子们的戒备心理,尤其我们的生物课堂是以科学探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尤其我们的实验探究课用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积极讨论、积极参与到我们的实践活动中。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与标准问题
从技术方面界定: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们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两个基本点”之一,就是坚持依标施教。“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个课程标准可以编写多套教材,我们在教学中所依据的不可能是“多套教材”,只能是唯一的课程标准。
3.“两个基本点”之二,就是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个性化、有地方特色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一节课本身应体现综合性,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综合,也可以是学教目标的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应是开放的,而不是只固定在某一种思想或理论上,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学目标是开放的,目标设定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而是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改变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过程是开放的,一节课结束时应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所谓实践性,就是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价值层面的界定: 也就是从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界定
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1.自主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生的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创新。一般来说,自学课学生是容易创新的,但不是每节自学课学生都能有创新。
2.合作学习的效度。合作学习是指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生成。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他们对共同努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小组的成功是建立在每个人成功的基础上的,有一个人不成功,小组就没有成功;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
3.探究学习的深度。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1.教材由“蓝本”转向“文本”。
2.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警惕课程资源的泛化。
蓝本”:是指预先规划设计好的、在实施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蓝图。按照这样的设定,教师只要把教材呈现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具有绝对权威,学生不能质疑。
所谓“文本”,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原生态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可以对教材提供的内容重新解释。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的主要课程资源。
我们的生物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实例,把我们的教材真正的由“蓝本”转向“文本”。这是我这个学期进行的实践活动。
二、作业设计
“作业多元建构”与“价值引领”
——文本建构的限度问题
这是我们学校“双减”政策生物益智作业设计
(一)“课前两分钟”问卷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的预习及知识掌握情况,确定上课的重难点突破,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学科深度融合与,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做到学科融合。
(三)思维导图助力作业的结构,为了更好的梳理知识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课前预习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活动
作业:
1.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小程序带你飞
https://www.meipian.cn/3w0yepno?first_share_to
2.“双减”政策下的我们
https://www.meipian.cn/3zz5kukv?first_share_to
3.疫情下的“双减”益智课堂
https://www.meipian.cn/45e0prix?first_share_to
4.益智生物作业设计---实践活动一(1)
https://www.meipian.cn/4i7is9gm?first_share_to
三、教学与研究
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古人曾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教师更应如此。成长为有个人教学风格的教师并非是“闭门造车”、“孤军作战”之术就能成就的。它需要整合教育群体的优势资源,需要博采众家之所长、吸收“我师群贤”之精华,从而开阔教师的专业发展视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在教学中发现一些问题我们要进行提炼,要将所读、所听、所看、所想具体落实于教育教学活动,更需要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在经常性的反思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这种“批判性的控制”,教师能够超越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经验世界,将从经验中获得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将显性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实践经验,而完成针对自身知识的转化、调整和重组过程。强烈的反思倾向和有意识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直接促进了其自身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有反思的习惯,精于反思。反思教学行为,反思与教育有关的观点,反思某一个教育现象,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反思的习惯中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实现从普通教师到风格名师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EB/OL].(2016-08-20)[2018-08-28].http://www.
[2]新华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报, 2016-08-21-24879(1).
[3]生物新课程标准.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