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摘要
关键词
网络 青少年 网络素养 健康成长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互联网深度融入青少年(6岁到18岁的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为青少年自主学习、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提供便捷。同时,也使部分青少年滋生了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欺凌等一些现实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资料显示:“截至2019 年,我国18 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75 亿,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2]“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94.9%,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高达62.5%。”[3] “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4] 2020年未成年网民、互联网普及率比2019年分别增加0.08亿人、1.8%,2021年成年网民、互联网普及率比2020年分别增加了0.08亿、1.9%,未成年网民和互联网普及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有效预防网络游戏沉迷、网络侵权、网络欺凌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青少年网络素养,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延伸与发展,亟需成为当代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5]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着力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进一步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网络素养教育机制,提高青少年正确用网和安全防范意识能力,健全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工作机制,依法坚决打击和制止青少年网络欺凌,保护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6]由此可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养成绿色、文明、安全上网的行为习惯,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在我国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但面临着网络素养相对缺失、网络素养教育不均衡、网络创新能力较弱等难题。为此,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因素合力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培育青少年良好的网络素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青少年上网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使用手机的青少年频率越来越高。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养成造成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一是给青少年带来丰富的知识资源。互联网是交流速度快、灵活度强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库,很容易迅速被青少年所接受,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范围,成为了青少年学习知识和人际交往的必要途径。青少年在网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找人类优秀的文化、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辅助学习,充分帮助他们在一个比以往信息容量大的环境中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自己个性化发展。二是促进青少年走向人格独立和思想成熟。网络以其崭新的特性给青少年带来展现自我的舞台,在互联网平台上青少年可以消除心理障碍,与不同区域、国家、不同年龄以至于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群体、个人相互交流、发表观点和阐述意见,使得他们勇于表达、乐于表达和善于表达个人的观点、方法和主张,不断提高了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平等意识和独立意识,促进青少年走向人格独立和思想成熟。三是创新了青少年培育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也可以利用网络社交的方式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效率。四是锻炼了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浏览网络信息、网络购物、娱乐游戏等诸多领域,给青少年了解社会、感知社会提供了可能,使他们通过内心世界、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话锻炼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使得青少年意识到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身增强竞争能力和提高干事效率。
(二)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一是网络依赖引发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由于青少年认知水平较弱,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强,部分青少年不了解信息网络的危险性,在接触网络之后,不能抵制住它们的诱惑,导致其容易出现网络使用不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行为,导致上课无精打采、精力不集中,甚至一些青少年为了玩游戏逃学、撒谎、泡网吧等,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不愿意和外界进行交流,更有甚者造成网络与现实判若两人的人格分裂,引发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二是主体性迷失造成价值观混乱。青少年在个人行为规范和对法律法规的充分认识上还处于培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网络的防范意识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由于网络软件的监管系统和涉及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刻意在网络上散播反社会主义言论、各种混杂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低级庸俗的价值观,青少年在面对各种各样有害信息时,难以依靠自身的鉴别力去伪存真,使这些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青少年不知不觉中被那些有害信息侵蚀,从而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导致一些青少年主体性迷失价值观念混乱。三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复杂性、虚拟性的特点,那些只求牟利的网站、游戏厅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很多不负责任的色情低俗、恐怖暴力、人身攻击、封建迷信等各类不良信息,不断侵蚀青少年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使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淡漠,行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四是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迅速发展阶段,由于传统道德难以有效约束网络活动,在新旧道德并存、交替、更迭阶段容易出现道德约束的真空,污染青少年纯洁的心灵,误导他们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一些网络交易平台出租账号、开发防沉迷破解软件等方式,让部分青少年在网络上整日进行网恋游戏大战、窥视网上不良信息和恶意传播泄露未成年人隐私。有的青少年专门进行干扰、修改他人计算机系统,造成计算机瘫痪。
三、新时代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改进策略
网络时代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是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引导,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价值观教育,建构青少年网络能力体系,给予青少年网络权利,使青少年成长为具有正确判断、计算思维、健康发展、终身学习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学校要肩负培养青少年学生网络素养的重任,加强教师网络素养培训,教师也要主动学习和研究网络素养教育的新知识,强化网络素养与自身专业教学的融合,将网络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校要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认知特征,坚持技术传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入网络道德的要求,开发适用的网络素养校本课程,开展网络常识、网络技能、网络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组织自主阅读、活动研讨、程序设计、网络道德”知识竞赛、“网络安全”手抄报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网络安全管理条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的法律。要严禁学生把手机等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学校的上网服务设施应安装网络保护软件,重视学生上网技能与学习渠道的指导,实现对学习状态的评估、预警和干预。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准确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不沉迷网络、不看非法内容,不玩暴力、色情游戏,不依赖网络;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信息创作、传播观念,不在网上参与敏感话题讨论,不编造和散播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消息,不谩骂攻击他人;使青少年学会正义抵制、增强自护意识,不轻信他人、不进入不知名网站、不参与网络赌博,力保青少年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
政府应尽快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家长、学校、企业平台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针对性的规定。网络监管部门要完善网络平台的内容审批制度,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未经批准的游戏不得上线运营。加强对网络游戏企业的追踪管理和过程监督,定期开展净网行动,对所有网站信息进行全面过滤排查,取缔非法网站,对未经审批违法违规运营的网络游戏加大处罚力度,坚决杜绝网络游戏中不健康内容进入,确保内容优质健康干净,防止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教育督导部门要将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责任督学日常监督范围,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7]
(三)充分发挥社会的正向引导作用
维护网络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上网环境、教育青少年文明上网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要积极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明确网络接入商、网络内容提供者、网络服务业者、线上资料服务业者及其它在网络上提供资料者对于网络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构建有利于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行业规则,优化手段,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互联网平台和传媒企业应当建立青少年保护机制和网络合规制度,树立全网、全领域保护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和内容审核,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开发一些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上网”软件,推出和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建立教育宣传网站,开辟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模块,严格落实实名注册用户账号和登录要求,必须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验证,切实阻断不良及消极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社区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网络素养培训班,组织一些网络安全、心理咨询、法律知识等专题讲座,为学生文明上网赋能。
(四)充分发挥家长的助力作用
家长是保护青少年安全上网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地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家长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充分认识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和加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管理的必要性,主动学习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做到依法上网、规范上网,以自身的文明网络行为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给电脑设置上密码,多观察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思想、行为的动态变化,了解浏览的内容,做好指导与监督,防止他们看危害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确保他们在上网时不迷失方向、不触碰暗礁。要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合理控制他们对网络电子设备的使用,减少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从机制源头填补青少年沉迷网络、网络欺凌存在的技术漏洞,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伟军,刘辉,王玮,董柔纯.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01):165-173.
[2]《2019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EB/OL].(2020-05-13)[2023-07-20].http:// www.cnnic.net.cn / hlwfzyj/ hlwxzbg / qsnbg/202005 /P020200513370410784435. Pdf.
[3]《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在京发布[EB/OL].(2021-07-21)[2023-07-20].http: // v.china.com.cn /news /2021-07 / 21 /content_77642572.htm? f=pad.
[4]《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EB/OL].(2022-11-30)[2023-07-20].http: // news.youth.cn/gn / 202211 / t20221130_14165457.htm
[5]李宝敏.基于探究的网络素养教育:为何,是何与如何[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Z2): 47-54.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2021-09-14)[2023-07-20]. https:// www.gov.cn / zhengce / 2021-09/14 / content_5637195.htm.
[7]《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21-10-29)[2023-07-20].https: // www.gov.cn /zhengce /zhengceku / 2021-10/ 29/ content_5647673.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校园欺凌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干预研究》(2022YB14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绍珍(1970—),女,甘肃兰州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