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以宁都花灯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民俗文化;宁都花灯
正文
宁都县是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各类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传统习俗“花灯”:大沽村古教花灯、刘坑竹马灯舞、石上曾坊桥帮灯……民俗文化是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相联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民俗文化是一种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心理和生活最为接近的大众文化。但是,目前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常常忽略了儿童生活中所包含的众多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使儿童失去了接受民俗文化教育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引导幼儿去感知丰富而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身为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要将民俗文化要素加以运用,将其传承下去,使民俗充分体现出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价值,这对推动幼儿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人文性
二十四节气、十六个传统节日都传承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精神内核和文化传统取之不尽。民俗谚语记载着人们的耕种习惯,如“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民俗谚语充满人文性,整合精妙的生活规律和经验,体现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
(二)生活性
民俗文化来自民间,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享及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随着一个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具有群体性、地域性、传承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等特征,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启蒙教化的重要作用。民俗文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娱乐性。教师可结合幼儿园课程,为学生营造自然、轻松、温暖的活动氛围,实现“教游一体化”目标,这与幼儿园发展大纲中所倡导的“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课程”论断高度契合。
(三)愉悦性
民俗文化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赏析性,其表现形式有趣,接地气、贴近生活,能够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体验。民俗文化在环境创设、等方面都充满了感官愉悦。节庆活动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给幼儿带来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满足,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课程引入本土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承本土民俗文化的需要
将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让幼儿在幼儿园集中活动、游戏中接触到家乡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引导幼儿了解家乡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能使幼儿了解家乡人民用聪明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还能使他们增强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二)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园期间,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特定的阶段,他们的思想是感性的、形象的,在活动中融入生活情境,对当地的人文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的教学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所以,在儿童发展的基础上,选取儿童所熟悉的,与儿童生活相关联的民俗文化资源作为课程的内容,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
(三)园本课程内容的需要
本土民俗文化是幼儿生活中的一笔财富,将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能丰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幼儿所处的社会文化相联系,切实做到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和内心情感,使教育更具生命力。
(四)促进园所文化建设的需要
将本土民俗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应用到幼儿园活动区域游戏内容中,渗透到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中,能凸显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形成独特的园本氛围,最终为丰富园所文化内涵奠定基础。这样,幼儿园处处可见富有乡土气息的游戏环境,教师与幼儿可在此过程中充分了解宁都的历史、美食、特产、建筑等文化。
三、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以宁都花灯为例
(一)宁都花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意义
1.发挥载体作用,拓展民俗文化知识
民俗文化是一种教学资源,它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相结合,给幼儿带来了一个更为宽广的教学环境,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民族文化魅力,又可以成为一种载体,使幼儿在认识民间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让民俗文化充分体现出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儿童的幸福感。
2.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弘扬民俗精神。
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宁都花灯有着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孩子们经常跟随家长观赏或亲身体验,在一次次的熏陶下,孩子们的兴趣得到提高。我们也将进一步开发,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民俗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经验,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启蒙阶段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民俗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并成为以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让这种可贵的民俗精神得到保护和传承。
3.感受艺术魅力,体验创作乐趣。
宁都花灯是创作和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曾坊桥帮灯,它就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制作工艺精细,制作桥帮灯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这项民俗活动最具艺术创造力的一环。桥帮灯的制作主要包括:做桥绑,削天心钻,搓稻草绳,绑灯框,糊灯框,灯花剪纸,插蜡烛,贴灯花。尤其是在灯花剪纸上,整个村子里的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必须参与到这种艺术的创造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灯上剪贴的灯花,传统的构图多是蕴含意味的线条,带给大家的更是妙趣横生的艺术联想。
(二)宁都花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
1.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激发孩子们制作花灯的兴趣
幼儿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复杂多变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主要来自于父母、朋友、老师和小伙伴,对新鲜事物或好奇、或模仿、或崇拜。根据孩子们的个性特征,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调查:我们幼儿园大班的哥哥姐姐在课间操中所跳的舞蹈,你们想不想跳呢?答案是“想”,你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舞吗?“花灯操!”所有的孩子都齐声高呼。有几个孩子,更是兴奋的跳着舞,哼着小曲。被老师夸奖了一句,周围的孩子们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在这样的熏陶下,儿童对花灯已有了一些了解,并开始对花灯有了一些兴趣。因此,在这样的氛围烘托下,我们适时地把握了这一在儿童生活中出现的热门话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2.开展花灯启蒙教育,让孩子们获得最初的体验
“全面性”、“启蒙性”在幼稚园的教学内容中应表现出来,并在各个领域中“相互渗透”。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花灯艺术培训的时候,既要注意整体及个别差异,又要注意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既要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又要注重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爱国热情,并根据幼儿的活动水平及素质差异,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多次讲授,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笔者认为,为了能在较长时间内吸引孩子的注意,并能持续地开展灯会艺术活动。透过丰富的视听材料,激发孩子对花灯的兴趣。然后,对不同的花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进行表演,让孩子们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其次,通过让孩子们利用纸板和手工纸来制作花灯,从而提高孩子手工操作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不仅丰富了儿童的知识,还提升了儿童的鉴赏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在教师的夸奖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同时也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
3.创设情境,提供赏识素材,培养孩子的情感
创造情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刺激性,可以提高孩子的鉴赏,探索的兴趣;充分运用各种素材,让孩子们领略宁都花灯的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宁都花灯”进入幼儿园,必须与幼儿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我们幼儿园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社区和家长的各种资源,对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培养。首先,我们在幼儿园的显眼位置开设“花灯进园”,向家长及孩子们介绍花灯的由来,以及花灯中有影响的图案及道具,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花灯文化。还利用花灯道具来装饰校园,让孩子们感受到花灯进幼儿园浓厚的氛围,从而激发孩子们和父母们对花灯的兴趣。其次,每一班的老师都会在自己的教室里的音乐角和表演角,摆放上各种色彩的扇子、手帕和表演服,同时还会展示一些具有不同旋律的舞蹈照片和音乐磁带和光盘,让孩子们能够自发的享受音乐,并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从而丰富他们的感情,让孩子们对花灯音乐产生好感。第三,在一日活动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播放各种各样的花灯歌曲和乐曲,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营造出一种充满着音乐的艺术氛围,让孩子们的听力和审美体验得到充实,从而提升孩子们对音乐作品的敏感性、想象力和表现力。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不仅可以对花灯音乐有所了解,并喜欢上花灯音乐,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花灯音乐文化。最后,宁都的花灯艺术已成为全县的一项盛事,要利用好父母的教育资源,动员父母收集相关的花灯艺术信息,并邀请父母带孩子参与到各类活动中,让孩子去欣赏,去感受,去模仿,去参与,去增加孩子对民族民间花灯艺术的接触,去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们还会在幼儿园里,举办一些花灯的艺术活动,比如“六一”儿童节,幼儿园的冬季运动会,花灯进幼儿园的报告会,还有花灯和舞蹈的表演。我们都会邀请家长、教师、幼儿一起在舞台上表演,尽量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尝试、表现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可以集中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对花灯艺术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自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文化拓展
随着对花灯文化的深入了解,与花灯相关的“灯谜”“灯谣”“花灯的传说”都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制作完的花灯有了更多的用途,也让幼儿的经验更丰富。“灯谜”开启思维,“灯谣”朗朗上口,“花灯的传说”生动有趣,除了每天在班级分享外,如何能为更多的幼儿和家长熟知并且口耳相传呢?结合现代科技软件,我们让幼儿与家长合作,录制了有关“灯谜”“灯谣”和“花灯故事”的内容,并制作转化成二维码,贴在花灯和墙壁上,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扫码共享资源。全园的幼儿和家长都能随时看到、听到、触摸到花灯文化。
5.用正确的方式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资源
对于在幼儿园中运用以花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不能采取简单灌输的方式,而应该采取适宜幼儿的方式。我们不是要求幼儿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幼儿在幼小的年纪耳濡目染、感受传统文化,通过对花灯的研究,开启一扇通往民间文化的大门。我们没有把幼儿局限在幼儿园内,而是让幼儿走访调查老城旧物,走进“灯彩世界”,接触传承艺人,让他们对花灯文化有更直接、更丰富的体验。我们不以传统束缚幼儿,而是让他们从自己的原有经验出发,尽情创造设计与制作属于自己的花灯。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本土民俗文化资源运用到幼儿教学中,能够增强幼儿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未来,我们将以目前已有的工作为基础,编撰一些花灯儿歌、谱写一些幼儿花灯歌曲、编一些幼儿花灯舞蹈等方式,通过儿歌、花灯舞等方式,提高幼儿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对与错的能力,让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来认识和感知花灯文化,并在其中受到花灯文化的影响。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独特的幼儿园文化,从而更好的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子璇.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效路径[J].学园,2022,15(18):42-44.
[2]丁左莉.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界,2022(7):110-112.
[3]冯艳雯.依托传统文化,深化幼儿教育——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J].幸福家庭,2020(16):63.
[4]陈艺云.浅谈民俗文化资源融合于区域活动的研究实践[J].考试周刊,2020(43):3-4.
[5]郁添宇.融入本土文化的幼儿园水墨活动的实践探究[J].教育界,2022(11):11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