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陶瓷工艺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校教育;陶瓷艺术;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正文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陶瓷,作为传承千年的工艺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因为层出不穷的创新驱动,日渐演变和沉淀成为丰富多样的陶瓷世界;当下,陶艺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更迭,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制作过程中的工匠精神、陶艺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不仅为活化非遗文化和创新陶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新时代陶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范本和精神支撑。
一、校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不足,实践少
高校陶艺教育需要大量的器材、设备和材料等资源,以保证教学质量。然而,许多高校在陶艺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或地处非产瓷区,导致教学设备和器材的更新缓慢,材料的供应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陶艺教室或工作室,只能利用其它课程的教室进行教学,很难达到教学效果。高校使用器械和用品上与陶瓷企业厂家脱轨,教育出的学生进入社会无法很快加入陶艺类的工作。同时,学生的陶艺制作需要窑炉的烧制进行检验成果,没有经过烧制工序的陶艺课是不完整的。多数学校无法提供窑炉烧制,导致学生实践少,对于泥性、釉料、装饰材料、施釉技法并不熟悉,从而导致作品欠缺而失败。在非产瓷区,或者是产瓷区但是没有面向自由陶艺者可以烧制的窑炉条件下,陶艺作品可否成型、釉色如何、泥料的搭配等等问题都无法及时得到答案。在高校,往往学生的尝试作品不能及时地烧制,陶瓷习作和临摹作品及课堂作业都是一起出窑,甚至课程结束后很久才烧制,有的甚至没有烧制。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无法总结经验,做到扬长避短,坏的不能很快知道后改进,好的也不能再次进行确认和拓展。
(二)师资力量不足
陶艺教育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但是一些高校的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陶艺教育,或者采用陶瓷相关的专业老师进行陶艺课程教学时,缺乏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此外,由于陶艺教育在一些高校并不是主流的学科,因此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师来从事陶艺教学。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陶艺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然而,一些高校的陶艺教育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没有与现代社会联系的实际性和时代性。此外,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重复或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学生创新意识不足
陶艺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的设置和引导上,多数高校忽略了陶艺作为一门艺术设计学科,所需要的创新与设计的教学引导,这导致学生只是在不断地练习与临摹,缺乏对陶艺作品的设计尝试,因此失去了对陶艺制作的拓展兴趣和热情,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这也与一些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关。
二、高校陶艺课程的价值
(一)陶艺课程是良好的地方文化传播媒介
自古以来,陶制品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就占据一席之地,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用品。我国许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陶艺发展历史,其中蕴含大量的文化价值。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越来越看重“文化育人”,从课程中挖掘文化内容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为了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开设具有文化价值的课程,而陶艺课程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正是这一价值的体现。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可将陶艺作为文化宣传的媒介,对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与艺术风格进行宣传,体现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使学生通过陶艺深刻地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随着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陶艺课程的吸引力与层次性也随之提升,各个教学环节都透露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
(二)陶艺课程是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方式
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培养综合型人才也是各大高校核心的育人目标。在高校的众多课程中,陶艺课程是一门兼具了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的课程,其中既有历史人文方面的文化类学习内容,也有浪漫的艺术情怀,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创造力。面对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状况,陶艺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补齐短板,寻找到文化知识学习与艺术创作的平衡点,均衡地发展个人能力。
三、陶瓷工艺培训的策略
(一)强化课程建设,注入创新精神
陶艺作为传统工艺之一,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和文明。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标,科学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是当下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因而,在陶艺师培养中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陶瓷艺术的发展,紧扣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战略。陶瓷艺术创作是手艺的结晶,通过手的触觉的感知力创造器物,灵巧的双手是智慧思想的生动体现,手赋予材料、色彩、造型、意味,是智慧思想的生动体现和心灵观照,这些亦是非遗保护、传承、活化的内容。陶瓷教育中的文脉传承和工匠精神作为传统文化基因的自省、自信,更为重要的是“守正创新”。正如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特别强调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意义及最终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保留更多的基因与种源。从非遗的角度来看,陶艺教育既要继承前人的方式方法、技术工艺,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陶艺师培养的教学内容基本包括陶艺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既有传统的工艺制作,也有开展符合现代工业设计或是当代艺术表现的内容,其中创意与造物是陶艺教育与当代艺术设计相互结合的核心。一是在设计思路和制作中强调创意;二是在基于现代生产消费社会的市场调研,对传统工艺与材料进行创新运用;三是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增强学生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提升对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敏感性,从而找到有效训练创意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强调学习过程的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从技艺追求转向设计理念的追寻,从单一材质的细节表现向综合材料的整体表现探索,从功能性向仿生学设计、绿色设计、社会设计等新的设计方向拓展,特别是当下以非遗文化、地域文化为依托的文创设计,重视文脉传承的同时以工匠精神打磨产品,赋予产品创新理念,最终赢得青睐。此外,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接近成熟,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新鲜,借助于陶艺创作,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激活青年人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和呵护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其在充分发挥创新意识的基础上,秉承传统造物的哲学理念和工匠精神,使陶艺教育为现代设计教育或艺术教育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改进教学手段,鼓励自主创造
同其他艺术类课程一样,陶艺课程对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要求很高,这是由于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的创新精神,才能在自主创作中制作出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而作品的艺术价值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陶艺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因此在陶艺课程的改革创新中,如何使用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使其独立完成陶艺作品的制作,表达出独特的艺术精神,是陶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首先,陶艺教师需具备足够的创新精神,能够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合理地利用具有新意的教学手段,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比如,部分高校的陶艺教育远离陶瓷产区,因而学生往往难以进入生产制作一线,实地考察并接触深层次的工艺技法。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陶艺创作资讯,便需要通过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来获取,不论是图文资料,还是创作视频等,均能够从精神层面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而通过对陶艺历史传承、工艺技法等内容分门别类的讲解论述,能够在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延伸并巩固其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陶艺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教学所需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教室中突破时空限制,亲眼观看陶艺生产的过程,对陶艺制作产生相对具体的认知,有利于其日后的独立创作。其次,陶艺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的主导权。艺术学科的学习通常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学生在欣赏同一件艺术作品时,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陶艺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应避免将自身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是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逐步引导学生梳理自身的欣赏体会,并从中汲取艺术创造的灵感。为此,陶艺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欣赏素材,使学生对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陶艺作品产生一定了解,积累足够的欣赏基础;另一方面,陶艺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创作空间,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实践操作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自己喜欢的造型、纹饰与色彩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即使学生所用的工艺与技巧并不成熟,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三)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翻转课堂成为主流教育趋势,指利用现代化技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地位,将教学过程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增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可以由面对面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线上实时交流,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不光是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这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状况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带自己梳理知识框架,然后在课后自行利用手机、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内容补充,通过主动探索新的知识,对陶瓷工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基于陶瓷艺术的实践性,高校陶瓷艺术教学当然不能脱离实践练习。所以,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等方式为学生梳理大致框架,然后将部分理论知识的教学放在课后由学生自主进行,而课堂时间主要是用于实践练习。教师在课前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设计精美的PPT,以视频、音频、图片的方式告知学生课堂教学相关的理论内容,然后通过学生在课后的主动探索,节省大量时间用于陶瓷工艺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并真正落实陶瓷艺术师培训教学目标。
四、结语
面对陶瓷设计行业出现的新的境遇,陶艺的人才培养应重视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探究拓展,搭建多元化的学科建设平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要认识到工匠精神在陶瓷技艺传承和活化方面的重要性,要在教学中积极提倡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陶瓷工艺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更宽广和深层次的视野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汪芳莉.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市场现状、趋势及发展建议[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5(03).
[2]邱慧,余昊昊,唐悦婷,徐函昱,何易.双创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景德镇陶瓷大学翻译专业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3):19-21.
[3]陈宁,胡思琪.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下文化遗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景德镇陶瓷大学文化遗产专业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20(04):9-13+20.
[4]罗俊,李冉.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践——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J].长江丛刊,2017(11):180-181.
[5]吴颖琛.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评《陶瓷创意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148.
[6]杨慧,靳学松.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陶瓷艺术教学创新途径[J].艺术家,2020(09):165.
[7]陈奕文.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文化自信的体现[J].陶瓷,202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