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生物;高校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生物是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自身的主要学科。初中作为生物课程开设的首要阶段,教师承担着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结构、自然界的教学责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高效课堂的构建,将生物知识以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与效果。然而,大部分初中学校生物教学模式依旧较为传统,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少部分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倾向于脱离生物教材和学生实际,仅仅依据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更偏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这样的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生物知识,降低其生物学习的兴趣,更别提完成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此外,仍有部分教师只以单一的机械练习为主,这容易割裂学生和生物概念事实直接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领会只停留在浅层知识记忆,限制了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教师培养生物学科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改善传统教学的思维,多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消化生物知识。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
生物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把生物知识和生活相联系,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中存在的生物现象。因此教师应在初中阶段应积极落实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案例导入课程知识,在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中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自主实践能力。教师还应根据课前课程的教学主题制作课件,把生活化的要素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彰显生物学科特质,确保教学内容与体系完整,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情感认同,让学生在活动化的生物情境课程下,逐步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在教学“动物行为的研究”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几个小动物行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对动物的行为进行观察。随后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播放有关蜜蜂的影像视频,使学生观察到蜜蜂在不同视角下的活动情况,运用直观的视频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蜜蜂是用什么方法来观察生活中的东西吗?它们又是怎样辨别方向传递信息的?”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探究问题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质疑的习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此外,将生物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研究“细胞的生命”可让学生观察红薯、红薯干,让学生解释水分通过细胞膜流失之后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如利用加强生态教育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巧设疑问增加互动
单纯为学生讲解生物知识或者通过口头说教的方式,很难发挥此种教学方法的价值。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互动,在交流中调动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结合教师所提的问题探究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从而对生物课程产生兴趣。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设计问题,保证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互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比如说,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知识储备丰富,能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探究,并找到答案。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来说,学生很难通过自主思考解决教师所提的问题,更难以实现师生互动。为此,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个情况,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性合理设计生物问题,充分发挥设疑互动的作用。
以“被子植物的一生”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所了解的植物生长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比如“你所了解的植物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你认为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哪些”等等。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会积极地分析生物教材涉及的知识,并对教师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中,更为深入地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而感受到生命的魅力、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可以结合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设计问题,以此落实生物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被子植物的一生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你是如何看待植物的一生的”“你认为自己能够从植物的生长中学习到什么”等问题。面对此类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与之相关的生物知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如会想到种子破土而出的坚韧以及面对风吹雨打的勇敢坚强,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生物课堂的魅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在小组中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要适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来主导课堂流程,使学生之间形成较好的默契,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初中生物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探究中,共同完成合作任务,使师生之间产生真实的思维碰撞,提高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既要重视合作形式,也要注重合作的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发挥小组成员的天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生物课堂活泼而富有实效。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胜负欲,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对抗赛。为了自己的小组能够获胜,学生会认真地准备和应对,在潜移默化中夯实了生物基础,增强了生物素养,构建科学的思维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既要关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活动,也要积极组织课后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加宽广的活动空间,将所学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分歧,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别人的意见中收获启发和激励。在完成合作探究后,教师要设计成果展示环节,每一小组选拔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成果,同时接受其他小组的点评,使小组成员明确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最后,教师对每一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整体点评,既要指出优点,也要提出缺点,让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合作探究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采取实验教学法
在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法的实践操作性强,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抽象生物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科探究能力。初中生的实验操作经验比较少,教师需要通过实验操作示范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谨遵教师的提醒和指示,亲身参与到自主操作的实验活动中。有些生物学实验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展开实验操作才能取得多样化的、准确的实验信息,进而对实验内容进行更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对此,教师还需要通过小组对照实验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实验内容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在组内讨论的过程中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随后,各小组可共同制订探究这一问题的实验计划。在对照实验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在的小组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实验组的主要任务是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如果实验组提出的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低温的环境条件”,则需要根据这一假设来具体安排实验活动。对照组则需要观察种子在室温下是否会萌发。如此让学生更容易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优化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保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学生可以沿用这一实验方式进一步提出新的假设,开展新一轮的对照实验,继续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后教师还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和能力对生物学实验内容进行深入地自主探究,并从中挖掘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进而结合这些生物学知识,对实验内容进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要根据生物学教材中的具体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应用实验教学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参与到实验操作活动中,确保学生从实验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提高生物学学习效果。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电子设备为核心,给予学生更加完整全面的学习体验,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利用相应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完成生物实验探索学习。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涉及大量晦涩难懂的实验项目,由于现有的实验条件存在相应的限制,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会投入较大的成本。教师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在虚拟软件上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还可通过录像技术引导学生完成规范化、高效化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够借助相应的录像技术指引学生对关键部位、关键步骤进行局部放大,完成细致深入地观看学习,为学生后续进行实验操作提供示范。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相应的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完成对实验的观察学习。例如在进行骨头的生物实验过程中,教师会结合盐酸的使用,而盐酸作为强酸中的一种,学生若进行实物操作可能会受到伤害,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非接触式实验学习,借助相应的多媒体技术,完成对整个实验步骤的展示,教师可在视频上播放骨头在盐酸中发生反应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大屏幕会观测到盐酸溶液中出现大量的气泡,而此时教师可向学生解释产生气泡的根本原因是,骨头中的钙质与酸类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在溶液中会以气泡的形式展现出来。之后,教师将经过盐酸浸泡的骨头打捞出来,发现骨头可以自由弯曲、折叠,甚至打结,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骨头中的钙物质起到对骨头紧固的作用。通过此类非接触式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测学习,可引导学生更加安全高效地完成实验探索。
六、构建科学合理教学评价体系
作为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切实维护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产生正向作用,若使用积极和鼓励式的评价,会使学生热情更加高涨,积极性更高。相反,若一味地消极打压,不仅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必须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构建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基础上,纳入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校共评、各主体自评等的方式,促进学生以及教师的自省自查与自纠自改。教学评价体系还要与教学活动相匹配,以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在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结束后,相应的评价体系还应对学生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维度上也应从立足个人转向立足集体。针对问题探究学习活动,教师除了要对学生问题探究结果汇报的对错进行评价,还应关注学生的思路以及思维、思考效率等的情况,给予其适当评价,指导学生不断提升和改进。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通过生活化教学,借助生活化资源加深学生的认知;巧设疑问增加互动,借助趣味互动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采取实验教学法,提高生物学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点更加细致深入地探究;构建科学合理教学评价体系,指导学生不断提升和改进。以此实现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毕艳红.新时期提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策略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4):105-106.
[2] 洪美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A4):131-132.
[3] 赵启平.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20(A3):131-132.
[4] 魏美玲.初中生物课堂创新性教学策略探微[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