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新疆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实践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新疆;互联网+;戏曲进校园
正文
本文系新疆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推广活动,满足基层对文化的需要,进一步筑牢民族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新疆戏曲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背景下,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完整准确的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刻把握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推动新疆中小学“戏曲进校园”,的有效实践路径,深入开展美育教育特色课程,已成为新时代新疆地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新疆中小学“戏曲进校园”的意义
1.助力“文化润疆”工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中小学“戏曲进校园”,一方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于边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厚植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另一方面,教育是助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疆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新疆生根开花,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增强文化认同;有助于在文化艺术学科专业领域帮扶支持地处偏远的南北疆基层院校,提升新疆各地州文艺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培养更多留得下、用得上、扎根基层艺术教育的优秀人才;有助于推动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文化润疆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助力教育扶贫、文化扶贫。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新疆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修养。
戏曲在疆的主旋律是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互联网+戏曲同步课堂模式的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普及至新疆各地区小学,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智慧育人;有助于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推广,是提升新疆中小学生的文化审美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全疆中小学学校、学生以及戏曲本身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一方面,戏曲在疆的首要使命是挖掘戏曲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时代价值,凝聚民心。新疆中小学“戏曲进校园”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丰富课余生活,而是让新疆中小学学生跨越区域特色、开阔视野,了解、学习戏曲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到戏曲背后的故事以及所蕴含的道理,让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中,从潜移默化中对非遗文化做到有效地传承。对学生来说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而且在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在学习中提升文化审美和文化自信,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挖掘学生对戏曲文化的不同解读。在小学生学习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弘扬正能量。让团结、友谊、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思想通过孩子们传递到家家户户。
另一方面,戏曲在疆的具体传播方式是传统戏曲剧目、现代戏曲剧目、传统戏曲与传统文化结合。戏中塑造的诚信、友爱、孝顺、忠义、廉洁、勇敢等人物形象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人文价值观,凝聚着坚守不渝、忠君报国的家国情怀,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用戏曲形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通过戏曲表演、戏曲绘画等多种方式引导新疆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戏曲进校园”也是在挖掘和培养新一代的戏曲传承人,是新疆中小学戏曲美育教育特色课程创新与实践。对专业课老师来说,可以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素养,这在无形之中就培养了一批新的戏曲传承人。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在尊重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在学好国语的基础上学习戏曲,更加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民族气节,激发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兴趣,了解、接纳并学习,实现多元文化的碰撞,增强了新疆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打下基础,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
3.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满足特色教学资源交互的学校教学需求。
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每年新疆在校中小学生约30万(数据来源:前瞻数据库),而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是西北部唯一的具有戏曲特色教学的学校,它在为新疆中小学戏曲美育教育特色课程改革创新、新时代国家推进“文化润疆”战略中担负着特殊责任和使命。
新疆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一方面,可有效缓解教学点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匮乏的问题,打破了地域局限性,缩小因地域、时间和师资等因素导致的教育鸿沟,高效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真正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特色教学资源交互的学校教学需求。例如: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是西北部唯一的具有戏曲特色教学的学校,与乌鲁木齐第5小学、第8小学、第20小学、第21小学、第14小学、第15小学、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第三中学、泰山小学、阿拉尔市实验小学、第50中学建立了戏曲特长生班;与21小共同成立了市级戏曲特色学校并建立戏曲艺术社团,两校之间沟通置换优秀教学资源;与阿克苏市天航实验中学、库车市第九小学、库车市实验中学、温宿县七中等学校达成联合培育共识,有利于同新疆各地州教育部门形成联动,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拉近戏曲艺术与青少年的距离,让国粹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二、新疆中小学“戏曲进校园”面临的困境
1.新疆地区中小学师生对戏曲的认知具有局限性
基于新疆特殊的区情,南北疆经济差异悬殊,文化接收层面两级分化严重。因现今社会戏曲文化大多是中老年人对戏曲比较了解和感兴趣,但是中小学生对这方面比较浅显或者是压根不感兴趣。新疆部分普通学校或教师认为戏曲过于小众、流行几率小、学习难度高、学无所用就业难。当前新疆中小学生接受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主要是通过学校、电视、互联网等途径。其中,新疆地区青少年大多接受的都是流行音乐和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学生们的选择具有自由性,中小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没有兴趣,因此,很少主动接触传统戏曲。相反,他们认为传统戏曲就是老年人爱听的音乐。
2.多民族聚集地语言交流障碍
新疆南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国语水平较弱,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少一部分人对戏曲的认知会停留在戏曲表演等文艺演出上,无法很好的交流、沟通、理解戏曲文化,因此,学生和家长对戏曲的认知与参与、认可和接受度较低。
3.新疆地区戏曲推广具有限制性
目前,新疆地区中小学相关戏曲教学设施与教师力量缺乏。学校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配备音乐教室,但是这种音乐教室并没有相关戏曲学习的设施,例如:传统的戏曲服饰和一些相配的民族乐器。而高中课堂的音乐教师,大多都是会器乐,声乐,舞蹈。缺乏戏曲专业老师以及专业团队领队、带队。少有音乐教师专门接受过专业戏曲技能的训练,就导致我国在戏曲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教师在进行传统戏曲教学时,只能进行讲解知识和戏曲欣赏,无法将教学实现深入,这很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另外,目前,新疆启蒙类培训班少见戏曲课程,设置专业学习多见大学,对于戏曲爱好者拜师学艺门槛过于太高。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疆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实践路径
1. 营造浓厚的戏曲氛围
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持续开展新疆地区的“戏曲进校园”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将戏曲文化送到新疆大中小学校园,提高全疆大中小学校对于戏曲教学的关注度,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对全疆大中小学师生的影响。从戏曲特色学校出发,利用新疆本地的京剧团等社会资源,结合新疆区域特色,通过戏曲演绎的方式讲新疆故事、传统文化故事、革命历史故事、现当代模范人物事迹,让广大观众在学习、观看、演绎的过程中认识戏曲、了解戏曲、走进戏曲。大力充分调动各级中小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同联动宣传和推广戏曲教育教学成果,为戏曲进校园提供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真正实现“国粹润天山”。
2.加强新疆地区中小学戏曲师资建设
要充分利用疆内外的戏曲资源,聘请乌鲁木齐市京剧团、乌鲁木齐市秦腔团或中国戏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的戏曲专业教师,直接为有需要的新疆中小学师生进行授课;也可聘请这些专业人员对新疆戏曲特色学校、兴趣特长班的任课教师进行专业集训,不段提升新疆本地专业课教师的戏曲文化修养和增强专业技能;新疆中小学学校可以特聘校外的戏曲专家来学校兼职专业课教师;此外,也可以加强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与各地州中小学之间的校际合作,促进戏曲文化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满足特色教学资源交互的学校教学需求。
3.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面,要立足新疆戏曲表演教育前沿,培养各民族青少年从事京剧表演事业,采取以学习剧目课程、器乐伴奏课程为主,学习基础课程为辅综合培养模式。另外将戏曲融入课程思政,将所有的学科与戏曲教学都进行一个融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办学上持续开展戏曲文化交流,京剧艺术普及与推广,突出国粹特色,服务于文化润疆。
在戏曲传播方面,要传统戏曲剧目、现代戏曲剧目、传统戏曲与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戏曲与红色基因结合,让戏曲变得更加有趣味。用戏曲形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通过戏曲表演、戏曲绘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艺术实践方面,可以在新疆中小学学校建立相关的戏曲特长生班和戏曲艺术社团,通过现有的资源和专业教学团队、专家指导团队以及疆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实践演出激发孩子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学生将学习的过程变为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接纳并学习,实现多元文化的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在疆域内实施戏曲文化“润四方”活动,设置戏曲文化向本地区输出点,给那些对戏曲文化有兴趣的人,画脸谱,穿戏衣,带给大众沉浸式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方面,可以探索开展戏曲同步课堂,即“跨区域,共享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平台,把优质资源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联系起来,实现异地同步教研、同步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实现全程在线直播或者通过录播的方式把戏曲优质课程进行保存、拷贝进而推广。有利于打破时空局限,实现让新疆各地州中小学能第一时间能得到最新的戏曲授课内容,提高授课效率;有利于优化教学方案,实现新疆各地州中小学戏曲任课教师线上集体备课、同步教研、同步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的可视化数据抓取,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对自身所授课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能进行全方位的把控,进而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提高艺术类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
结语
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新疆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将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新疆各地州中小学教育,助力文化润疆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更是培育新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J].四川戏剧,2017,205(9):2.
[2]李娟.地方戏曲进校园策略研究[J].音乐天地,2021,(04):13-15.
[3]黄娟.传统戏曲进校园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06):104-106.
[4]朱雯笛.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7):6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