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协同,多维共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 昕

(云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因时因势之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心理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的心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育人应然的价值体现 ,本文以思政课视角培育心理健康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评价整个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渠道、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学组织建设进行实践。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育人模式,实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育心与育德同向同行。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正文


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正处在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2018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响应时代与发展的呼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站在“育人”的高度开展工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极其丰富,它主要指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引,价值树立。教育者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发挥自身的能力。用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思想不断完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满足自身与社会的不同需求,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两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心理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的心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育人应然的价值体现充分证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力量源泉。

以往各专业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努力打造各自课程的特色,注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提出促进了教书与育人相融合,教书的同时也注重育人,两者并肩同行,更好的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内隐的方式将想要传达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内化——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大大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丰富性与新颖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价值目标, 优化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思路与知识建构方式。

(三)心理健康是确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体性因素

大学阶段正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追究起来,都与理想信念的失落或模糊有关,青年一代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更从容面对外界嘈杂的声音,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理想信念的确立与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存在着必要的关联,确立理想信念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部心理要素都参与其中的复杂心理过程,须充分发挥个体的全部机能,调动一切既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才能实现人心理的深度卷入,如果心理上是迷茫、混乱、焦虑的个体,是难以实现这种心理的深度卷入,确立理想信念的。因此,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激发潜藏于其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需要,破除个体的心理障碍是确立理想信念的前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2014年课程思政推进以来,大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工作中能够较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虽然方式和途径不尽相同,但最终目标和价值一致,皆是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同频同振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思政框架下,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大多只是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缺少有力可适用的整套教学体系的融合实践,影响了心理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取向闭合化,以及危机干预式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面过窄甚至脱离实际。

(一)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明确的课程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然后方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明确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导向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广是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的转折点,两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心理学重心正由释放痛苦转移到建立幸福,主张心理学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从关注人心理问题和病态治疗不同,转而关注人的优势和美德;从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更多倾向于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幸福的科学。但部分高校在目标的制定上仍然保持传统,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面过窄,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也不强即便诸多教师关注且清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类似一件缺少设计理念的“摆设品”,也有部分教师对此方面的意识淡薄,对相关思政资源也不够熟悉,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不够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将二者有效融合。

首先在内容上,思政元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合程度较低,未形成合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高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思政元素。但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针对不同教育内容未能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思政元素的选定上也较为随意,存在思政元素的硬植入。

其次,在形式上,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未形成合力。教学方法就像“珍珠”穿引在内容的主线上,如理论知识讲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故事讲述式教学及情景体验式教学等等,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择取,然而大部分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在意输出,忽略了接受;而且在完善“育人”功能过程中,由于原有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定势,导致心理育人维度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校内心理咨询机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合力尚未形成,校外与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通道尚未打通,距离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心理育人格局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最后,在教师队伍组建上,背景单一,未形成合力。过分看重教师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及相关经历,忽视了对具备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双重知识背景的人才的选拔,导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仍比较局限于心理学领域,日常的学习、培训与督导也多局限于心理学学科。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群己、义利、得失等方面仍处于劣势,尚未具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能力。

(三)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效力不强

实际课程评价机制建设确实存在欠缺,未能及时更新与优化课程评价标准,在具体课程评价过程中采用单一评价的模式缺乏针对性,这主要源于思政元素把握不到位,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实践次数少,学生也无法深切地感知与体会课堂内容,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就较难达标,自然会导致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课程评价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对思政教育知识的践行程度以及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运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路径

(一)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方向,构建“三育协同”育人目标。

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以及方向,以德育、智育、美育的三维育人为目标,构建大思政体系。德育方面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结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智育方面强调的是认知与成长,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美育方面强调的是审美与思辨,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学会自尊自爱,尊重生命,切实提高心理素质和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丰富教学形式,多维共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首先,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人”。时代的更迭,也印证着人的发展,不同时代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了解新事物,汲取新知识,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进度保持相对一致,认真地去感受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更有效地分析学生的需求。当学生的需求得到关注,自然会更加认可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自身的作用。故而,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课前感知和思考,课中认同和体验,课后内化和践行。采用多种多样的学生主体课堂模式,如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等。

其次,搭建课内外融合渠道,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实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维实践教学联动,通过第二、第三课堂,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实践活动,开展“幸福打卡”、“心理剧大赛”、“充满自信、关爱自己”辩论赛,角色扮演,社会调研等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信任开放的全方位学习共同体。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责任划分、具体流程等均需环环相扣的联动机制,运用得当会促成有意义的成果,反之,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最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教师团队。要筑牢政治信仰、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坚定思政课教学经验为基础,优势互补,进行团队学习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论述教育者的育人能力时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所以心理育人的工作者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价值性和道德性引导,注重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运用这个“武器”明晰和洞察事物,从根本上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建立全过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结合终结性考核,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感受”四个步骤来考核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价值观的倾向,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充分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思政协同的效果。评价主体也可以拓宽至学生、家长、社会等多个主体,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有效性,从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做出进一步调整。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2018-07-0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建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研究[M].浙江:浙江      

大学出版社,2017.

[4] 马建青.心理卫生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5] 梁瑛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J].高教学刊,2022(6):36-39.

[6] 刘艳梅.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22(2):324.

[7] 赖文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师,

发展学院学报,2021(11):110-112.

[8] 梁圆圆,周惠玉.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

,2021(44):170-173.

[9] 刘福军.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思政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建[J].北京教育(高

),2020(09):96-98.

[10] 徐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32):102.

[11] 孟林,孟思言,刘阳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125-128.

[12] 李东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04):19-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