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朱小艳

上饶市余干县石口镇石口小学 335100

摘要

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提醒着教师对课堂活动的先进性、趣味性、启发性等进行反思与优化。只有充分体现先进性、趣味性与启发性,小学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感兴趣,想参与,有动力的学习场所,小学数学教学才能获得更好、更高的成效。在众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当中,情境教学法能够保证学生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学习氛围,体现了教学的先进性、趣味性与启发性,值得教师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正文


前言

    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应从学生的数学逻辑和数学素养入手,让他们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机械式学习”的倾向,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从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1]。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动机并不纯粹,因此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就无法做到心无旁骛,也就不能体会到小学数学的独特魅力。情境教学,就是在创设的情境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目前较为常用的教学情境形式可以分为生活情境、实物情境以及故事情境等几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学习内容以及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运用意识的培养[2]。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较多的优势,比如,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有助于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思考等,使得情境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图形教学忽略师生课堂互动

在小学数学中,图形和几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紧紧抓住图形几何的核心本质特点,使学生对图形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思维能力。图形化教学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视角来创造情境,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保证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缺乏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二)空间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经验

小学的空间教学是为学生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并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对空间教学知识能够获得深刻理解[3]。生活情境的设定要立足于现实,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又要与课本的内容相联系。在空间教学中,脱离社会生活经验的情境设定会干扰学生的思维,使其偏离学习目的,从而使其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探索规律教学偏离学生认知水平

探究规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形成规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探究规律的目的是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推理、合作等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而一旦偏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所创设的情境就无法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节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感悟数学魅力,提升数学人文素养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其他与数学相关的故事情境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标[4]。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探索自然、思考自然,应用数学、探究数学,许许多多蕴藏哲理智慧、数学思想的故事在人类的文明长卷中闪耀着光芒。是什么令人对数学如此向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介绍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乐趣、体悟数学魅力,以解答这一问题。例如,在“圆”部分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引用二十世纪在美国发生的一个故事来作为课堂的导入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一张交响乐团的照片,而后讲述道: 1987年的美国夏威夷,有一支交响乐团要在檀香山演出。虽然本场演出的票已经全部卖完,但当观众们在演出日期的前一天来到场地时却发现这里并没有剧场,只有许多金属杆。观众们感到疑惑,并猜想: “是不是要露天举办演出呢?”演出当天,观众们却看到了一座巨大的音乐厅,同学们,想一想,这座音乐厅会是什么形状的?原来,这是一座直径44米的球形音乐厅,那些金属杆便是建造材料。这时,许多学生都会被故事所吸引,并对结果感到惊奇,教师就可以在这一氛围下引出本课的主题———圆,进而展开课堂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

真实性是成功有效的问题情境应具备的原则之一。真实的数学情境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教师在导入情境时要尽可能还原真实情况,营造现实生活的氛围,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禁锢,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5]。教师要善于根据数学教材内容挖掘其与生活的联系,并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利用形象有趣的例子解释数学问题,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如学习“比和比例”时,师生浏览巴黎圣母院、巴特农神庙、胡夫金字塔的图片,感受建筑中的比例之美,计算宽与高的比例,揭示辉煌建筑背后隐含的黄金比,并利用自己的发现来评价校园中的建筑。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

    (三)创设媒体情境

有的数学教学需要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由学生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找出规律和得出解决办法。而这些画面往往很难用言语形容、表达和告知学生,最有效的办法便是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绘声绘色地播放出来,让学生从声音、动作、表情中感受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例如:解决“轴对称图形”教学时,教师课前搜集大量的趣味轴对称图形动画,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图形具备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带动学生用相类似的方法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说出这样图形的美,美在哪里。这种教学不仅润色了课堂内容,还丰富了课堂知识,还带动了教学氛围,加深了学生对当堂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例如,教学《展开与折叠》时,釆用慢动作的动画形式给学生展示一个长方体盒子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同一个长方体展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多次演示后,得出折叠是有规律可循的,辅助学生对展开图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探宄立方体图形的展开图形,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创设生活环境

数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尽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小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计算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遇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主性,结合学生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出和学生实际生活相接近的问题,引导学生,让他们能直面问题,将解决问题的信心增强。比如:学习吨、千克、克等单位时,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为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内容。课前,教师可以从网上寻找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汽车、苹果、书本、轮船等图片,讲解完后,将这些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来进行填空练习。用学生熟悉的物品所使用的计重单位教学,学生掌握起来会比较容易。这些小图片可以起到大作用,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将学生的听讲状态提升上去,数学教学效率能得到大幅提升。

(五)创设趣味性情境

小学数学属于启蒙教育,其核心是兴趣激发、习惯养成。以数学故事为载体的趣味性情境创设,势必会提升数学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且对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着重要促进作用[6]。因此,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落实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应以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经历等紧密关联的数学故事作为铺垫,通过适度整合、科学利用,将其灵活迁移至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有趣、生动且具有悬疑性的数学故事刺激下,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析,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来增加数学教学的吸引力与趣味性。同时,教师可借助数学故事来设置悬念、构建问题,以此来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感知、精准剖析故事背后的数学知识内涵,逐步实现对课内教学重点的内化、对学习难点的突破,强化思维活跃性与理解的深刻性。例如,在“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古典故事“孔融让梨”为依托来创设趣味性情境,组织学生在听完故事后思考:孔融将大梨让给哥哥,将小梨留给自己,这其实并不公平。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大梨与小梨的均分呢?此时,会有的学生提出:可将两只梨切成若干小块,然后均分;也有的学生指出:可将大梨切下一部分,补偿给孔融。学生在兴致盎然的交流与互动中,于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其深入掌握分数的“性质”奠基。这不仅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魅力四射、活力无限。

    (六)创设鼓励提问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心理自由。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一种“我与你”的伙伴性的关系,老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伙伴,要学会蹲下来观察学生的世界,理解学生的视角。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学习上的伙伴关系,老师要在课堂上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同时还要对同学的学习负责,从而把竞争的关系变成伙伴关系。此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估,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的声音。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问,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提问是人们在思考问题后的自发学习,而且一旦提出了问题,就会试图进行解答。当学生们急切地需要答案时,他们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来进行学习活动。高质量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思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本着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高效推进教学活动,积极迎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清醒地意识到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从而愿意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学习以及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妙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使其数学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为今后接触更为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有力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庆方.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四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173-175. 

[2]马宏森,齐素芳.小学数学情境式教学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3):145-147+151.

[3]李小军.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与情境教学法深度融合的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3:1375-1379. 

[4]孔庆明.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社会发展——跨越时空 经济基础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3:3741-3744.                                              

[5]许霞.利用情境图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延伸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2):191-193.

[6]刘灿.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高效课堂的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八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128-1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