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从生活数学到数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数学;数学实践
正文
前言: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是最基本的,因此,这就要求老师们要严格贯彻数学教学的理念和目标,要充分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与现实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引进生活主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从而锻炼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改变他们在数学教学中的固有观念,让他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寻找新的学习方式和技能,以此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为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一)让小学生认识身边的数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身边的数学,不但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有趣,而且还能让以前科学家们通过无数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变得更有意义。这种观念是枯燥和抽象的,几乎没有学生能真正明白。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们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公式的运用以及公式的概念,而不是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容易一些。有些人认为,数学是一种依赖于逻辑思考的方法,数学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获得好结果的方法。而将数学视为一种现实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则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事物。它将为数学教学与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与探究的平台,从而促进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和问题的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许多语言教师都会抱怨为何要学习这么多的英语。光学习英语有用吗?你连自己的语言都学不好,还想去国外?只有中文最管用。汉语教科书里的成语都是在日常对话中使用的。还要用到数学中的等式,也就是学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不要用等式去购买物品。这就是为什么语文老师总是说,英语、数学用不了多少时间的原因。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需要运用到了数学,数学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如果教师能够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们解释数学知识,而不是要求学生们去死记硬背。如果一名数学老师能够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合起来,就会给数学增加更多的学习背景,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发现生活的乐趣。比如,在货物方面,应当有一个价格上涨,一个价格下降,或有一个价格下降,价格上升,或有一个价格下降。什么方法能节省金钱?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
二、把"生活情景"纳入数学教育情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力
作者曾经做了几年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代替一些课本中的内容,用儿童已经掌握的生活知识来代替,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简单的数据整理”课程,教师可以代替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了解儿童家庭的人口分布情况,并要求儿童在其家中用小红星进行标识,或通过计算全国的家庭数量,或引导学生用条形图的主形式表示数量。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小,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和理解能力也比较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很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数学知识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并借助这些因素,将一组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几何知识,这样就能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数是无处不在的,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生活中应当充斥着数学的思想,老师也应当懂得将生活与课堂教学风容相结合,在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案例时,小学生可以用这样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理解一起较为复杂的数学风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与之相对应的日常生活问题纳入到教学之中,而小学的数学教师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提炼出与之相对应的数学教育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在学校的数学课程中得到体现,也可以在生活内容中得到进一步的反映,但是,在此还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对其进行变形和引用,从而让数学教育现象与现实的日常生活问题更加的契合。
三、把"生活经验"纳入数学实验
语言和数学都有。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要用儿童的实际经验知识来指导他们的思维。例如:在高中数学的应用题中,"一堆混凝土重55吨,如果用一个自重10吨的车去承载,经过几车我们才能把混凝土都拉完?"。我让每一位学生列出一组计算公式,让他们知道每一组计算六次。同时利用课堂计论的方式,让每一位同学通过与他人的沟通更好的得到一个合理的答案。这一次的讨论,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将一吨的水运到一辆大货车上,这样的话,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一辆大货车要运六次。与此同时,通过教师对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理解,学员们从生活的角度,与自己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从而可以对一些提问的组成策略进行讨论,这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为小学生提供课堂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在生活课堂中体会到数学思维,在生活中感受教师的数学思维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将生活中的具体内容与数学课程进行密切结合。但是,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他们想要与社会进行接触,而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又想要得到对社会的了解。因此,教师就创造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习者能够向自己展示,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了数学的学习。
四、用"数学情境"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衍生出来的,但是它又必须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许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现象,如果用数学的观点来看待,就会变成一种有趣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这个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获取的引导,就要将学生的知识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并体会到了数学的学习意义和实用价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的运用有一种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学完了数学之后,能够有一个更多更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而不是以刻板的书本知识来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说:“儿童只有在他所处的环境中起作用,他的认知发展才能成功。”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吸收并适应他所处的环境,那么他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从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和认识中去感受学生的能力。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是: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很实际的问题。而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将生活中的事例举例,通过多种途径来说明问题,这样,学生所接触的问题就可以多种多样。数学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图表,文字,声音等等。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生活中的真实数学内容进行联系,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外的相关课外活动中去。传统的数学概念常常表现为学生对计算的理解。
五、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小学生天生好动、兴趣广泛,如果在很长时间内都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他们失去探索的动机。针对这一点,老师们可以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让孩子们意识到数学知识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将数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才会让它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活力,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建立起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自信。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圆柱的认识》这一课中,老师就应该明确这一课的重点,让学生对圆柱的特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起一种空间的概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存在的有什么柱状的物体,然后,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知识和概念。让同学们分组寻找在教室或校园里可以找到的东西,例如:笔筒,水杯等。通过观察,触摸,测量,并做笔记,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设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在生活中积极地应用数学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在生活中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作业是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方式,为了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为他们设计一些生活化作业,促进他们的学习效率。
就拿《分数乘法》这门课来说,老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连接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习题,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例如:①小华与小明骑车去学校。小华一分钟走一公里,小明一小时走15公里。两人的坐骑,到底是谁更快?②一台磨床一小时能磨碎多少吨饲料?25分钟能磨几吨草料?通过系列生活化练习作业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有效地运用课上所学,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内容。
七、通过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的教学中,老师也要注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此为动力,激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数学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它能够让学生的紧张感得到加强,而且还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所学的内容展开查漏补缺,从而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竞赛的结果并不是最关键的。因此,老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只要他们有进步,就应该受到鼓励,而不是对那些失败的学生进行冷嘲热讽,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获得一种荣誉感,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满足自己的胜负欲。对不及格的同学,应加强其耐受打击的能力,并鼓励同学在下一次竞赛中奋发图强。通过这种考试,老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八、打造生活化学习氛围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厌倦感,从而降低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主体,把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以课程内容为依据,构造出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中,老师可以提问:“你知道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造型的东西有哪些?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科学、合理的创设“活”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老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所构造的情境是合理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让他们在积极地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生活化情境的设置和引入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全面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为了构建高质量的课堂,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不断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情境,并将其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少聪. 小学数学如何从生活数学到数学实践. 2020.
[2]魏艺生. 浅谈小学数学从生活数学到数学实践[J]. 中华少年, 2017(24):2.
[3]张礼霞.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化的探索与实践——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点滴尝试[J]. 西藏科技, 2013(12):2.
[4]戚升波. 低段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索和实践[J]. 学园, 2014(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