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渗透
正文
语文是传承母语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的使命,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审视教学内容,全方面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搭建传统文化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营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现状
(一)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兴趣不足
一些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存在误区,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经典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但事实上,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传统文化阅读任务,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不擅长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没有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等方式展示传统文化,总是在黑板上为学生书写传统文化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摘抄摘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无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忽视实践活动,限制学生思维
在一些教师看来,渗透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因此教师会花费大量课时去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却找不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和方向。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另外,有些教师虽然组织了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但是在活动中缺乏对学生的指引,只是要求学生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方案参与活动,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缺乏长效机制,渗透流于形式
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改的要求,但是有些教师把渗透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任务,只是在每节课的开头或者结尾象征性地提一下传统文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得学生一头雾水,不清楚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还有些教师没有制定长效渗透机制,当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时候就讲几句,当教学时间不足的时候就直接舍弃,这使得传统文化成为课堂的负担。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身观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更好为学生带来知识和文化,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利用多媒体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越来越多,视频影音设备便是学生自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建立传统文化专栏,在传统文化专栏中将拍摄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展示出来,并做到定期更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观看视频并留言,通过学校网站畅所欲言,说出他们自己的感悟,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回顾与视频有关的教材内容,在留言的过程中出于好奇心还有可能会“刨根究底”,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与诗人有关的故事和生活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印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快速地了解该篇课文所讲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好互联网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话、微信与家长保持联系,引导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带学生“走出去”,让家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学生走进名山大川,游览名胜古迹,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利用传统节日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年四季都会有不同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各种节日由来以及节日的习俗,并亲自体验节日活动是怎样举办的,在节日当天及时记录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学习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后延伸拓展资料,了解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每过一个节日,教师都可引导学生由节日引申出古诗文中对传统节日的描述,对其中较为经典的诗句作精讲背诵。如,重阳节时学习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比较体会古时候人们过节和现在人们过节有什么异同?诗人在千年前作诗时可能怀有怎样的心情?学生在千年之后的现在能不能感知自己的情感,并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呢?同时利用校内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举办传统节日相关活动,学生能从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自己亲身体会中,了解传统节日背后具有的中华特有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秉承家国情怀,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剖析汉字精髓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信息传递、文明演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字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仔细剖析汉字的精髓,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时,针对“扬”“拍”等文字,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文字结构。“‘扬’和‘拍’都是‘扌’旁,这代表文字有着怎样的含义?”教师针对文字为学生分析:古人在造字的过程中尝试以字的形态来表达字的含义,如带有“扌”旁的文字,多与手上的动作有关系;而对于带有“”旁的文字,则多与脚上的动作有关系。教师在对文字进行解析之后,要鼓励学生搜集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文字,尝试利用生活中的文化资源来验证有关观点。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文字角”活动,要求学生搜集带有相同偏旁的文字,并说明其含义。由此,通过对汉字的剖析,学生能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有效调动学生探索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四)在识字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每一个汉字的孕育创造都离不开“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有机统一,同时汉字还具有“形声具备,意蕴其中”的鲜明特色,每个汉字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内涵以及独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如,在学生学习“孝”字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结合我们已经学过和认识的字,有谁能够尝试解释一下‘孝’字的由来,方便其他同学记忆呢?”有学生解释道:“‘孝’字的上半部分和‘老’字的上半部分一模一样,而下半部分换成了‘子’字,意味着子女们要背着或者搀扶着老年人,这就是照顾老年人的缩影,也是孝顺的表现。”还有一位学生表示:“‘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善孝为先。孝是尽心尽力照顾、赡养父母的意思。在古时候的汉朝及以后,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并且立下了对不孝敬父母的子女进行定罪判刑的规定。”这就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记牢汉字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五)加强课外阅读体验,拓展渗透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是教育行业应该承担的责任。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挖掘语文中的文化元素,合理引导学生。课堂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受教学时间和课堂教学容量的限制,学生学习掌握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文章,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范围,使学生了解更多与文化相关的知识。“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读一本好书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要精选阅读材料,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如《唐诗三百首》《诗经》《史记》、四大名著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大部分节日都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并且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还存在差异,这些特征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尤其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与节日相关的传说、资料,还可以推荐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古诗词等,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感受到节日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从而主动开展阅读活动。教师还可以开展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经典读物,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书写阅读感悟、制作阅读小报,从而升华学生的文化情感,让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另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亲子阅读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发挥家长的带动和监督作用,鼓励家长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家校结合,将阅读落到实处,共同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六)利用写作教学优势,提升思维情感
优秀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是根与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给予了学生写作表达、立意、构思等方面的方法指导。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的优势,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正确的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并用写作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情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绽放异彩。阅读和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都与这两部分内容有关。所以,教师要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养成写的习惯,将经典作品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记录下来。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写感悟日记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记录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写作储备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更有深意,更能打动读者。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即便是在阅读时也会产生五花八门的想法。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改写,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词中的景象、讲述的故事,改写为一篇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改变诗词原意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想法,使文章充满细节,变得有血有肉,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记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仿照古诗词的格律、形式,就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诗词创作,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古汉语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教师矢志不渝地去实践。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将它引入课堂,滋润祖国未来栋梁的心灵,这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芸.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2(34).
[2]杜亚军.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合[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10).
[3]董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2(21).
[4]张宇.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12).
[5]陶敬轩,俞爱宗.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22(4):151—156.
[6]王瑜.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J].教学研究,2022(3):9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