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教育技术;小学数学;农村;运用策略
正文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在丰富的工具与课程资源环境中提升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如今,信息技术虽然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数学课程教学中,但通过对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时间,甚至还存在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数学课程的学习要求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耗费大量时间去处理与数学学习无关的技术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课堂上的运用充分与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在农村小学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安排学生自学教学内容,再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自学教学内容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不仅如此,很多教师往往在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给予指导,而对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则不够重视,常常只“授人以鱼”,而未“授人以渔”。从长远看,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收效甚微。
(二)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较差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受益人,能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关系着最终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农村小学的一些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面对稍有难度的教学内容时,部分学生选择直接放弃思考,等待教师告知答案,长此以往,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可以说,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这也是评价学生个人课堂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此外,一些农村小学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常常简单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对教学内容难以完全把握,核心素养也难以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优化,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堂思维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一)资源相对匮乏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也配备了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用以支持“互联网+教育”。但由于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部分农村小学仍然不具备优质的教学基础设施,也难以开发或应用更为丰富有效的信息技术资源,这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教师认识不足
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当作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认为应用与否并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认识不足,一方面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应用角度和应用效果;另一方面导致教师缺乏主动提升个人信息技术素养的意识,缺乏高效的信息整合方法,影响综合教学结果。
(三)教师运用方法欠佳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出现的问题有以下三种:一是简单叠加各种资源,浅入浅出,既没有通过信息技术展现教学重难点,也没有帮助学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学习重要知识;二是部分教师只是为了省时省力或应对比赛、检查而应用信息技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课堂教学重难点;三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容易出现刻板应用、缺少变化的情况,完全按照教学要求或教学方案推进,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成性学习问题之间的配合。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能帮助学生从主观上增加学习知识的动力,良好的课程导入工作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帮助教师营造优秀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创建数学教学场景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能让学生相对轻松地融入到教学氛围中。对于广大农村学生而言,利用影视、图像等内容调动起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能够实现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工作,让数学教师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生动、形象,促进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展开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开展"拼出美丽的画"单元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构建这样的课程导入场景︰播放一段卡通动画,随着轮船汽笛的响声,由各种色彩、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简单图案拼接的轮船推开波浪映入学生的眼帘。通过生动形象的卡通动画能够瞬间让学生进入到课堂需要讲述的内容中,学生会根据眼前各式各样的轮船思考画面中出现的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的数量,进而在脑海中构建出自己心中轮船的形象。教师利用简单的卡通漫画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教学中。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让数学课堂更加生活化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只注重备课环节,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灵活地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够实现数学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学生所处生长环境的需求,教师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化、日常化、直观化,对于优化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环节设计具有显著的优势。日常化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拓展数学教学的思维空间,更能够让学生从情感、视觉、听觉等众多角度深入了解数学的内涵,树立常规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将数学思维能力带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日常生活与课堂学习互补的系统。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习题、插画等内容都是静态的教学资料,并且当前国内众多农村的教育资源不足,仅通过静态资料教学的方式难以满足每位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理解的能力,自然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如果能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让抽象的数学理论概念以学生熟悉的场景重现在眼前,对于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数学概念、培养日常化的数学思维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各种单位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因为时间相对其他长度单位而言更加抽象化,如果单纯借助时钟进行时间概念的讲述,学生很容易将分针、时针、秒针弄混,而且时间单位的进率也不同于长度、重量单位的十进制,小学生会对时间单位进率为60的概念与之前满十进一的概念产生混淆,不方便小学生进行记忆与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展"时、分、秒的认识"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到上述问题,可以利用电子黑板制作一个分针、时针、秒针颜色各不相同的时钟,用区别度较强的颜色以防学生记错,随后分别点击不同颜色的时针、分针、秒针让其进行运动,并每过一个小格,让电子时钟的动画停止,此时选择学生进行时间的读取。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让数学课堂结构更加清晰
传统的农村教学方式大多以课堂上教师言传身教为主,这种只利用黑板、粉笔、课本的简单教学模式,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便是教师讲着后面单元的知识点,学生早就将前面的知识点遗忘。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将整节课堂的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先后顺序、部分与整体的概念先行梳理,让教师在实际教课过程中能够把握课堂节奏的快慢、重点知识的突出、不同知识点间的衔接,从而使得抽象化的数学概念能够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开展“相遇问题”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抓住相遇问题的重点内容:
1.掌握相遇问题类型例题的相似结构特征。2.帮助学生在了解相遇问题涉及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后,实际应用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相似的应用题。掌握上述要点内容后,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上可以在电子黑板上描绘出两个颜色不同的汽车,随后通过动画移动两辆汽车让彼此相遇,将汽车从最初开始到最终停止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并借助分解动作深化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认知,强化学生对于相遇问题中出现数量特征的辨识能力。随后在实际应用题讲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记忆相遇时间、行驶速度、两车相距等关键数据,并明确单位时间每辆汽车行驶的距离,从两车出发到相遇之间花费的时间,相遇过程中两车分别行驶的路程。以上概念都可以通过电子黑板投影的方式进行讲解,将相遇问题中两车从出发到相遇过程中的所有难点信息串联起来,让学生脑中拥有相遇问题动态变化的画面。
(四)开阔学习视野,构建线上实践活动
开展拓展训练能促进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开展活动任务,如完成电子作业、收集互联网信息等。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软件开展数学课程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提升学科认知。在开始阶段,学生往往不够熟悉数学学习软件,因此,教师可以先推出一些操作简单的数学学习软件,让学生能够借助软件简单学习数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解读条形统计图的组成要素,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与之相关的调查任务:在班级中任意选择10位同学进行调查,统计这些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数据,建立相关的数据统计表,并运用条形图的方式展现调查内容。学生接受任务后均积极进行调查并获得数据,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行处理数据,接着,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运用电脑制作出来的一组彩色的统计图,并现场为学生演示使用电脑输入数据得出条形图的步骤。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家里的电脑自行制作条形图。学生一边在脑海中回忆教师的操作步骤,一边实际操作,并在积极探索与主动学习中建立对数学学科的认知。通过为学生布置线上数学活动操作任务,可激发学生的探索主动性,在有趣的学习方式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课程学习体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程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使数学活动教学不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上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在探索精神的引领下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覃月娟.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论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华夏教师,2019(07):56-57.
[2]沈育文.信息技术助力学生空间观念有效建构的实施策略——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2):86-89.
[3]王聪聪,金涛,王海燕,等.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迷思概念转变策略研究——以《三角形的认识》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1):58-64.
[4]殷旭义.基于信息技术培育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实践探究——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为例[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05):5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