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苏文娟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实验学校 679100

摘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其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思想素质,然而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较为抵触,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以便促进学生的深层次体会和感悟,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国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越来越重视。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通过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其中,不仅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还能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更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有着积极作用。当然,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遵循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多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拟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要想使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第一项任务就是拟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纵观以往的教学目标拟定,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拟定千篇一律的统一目标,不重视学生自我发展;拟定过高目标,给教学带来较大阻碍;目标不全面,对认知偏重,对能力有所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等更显不足。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拟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关注学生具备独立生活的各项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要关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具备将来进入社会所需的综合素养;再次,教学目标的拟定也要关注学生自觉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分析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当下教育的主流形态是素质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将重点直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与提高上。新课改的全面落实为生活化教学课题的延伸带来更鲜明的动力与拓展力。很多教师开始着眼于探索和尝试全新的教学方式生活化,并从实践层面验证了生活教学的可行性。综合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开放的教学观念,重视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抑或从生活视角无限延伸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帮助学生以生活化视角来学习并运用课本知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只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体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授课中要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不断拉近,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反思。

三、运用生活化的案例素材

现实生活的案例通常和学生比较贴近,和现实生活有较多联系,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再去深入了解探讨,整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就能合理地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运用生活化的案例素材,恰当地把现实生活的案例与课堂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课本学习更为充实。首先,在新授课备课时,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背景、思想状态等,最好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周边的典型案例,进而与课堂授课结合起来讲解,以此教授学生怎样利用理论知识合理应对并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尽力保护个人的切身利益。其次,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结合生活中的案例,适当设置一些适合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教师着眼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普遍性问题,带领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给出个人的意见,再共同分析不同意见的优势和不足,产生差异化认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科学运用课本知识,进而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四、组织生活化的课外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对该学科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合理地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还能间接锻炼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为此,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背景来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思想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为此,教师授课时,也应适当和学生迈出课堂,参与课外实践,以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课本知识,使自身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等都获得显著提升。

比如,学习《服务社会》一课时,教师应依据教材大纲与教学目标,合理引入当前社会的“垃圾分类”问题,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课外实践,依据班级的学生数做好分组工作,再由各个小组为单位落实活动内容,并在小组成员的公平公开选举下选出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作为小组行动的主要负责人,再由教师明确对不同小组的实践任务做好分配。比如有的小组主要负责宣传垃圾分类观念,有的小组负责明确讲解并帮助做好不同垃圾的分类工作,统筹协调下,各小组分工明确,彼此配合,顺利完成课外实践任务,并使行动效率大大提升。实际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全面指挥、引导的作用,督促活动合理、有序推进,而活动完成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评价反馈,总结整个活动的成功与不足,进而带领学生共同回味课本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社会服务的价值,明白采取哪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此外,教师还应适当带领学生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社区养老中心等公益场所提供志愿服务,通过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弱势群体,给予其关怀和帮助,养成主动服务他人的正确意识,培养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高尚的思想品德,对服务社会的内涵有更深切的体会与认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核心素养。

五、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方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教学中,最后的环节是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方法。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常会采用书面评价的单一形式,这种教学评价方法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的显性知识进行量化打分,这样的形式不利于学生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维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此,应该改革评价方法,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方法。首先,在生活化的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每个维度的评价都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表现,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发展情况,强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查。其次,在生活化的评价中,可以为学生设置成长记录袋,将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三年的表现都记录下来,将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中的良好言行记录下来,将学生在教学中的感悟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放入袋中,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和分享,定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从而加深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持续进步之后,国内教育行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成果,同时仍需改革与优化。其间,国家层级与社会公众对初中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越发关注,同时也逐渐重视学校在学生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方面可以发挥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是需要确保取得一定的教学效率及效果,可以有效地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通过与学生的生活活动实际拉近距离,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能力,进而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有所成长,最终在今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毛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析[J].中学政史地,2023(01):12-13.

[2]李振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4):153-1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