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四学教学环节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重要性;现状;四学环节;教学策略
正文
一、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一)可以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价值
在历史学习中,为了能够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们的历史学习水平,就需要帮助学生们对历史的价值产生正确的认识,这对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有着良好的促进效果。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历史思想,方便其后续的历史学习。由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通常来源于他人的口中,而在他人的叙述中能够获取的历史相关知识通常是较为狭隘的,并且他们在叙述的时候经常会带上自己的观点,这会使得学生们获取的知识有失偏颇,无法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了改变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错误认知,就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历史价值,了解不同时代的观念乃至各种错误决策对历史的影响,并且学会以辩证中立的思想看待历史知识,提升学生们的历史素养,为其后续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历史大事件中所包含的道理和意义,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以史为鉴的重要性,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后,便可以在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使其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从而不断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二)按照课改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教育的发展,其对初中历史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也要按照课改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按照老师的指引进行学习,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无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索,从而收获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其正确价值观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想法进行表达,便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阻碍学生发展的因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快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比如,在学习“唐朝的衰亡”这一单元时,可以通过对整个唐朝的兴衰史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们了解大唐盛世,走进那个瑰丽的唐朝,讲述贞观之治带给唐朝的变革,加强学生们对这个朝代的了解,还能够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历史的变革,通过各种影片帮助学生们还原当时的社会景象,让学生们学习唐朝的创新精神,为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参与度较低。受传统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影响,部分历史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其讲课时,学生通常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也很少有学生针对教师讲的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讲授知识,而不讲授方法,他们的传统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认为,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记住相应知识,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活学活用,得到好的成绩。在这种观念下,历史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很难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传授给学生。部分教师对实践的重视不足,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是对历史事件的浅显、基本的概括。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很少运用实践性教学法,以为通过讲述,就能让学生记住历史。单纯口述的教学方式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四学教学环节的策略
(一)借助事件导学,激发问题意识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发生一些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轨迹,也是朝代更迭的重要标志,在学史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那么也相当于迈出了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围绕事件的来龙去脉,剖析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历史本质。引用历史事件时,教师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历史事件必须具有代表性。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但是,有些事件只是社会前进和发展当中具有普遍性的事件,如果教师选取这样的历史事件,学生则很难与事件背后的故事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也会丧失学习兴趣。第二,尽量选择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一个事件,而不要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选择多个事件。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历史上的一些标志性事件产生了深刻印象,大脑思维意识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对这些历史事件分析和思考时,学生的关注焦点将全部转移到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方面,于是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
(二)在自学的过程中开展自我追问
除了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自己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开展自我追问。学生自我追问的过程是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教材文本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追问中了解他们所关注的内容、思维的漏洞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进而在之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环节。以“百家争鸣”的预习为例,多数学生对教材介绍的老子与孔子这两位思想家十分感兴趣,追问的内容也主要围绕的是老子与孔子。有的学生就老子追问了这些内容:我发现在老子的许多图片中,他的耳朵都画得特别大,那么他的耳朵实际上是不是真的特别大呢?老子真的姓“老”吗?我在初中教材中见过有关孔子的名言,在小学阶段学过韩非子的寓言,但没学过多少老子的著作或者名言,这是为什么呢?春秋时期的统治者有没有采纳老子的主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干涉他们发现问题的过程,而应该让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地追问,并基于教材认真地思考。当学生开展追问时,他们会从多个方面思考预习的内容,进而在课堂上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我追问的机会,挖掘他们思维的潜力,让他们在不断的追问中前行。
(三)让学生在互学中围绕特定的话题追问
当前,学生在互学中可能会出现与组员一起讨论他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现象,这样的合作不是有效的,学生也很难取得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先围绕某个话题提出不同的问题,再发挥团队的力量逐个解决。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的话题为“唐朝的中外交流”。于是,某个小组的学生A先围绕这一话题提出“唐朝的中外交流是否活跃?”的问题。在该组的多数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后,学生B就追问道:“唐朝中外交流活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基于这一问题,其他学生以追问的方式给予学生B引导,他们追问的内容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唐朝的对外交通状况怎样?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怎样?可以看出,在互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就越有利于他们开展深度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追问的能力。为此,教师首先要给他们创设良好的追问氛围,让他们敢于追问,学会合作;其次要给他们制订适切的评价机制,对在合作的过程中敢于追问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让他们养成追问的习惯。
辩论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通常需要小组之间展开竞争,需要运用集体的智慧,需要互学互助。在辩论中,正反双方通常会根据对方提出的问题开展追问,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展基于追问的辩论赛,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思考和深度学习。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就“玄奘西行取经值不值?”的问题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值”,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他在长安主持修建了仿照印度的塔的形式的大雁塔;二是他主持译经工作,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三是他创作了作品《大唐西域记》。反方认为“不值”,并针对正方阐述的三个方面依次追问道:“玄奘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游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回到长安后还建了一座塔,这么辛苦值得吗?”“如果玄奘不西行,佛教就不能传入我国吗?佛教传入我国,能立竿见影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吗?”“班上有多少同学看过《大唐西域记》?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学生们对玄奘西行取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思维也获得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辩论的机会,让他们开展多轮追问。
(四)在拓学的基础上追问
展学通常是一节课结束前的环节,是学生总结与生成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同样需要追问。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基于相关的认知或基于当下的生活开展追问。
1.基于相关的认知开展追问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基于某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展开思考,对相关的认知展开追问,以更好地认识历史。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五四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述五四运动时介绍了相关的历史背景:“1919年是民国八年,那年一战刚结束不久。在一战中,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德国是战败国之一。”基于对这一背景的认知,学生进行了追问:“当时中国用民国纪年法来纪年,是不是因为经历了辛亥革命?一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了多久?在一战中,跟德国同属于战败国的国家有哪些?跟中国同属于战胜国的国家有哪些?中国有没有直接参战?为什么讲述五四运动要从这一历史背景入手?五四运动与相关事件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就历史背景进行追问。这样的追问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
2.基于当下的生活开展追问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将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起来,做到以史为鉴。以“五四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谈到火烧赵家楼时,引用了梁漱溟的话:“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第二要当庭特赦。”学生便追问道:“为什么要提起公诉、当庭特赦?”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结合梁漱溟的观点给出了答案:“因为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此时,学生C追问这句话对当代的青年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对于这一问题,学生D回答:“当代青年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显然,追问能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当下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基于现实进行思考和追问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结语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当前历史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有效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融合理论实践,创新运用教材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继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评《教案的革命》[J].当代教育科学,2017(7):97.
[2]沈权,庄兵.系列化深度教学研究路径探幽——以合作学习系列课题研究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4):73-75.
[3]陈伦全,左强,伍先强.开发中学生学习潜能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1(9):107.
[4]刘颖.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J].教育艺术,2023(1).
[5]刘敏.试析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J].作家天地,2021(14).
[6]黄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园,2022,15(33).
[7]刘新霞.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2022(20).
[8]杨永东.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
[9]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