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吴新丽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小学 417000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对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不但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还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为此,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手段辅助教学,如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教学现状,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有序探究,提升教学效率。本文将简要阐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在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应用策略

正文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学习的同时,能够通过探究学习、亲身实践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且培养出成熟的自我学习经验。小学数学教学融入情境教学实现了数学生活化,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实现了学以致用。故而,情境教学解决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迷、学用割裂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其才会主动配合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中。数学内容较为抽象难懂,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直接灌输知识,学生对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从而对数学丧失兴趣。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构建生动的情境,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加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方式授课,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思维,学习效率较低,导致教学进度缓慢。运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在课堂情境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主动与学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推行情境教学法,能够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模式,构建活跃、有趣的数学课堂,有利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同步发展,教师要意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探究其有效的应用方法,促进数学教学良好发展

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一)教师不够重视情境教学

学生“双减”,教师“双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数学教师觉得没有更多时间去安排情境教学,总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担心情境教学会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认为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创造游戏环节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没有充分看到情境教学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的推动作用,导致情境和教学内容缺乏关联的问题、情境过于单一无法激趣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在应用题讲解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题意和生活背离这一问题,误导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曾经有教师在路程应用题中,计算出来人的行走速度为8千米/时,这一速度基本等同于特种兵,普通学生根本无法实现这一速度。

(二)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

“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基本模式,教育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教师依赖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当作了万能工具,缺乏自主思考能力,教学方案上存在剽窃照抄行为。这也导致了情境教学缺乏创新,学生无法形成深层体验,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更不能让学生实现数学生活化。

(三)缺乏情境教学学术研究

小学教学管理必须要实现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交互。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离不开学研工作。然而,在目前小学教学管理中,关于情境教学的学术研究少,即便有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也没有充分落地,只是停留在论文当中。

)情境缺乏真实性

情境分为真实的情境与伪情境,真情境至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数学价值、科学价值、生活价值,如果以上条件均不满足,就是伪情境。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伪情境的现象普遍存在,情境创设偏离课程目标,不但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还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效果不佳,导致情境教学难以发挥作用。同时,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所选择的素材脱离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节,导致情境的科学价值丧失,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较为遥远,学生容易对数学产生疏离感,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情境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无法缩小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导致教学难度增加,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原则

(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实际生活是应用生活情境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其日常生活进行充分了解,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为应用生活情境夯实了基础并提供了先决条件。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考量,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该原则主要体现在讲解教学案例上,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案例紧密结合,体现情境教学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

为了将情境教学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特点。首先要对学生基本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开展情境教学创造条件。小学生智力正在发育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不强。为此,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掌握教学难点及重点

教师在撰写教案时,要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解,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情境,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找出该方法与数学知识的融合点。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教学难点,把握重点,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策略

)利用生活情境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生活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生活数学现象等素材,结合生活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这节课程知识时,如果教师仅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去掌握平移、旋转的相关知识,虽然学生有可能了解到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他们难以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也会缺乏主动性。对此,在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实验活动,让学生结合在生活中的认知和了解,用自己的方式对平移、旋转的知识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三角形、圆形、五角星等各种几何图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剪纸的方式,将这些图形裁剪出来,并通过对折、旋转等方式,对平移、旋转的相关课程知识进行“验证”。这样,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图形的平移旋转,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平移旋转知识。另外,学生在裁剪的过程中能够感受生活实验的乐趣,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

)构建多媒体情境,增强学生认知能力

笔者在小学五(5)班和五(12)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形兼具的优势,采用先进的手段构建多媒体情境,将文字、声音与图像融为一体,构建生动的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强化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让五(5)班和五(12)班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可视化,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帮助五(5)班和五(12)班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为了让五(5)班和五(12)班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视频,以小动物集会为故事背景,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情境。动画视频主要内容为:小白兔在小动物集会上卖地毯,喜欢捉弄人的猴子来询问地毯的价格,小白兔想到猴子平时故意戏弄其他小动物,决定愚弄猴子一番,向猴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这里有两块地毯,它们分别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如果你能猜出它们哪块面积大,两块地毯都送给你,如果你猜错了,就要花双倍的价格买下地毯。”猴子看着两块地毯,认为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那块面积更大。动画视频到此结束,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提出问题:猴子的回答正确吗?如何判断这两种图形面积的大小?让五(5)班和五(12)班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问题的答案,引出“多边形面积”相关内容,引导五(5)班和五(12)班学生探究。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使五(5)班和五(12)班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在情境中深入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通过问题启发创设教学情境

多途径创设情境,还可以结合问题启发的方法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唤醒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不断完善对问题的思考,以此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小学数学“年、月、日”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同时进一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形成清晰的时间单位知识体系,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学习理念探究年、月、日之间的具体关系。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并辅以问题启发,使学生在趣味性的游戏学习体验过程中,掌握与年、月、日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你描述生日时用了哪些时间单位?”等启发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时间单位及其表达方式,为之后更加具体全面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要想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现实价值,教师就要注意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加强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中有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如未知数的概念、方程的概念等,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可能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合理生动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数学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学情境的设计能够事半功倍地达到这一效果。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识所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以充满求知欲的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教学情境。长方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适用。首先,教师可以将教室中的长方体加以展示,如粉笔盒、数学课本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有的学生说插线板,有的学生说铅笔盒。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总结具备什么样的特征的是长方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结语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较为基础但难度相对较大的学科,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吸收数学课堂上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应对新问题。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静.建设有效情境打造生动课堂:探析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数学大世界,2020(2):59.

[2]赵永财.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实践探析[J].知识文库,2020(2):113.

[3]胡爱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天津教育.2019(36):38-39.

[4]胡绍军.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0(21):63-64.

[5]马维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22):101.

[6]魏敏娟.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20(24):118-119.

[7]张建荣.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2021(3):157.

8]王慧琴.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98):94-96.

9]杨超.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2(15):40-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