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学习情境;创设
正文
前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数学是小学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进行情境教学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如果满足条件后加以有效利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许多学习上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师教育计划的推进。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一、情境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比较短,而每节课的教学时长是固定的,教师又不能中断教学课程来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运用情境教学的手段,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紧凑而有序的教学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学生进入学习疲劳期之前,讲授课程重点,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消化和反思,通过详略适宜的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1]。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由于小学数学概念性强,一些知识点抽象又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应当准确了解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把课堂导入环节作为切入点,转变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对大多数事物还存在好奇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借助故事悬疑等手段,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索问题答案,把苦学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情境导入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好奇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分解知识难题,深入研究问题,最终找到答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与实践
(一)注重情境化小游戏活动的开展
小学数学作为主科中的理性化学科,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独立进行小学数学学科研究是很难的,因为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差异等问题,他们之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理科逻辑思维不够强,容易跟不上教学进程,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环境,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2]。这所谓的环境,其实就是寓教于乐,简单来说就是设置一些数学小游戏。小学数学老师通过创造有趣的数学游戏环境,引领学生在数学课堂快乐学习,小游戏可以不限形式,但要环环相扣,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玩耍的同时将知识牢牢掌握。
(二)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又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两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图案,第二幅图是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图案。教师提出问题:这两幅图中哪幅图案更多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幅图案作为代表图形进行回答,并说出理由。通过这样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先展示一组数字:20元、50元、100元。让学生根据这些数字想一想如何用人民币来购买商品。有的学生说:“我用10元买一包辣条就行了。”有的学生说:“我用5元买一瓶矿泉水就行了。”通过这组数字,让学生认识到人民币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并能简单地进行人民币换算。再出示以下图片:在超市中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你可以用10元购买一包零食,也可以用5元购买一瓶矿泉水;你可以用5元购买一支铅笔,也可以用10元购买一双手套;你可以用5元购买一套文具,也可以用10元购买一个文具盒。通过这样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主线、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背景,创设出既有逻辑关系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
1.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地发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正方形组成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图形是正方体?”当学生发现正方体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点?”最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长方体和正方形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不但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而且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立足课堂,设置探究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喜欢做什么?想玩什么?通过让学生思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看图说长方体”的情境:“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关于长方体的知识,你知道哪些长方体是我们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吗?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样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长方体被分成了两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那么这个长方体是几个正方体和几个长方体?这些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交流中逐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量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丰富多样、实用性强的数学经验。
数学学习需要在问题情境中进行,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发展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用“做一做”的方式创设一个“苹果和西瓜”的情境。在“做一做”活动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呢?苹果和西瓜喜欢吃吗,我们经常吃这些水果的时候都会用刀进行分割再吃,假如把苹果分成四等份,那么我们吃了其中一份,是吃了几分之几呢?”这个问题情境就是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学生带着问题在探索与合作中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来。这种情境设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设置。只有在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数学学科特点、有价值和趣味的问题情境。
(四)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绘声绘色”的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抽象的知识较多,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以口头讲述为主,基础不好的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在口头讲述和黑板板书的基础上辅以图片、图表、视频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数形结合思想化知识的抽象性为具体性,为学生指明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方向,一些数学理论在字面上显得比较抽象和复杂,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理解,而且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同学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应设置相关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情境[3]。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教学中,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图片、视频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明白两种几何体的内涵。教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几何体,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怎么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段视频来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是怎么运算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视频展示了这两个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模型概念,让学生明晰了几何体和平面几何之间的关系。学生将抽象的立体几何数学概念转化为视觉可见的平面图像,加强了对立体几何概念的理解。
(五)创设相关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即培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学习,完成“课堂+实践”的双重学习,加深理解和记忆,把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类数学活动重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数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数学课堂的教学做合一[4]。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相关立体图和平面图的上面、正面、侧面的观察图,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让同学们分小组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并绘制立体图形的分解图,或者用纸片制作相关立体图形,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不但动手,还要动脑,使学生充分理解立体与平面图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价值。
结语
总之,教师需要不断融合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建设多元化的数学课堂。同时,在结合教材内容和时代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科学设立情境[5]。专注于体验和感受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将知识牢牢掌握,最终为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美媛.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思考[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26):2.
[2] 谢雪文. 浅谈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的适用与具体实践[J]. 女报:时尚版, 2020, 000(008):P.1-1.
[3] 马梅芳. 打造现代化高效课堂——浅谈小学信息化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方法[J]. 考试周刊, 2020(19):2.
[4] 水祥 廖. 运用情境创设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研析[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2021, 3(15):109.
[5] 罗耐侠. 情境教学,实践优化——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课堂[J]. 东西南北:教育, 202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