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创新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创新
正文
前言;小学生大部分都是活跃的,因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很难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也很难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数学教学,这对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是有帮助的。
一、现状分析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思想很活跃,他们对新的东西很感兴趣,而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按理说应该会很受孩子们的喜爱。然而,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数学课程的课堂学习气氛不太好,有些孩子甚至会对数学抱有抗拒的态度,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的教学学习氛围压抑。数学是一门要求思维严谨、逻辑清晰的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形式要生硬、古板。教师站在讲台上,只顾自己的讲解知识,忽略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时间一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消耗殆尽,课堂气氛也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的形式单一,有迹可循,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采取了题海战术,只让学生们做大量的习题,以此来追求分数,这也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感到厌倦。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与现实的脱节。数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但是,大多数教师仅仅是“念书本”般地讲解,并没有把这些知识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从而使数学沦为纯粹的理论性学科。
二、转变课堂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贯彻新课程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进行创新。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合理的设计教学模式,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遵循数学老师的教诲,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应与教学问题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成就感,产生一种自信心,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形成了学生们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在《位置》这门课上,数学老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位置知识,指导学生安排好教室里的座位,然后让他们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位置。这样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了解和掌握位置的知识。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也可以对位置的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对位置的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开展现代化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氛围
在目前阶段,在教学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新课标及新课改等文件有足够的认识,并按照这些文件中的重点指示,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以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数学游戏、知识竞赛、快问快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以更有趣味性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和发展。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利用适时的提问及引导,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并吸收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逐渐达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老师就应该在自己对课本内容有足够的了解的前提下,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本计算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建立起他们的三维空间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上,确保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对知识有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再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现代资讯科技,将由点至面、由面至体的全图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长方体的构成过程。然后,老师可以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比如一个长方体有几个?可以用一个长方体把一个正方形连在一起吗?矩形与正方形的区别在哪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探究和学习,并在小组中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到答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对他们给予认可和肯定,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并促使他们在后续的教学中,以更高的热情,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有效性,并完成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
四、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随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新的教育方法,比如:微课、多媒体等。同时,在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数学的教育方式进行持续的革新,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品质。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数学老师能够通过教学课件,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此外,数学老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创建一个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与教学情境相联系来了解数学,从而让他们的数学思考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让他们在多媒体情境的引导下,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
举例来说,在《可能性》的课堂上,数学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手段来创造一个课堂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也可以迅速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此外,在进行情景设计的时候,小学数学老师也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动画和图片转换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例如:在一场由小动物组成的竞赛中,用不同的球体,来表示不同的动物。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可以通过“可能”和“不可能”和“一定”来说明事情的可能性,加深学生们对所学的东西的了解,从而提升了他们在数学上的教学效果。
五、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讨论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讨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它以创造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老师们对学生们的授课,他们在课堂上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们。老师们在课堂上,只会机械地将考试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耐心地讲解,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因此,常常会出现老师讲起来很吃力,而学生们却要听起来很吃力的情况。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有必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合作探索式学习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它既有效,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上,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合作探索性学习是一种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式,老师在讲课前,要将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分成各个小组,根据他们的优势互补来进行分组,这样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是比较好的方法,一位是比较优秀的,另一位则是比较差的。此外,除了这两类学生以外,老师还应在每个小组中吸纳一些综合素质较低的普通学生,他们是小组中的核心,需要优秀学生的帮助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班级内的同学可以按顺序进行分组,每一组或每一组的同学都可以互换,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在不同的小组中相互学习。
比如,在《圆》这一课中,老师分组后,向学生讲解了一些有关圆的知识,然后让他们用圆规画出一些圆的形状。在学生使用圆规之前,教师应在黑板上向学生讲解圆规如何用来画圆的具体过程,演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好圆规的相关操作,从而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画圆。准备工作完成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圆的相关性质,从圆的半径、直径开始,让学生讨论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化学习
数学概念是一种对本质属性的阐述,对于这些简单而又单调的概念,学生们不能构建出一种直观的情境感知,这就造成了学生们对概念的属性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要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展现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它们的情境感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们对它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观察物体”这一节课中,三个视图的空间还原在传统的课堂上是一个知识的盲点,如果只是简单的讲解,学生们就不会有一种很好的视觉体验,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老师会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个几何体,这样就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们去思考,不同的视图与几何体之间有什么联系。之后,将学生们组织起来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可以利用三视图和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展开还原实践活动。在对三视图和几何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可以对它们进行了认知。最后,老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对3D立体图形进行拆分,还原,组合,让学生们加深三视图和几何体之间的关联,从而为学生们构建出一种直观的情境认知,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培养。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应用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强化,从而为学生构建出一种直观的空间模型。
七、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东西都还处在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的状态,他们无法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这就是自然科学的魅力之处。数学课程同样也是这样,因为数学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逻辑性,所以小学阶段的孩子因为自身的成长原因,还不能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进行完全理解。比如,学生在学习数学公式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一点,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一些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卡片、粉笔等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本节课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自己喜欢的玩偶卡片,在老师写下算式后,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卡片,然后数一数手中的卡片,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加减运算。用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又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的爱上这个课,爱上这个课,从而达到强化教学的效果。
总结:总之,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其中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工作中,老师们要发挥自己的开拓创新精神,克服自己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滞后,重新制定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们对数学课堂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和积极性,进而推动并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体系,使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素娟.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 考试周刊, 2018, 000(061):89-89.
[2]苏秀术.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2019, 000(009):189.
[3]江娜娜.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考试周刊,2021(99):64-66.
[4]殷璐颖,张亚兵.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科幻画报,2021(06):159-160.
[5]陈雅珍.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天津教育,2021(05):103-104.
[6]房洪民.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