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超

赣州市湖边中心小学 341000

摘要

“核心素养”的确立,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挑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有效的培养,仍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为此,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正文


前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心素养培养是无法传统教学方法来教的,它必须在平时的教中持续地加以训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其逐步形成独立分析、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对数学内部的逻辑进行自我剖析,自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指在每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形成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品格能力。其重点是对教育的指导重视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领悟,而非对其结果的追求。这是将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一种体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这个核心理念的最终目标在于:“教育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怎样的一个人”。在本质上,学生必须具备的共同素养也是个体所普遍拥有的,这种素养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水平适应能力。从内容上讲,是知识、技巧和情感的全面体现,让学生不再只是在学到一些知识,更要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核心素养是通过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条件综合而形成的,而后天的教育则是师生双方的合作来完成的,老师传授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在每个教育时期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能力的培养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缺乏互动的数学课堂

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效应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很小,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还比较薄弱,这极大的影响了数学的教学效果。但数学教学中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涉及大量的概念逻辑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们在课堂上无法专心学习和畏难心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注重情境的营造,导致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缺乏,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不注重实践操作

通过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操作。这会极大地干扰到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让他们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原理,从而降低老师的教学效果,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新一轮新课改后,老师们做了很多工作,提高了课堂效率,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当。老师总是认为,教学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地讲解,而学生们则会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专心地学习即可。这个观点是大错特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大相径庭。

(四)小学生自身学习因素

在小学刚接触数学的时候,学生以为数学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他们觉得,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数学运算,并不困难,一看就会。在课堂上,老师只会给学生们出几道简单的算术。与此同时,有些农村学校的家长因为长时间在外地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子女,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影响。同时,这就给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四年级上册中,学生们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和距离的联系,当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时,他们就会明白,它们都是在计算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渐渐抽象过程“转化”这个概念在小学使用的次数很多。比如,平面图的面积运算与“转化”是密不可分的,在面积上,指导学员将一个圆面积“转化”为已经学会的图形,并在保持一定的面积相等情况下进行转换,从而得到新的图形的面积。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指导孩子们对数理的认识,运用了“分与合”的思维,

许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厌恶数学,甚至畏惧数学,就是由于不能准确地理解数学的含义。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使其在教学中所展现的,不仅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更要体现出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比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学习四种运算的加、减、乘、除,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过去,老师只会简单地引入各种符号,而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更无法理解在特定的情况下,怎样运用四个符号。若老师选取四个数字符合的历史,并加工制成一部适合于学生的微型视频,不但能让学生们理解其意义,更能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将其融入到数学文化素养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思维。

(二)培养学生数学推理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培养。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在《三角分类》课程中,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如下的练习:三个三角形在三个信封里,1个信封露在外边角是一个钝2个信封露在外面的角是一个直角,3个信封则是锐角,请学生从3封信露在外面的角,来辨别出里面的三角形是什么。因此,要让学生们在看到三角形的露出的角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和分析三角形的可能性,最后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的逻辑必须用言语来表达,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利用这些语言,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推理水平。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的前提就是进行合理的、无畏的猜测,老师要擅长创造这种环境给他们。

比如,在四年级上《关于大数的认知》之后,有一个关于“一亿是多少?”的教学。教材书中以一亿张纸堆起来是什么高度?让学生们体验一下“1亿有多大”这个概念,没有合理的解释,很多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说出“100米”“1000米”“20千米”“1000千米”之类的答案。但这种猜测显然没有任何的科学根据,也没有任何“合情”的因素,和更科学的结论“一百万张纸大概有一万多米高”是截然不同的。为让学生们做出合理、正确的推断,笔者先让学生们想:到底要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测定一百万张纸的度?一亿张纸堆在一起测量高度是不现实的,怎么样才行?这样,学生们就有了练习逻辑思考的机会,就像是顺藤摸瓜一样,沿着这个模式所揭示的路径,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很快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首先要测量一百张纸(几张纸)的度,然后根据这些纸张的度,计算出一亿的高度。

(三)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维

数学模型,就是将自己的日常经验和现实世界的经验,提取出数学理论知识。其次,通过数学符号、不等式等形式来表述数学问题,既可以让数学与现实紧密相连,又可以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和数学运用意识。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反映出数学建模的思维方式,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习目标的都会表现出差异。老师要对每个课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仔细研究思考,并对其背后的“模型”进行“建模”。在小学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体现出了数学的模型思维。例如:“植树问题”“搭配”“鸡兔同笼”等。“鸡兔同笼”出自中国古典名著《孙子算经》,其所反映的是一种假定与等式的思维,因为其极具代表性和扩展性,因此所使用的算法也是一种典型的数学模式。在小学五、六年级时,经常采用“鸡兔同笼”的方法进行求解。

例子:在笼子里,有数只鸡和兔子,一共35个,在它的下方,一共94条腿求鸡兔各多少?方法1:通过列方程解答。假设x只兔那么鸡就35-x)只然后根据题目中所说的“鸡兔总共有94只脚”得到方程式4x+235x)=94,解得x=12也就是兔有12只,鸡有351223(只)。方法2:通过假设法来解答。这是古人所用的方法在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更加直观的假定方法来快速获得答案1让所有的鸡都把一条起来,兔把两条腿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出还有94÷2=47(只)脚。(2此时,每只一条腿每只兔子腿。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那么腿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一3此时的数量之差为473512就是兔子的数量。鸡的数量就351223(只)。

这个问题是用列方程式求解更“正统”,也更传统,因为题目所包含的就是方程式的概念。而从假定出发进行思考与回答,对于处在意象表现的学生来说,其实更有助于了解问题的本质。“建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它的核心意义是给了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工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所以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即使是“异想天开”,也不要嘲笑他们,而是要从他们“敢想”的精神开始。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要注意指导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思考,积极地获得数学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学生们自己想出新的知识或者发现了一个难题的答案后,老师就不会轻易地放弃学生这个好的情感,而是要与学生们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学生的创新要在合适的情况下进行。只有让思维参与到“再探索”的活动中去,才能使他们充分地展开独立思考,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这个时候,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在思考中遇到的困难都告诉别的学生,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交流,而不要试图用讲解或者灌输来取代指导和启发。这将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从而使学生的头脑觉得明白”,然后学生自己去做事,就不懂了,更别说“创新了”了。在课堂上,数学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目标设计相关的可操作性学具,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在课堂上要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在数学教育中,老师要创造一个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五)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种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实际的课堂教学不会完全按照教师拟定的教学方案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方案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当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难题时,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办法回答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成绩较好的学生害怕所回答的问题有所疏漏,不敢举手发言。面对这样比较尴尬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不能让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下去,为打破这一尴尬境界,教师需要抛出一个与之前问题相近的简单问题,灵活地转移话题,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应当是教师自己的主场,只顾一味地讲解数学知识,而要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学生进入学习疲劳期时,要增加条件,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相关立体图和展开图,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让同学们分小组对圆柱与圆锥进行观察,并绘制其分解图,或者用纸片制作圆柱与圆锥,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不但动手,还要动脑,使学生充分理解圆柱与圆锥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价值。

结语

总之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现行的教学方法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很难仅仅通过简单改变就做到素质教育培养,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以上问题,我们也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笔者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淑红.王玉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建构[J].数学教学学报.20173).

[2]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625):103104

[3]贺永应.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J].才智, 2020(15).

[4]左志坚.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学研究 ,2020(03):166.

[5]辛秀红.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 ,2019(52):49

[6]李明.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探讨[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000(009):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