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正文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逐渐促使学生在历史课程中的主体性得到有效激发,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核心素养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与价值取向等基本素质的总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要坚持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是历史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践行核心素养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发展规律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并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高质量学习。
一、研究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1.1兴趣不高
过去,初中历史是由老师主导,课堂上是老师地全程讲授,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盲目地学习历史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创造出一个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于所学科目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历史学习。[1]
1.2压力过大
新世纪的潮流正在兴起,很多老师不能与时俱进,他们还在沿用老的教学方式,还在以应试为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与大的时代背景是矛盾的。在这种类型的教学下,学生通常会对作业和考试感到很大的压力,然后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性,甚至对学习感到厌倦。
1.3抵触需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盲目的、片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以自己的角色来指导他们的学习。许多初中教师对和学生的交往与互动不够重视,无法在一定的时限内对学生的思想、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认识。在教室里,他们只能感觉到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这对他们的历史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中历史发展教学策略探究
2.1发展兴趣,推进探究
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社交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例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容的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记录中国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纪录片,吸引学生注意力。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中国人民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殖民压迫,我们站起来了。而后,我们的国家经历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人民也从站起来转变到了富起来和强起来,我们的发展目标一步步实现,国家的发展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此导入新课。课中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改革开放的积极意义。[2]通过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牢记发展历史,有利于切身体会,加深理解,促进学生养成“吾辈自强”的思想意识。
2.2突破束缚,发展实践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有限,无法全面展示历史过程。因而,许多学生发现,难以理解历史事件,从而难以从历史事实中学习。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历史和真实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因特网搜集与历史教科书有关的图像和影像资料,尽可能丰富、还原历史事件及人物,以弥补过于简单和笼统的历史教科书和资料的缺点。它能拉近学生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把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吸取教训,从历史中学习,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就能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比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因此,一些学生缺乏勤俭节约的美德,在生活和学习上盲目攀比,不健康消费现象日益严重。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可向学生讲授汉景帝惜粮食、隋文帝倡节俭的相关历史。也可向学生讲述秦朝灭亡的原因,使学生了解秦始皇沉溺于奢侈与颓废的生活,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正反历史事件的反差,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反省,从历史中学习,自觉改正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2]
2.3地位转变,自主搜集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要保证“史料实证”素养的教育实效,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为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转变,提倡学生主动搜集材料和信息,以提高其利用“史料实证”素养的学习能力。但是,尽管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但部分历史老师仍然把自己当成了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并没有针对“史料实证”素养教育对课堂地位进行相应调整,也没有对学生的“自主搜集”行为进行充分指导。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初中学生在课程资料学习、了解和辨析环节中都表现得比较消极和被动,他们的核心素养也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想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达到“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目标,就必须要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历史材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信息来辨别材料的真实性。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在搜集和辨析材料的同时,亦是一种学习与成长的历程,他们收获了更多的经验,学科素养也就会获得提升。
2.4简述故事,拓展精神
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些判断。很多同学喜欢听有趣的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人物。为此,教师可从初中生这一特点出发,用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通过讲述历史故事,适当扩展和延伸历史教材,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家国情怀的相关故事,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确保家国情怀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学生要认真聆听故事,理解其中的道理,升华家国情感,增强爱国热情。比如,在“鸦片战争”这节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详细讲解了“虎门销烟”的故事。回顾历史,学生们也认识到,禁烟运动是当时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重要方式。这维护了人民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接着,老师再讲解一些中国被列强欺凌和侮辱的故事,以及爱国者在这一时期是如何与这些霸权主义者做斗争的。通过教材及相关网络材料,使学生不断地拓展历史故事内容,从历史故事中,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先辈是如何反抗强权、不畏强权的。由此,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家国情怀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做到知行统一。
2.5学科融合,链接知识
2.5.1历史链接语文
历史和语文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语言文化连绵发展几千年,贯穿了整个历史沿线。在开展历史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对历史知识进行解释,从而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展开探索,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比如,在讲“开元盛世”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结合《长恨歌》里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开元盛世”时期的繁华景象,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细致地体会唐代兴衰,对唐太宗与唐玄宗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又如,在教学“百家争鸣”的时候,老师可以将《〈论语〉十则》的内容与历史课程教学相结合,对作者、主要观点、内容和内涵、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的内容进行解析,要求同学们分析作者应当是怎样的一个人,怎样去评判这个人等等,又深刻感知这个阶段的历史内涵,在这种方式下,同学们可以将历史课本上有关“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知识进行关联,从而达到了知识融合的目标,实现了教育内化和升华。此外,在历史考试中,材料题的准确度取决于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对主观性和综合性题目进行回答,则取决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文史不分家,让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得以发展,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以及解题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要使初中历史和语文教育相融合,既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又要结合具体的教育实际,从这一点来看,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更是当务之急。[3]
2.5.2历史链接政治
在链接政治方面,明确我国何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何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战略,这些内容都是历史教学链接政治知识的关键节点。在学习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之后,笔者就问同学们他们在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回答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这项技术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在那个时代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前所有的历史时期的总和。所以,我们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煤炭消耗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严峻。很明显,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因此,我们在学习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也要吸取西方工业化的教训,尽可能使用洁净的能源,所以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历史”与“政治”相结合,我们会考虑从中会得到怎样的启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际;而把这些政治结论与历史相结合,可以发现一些鲜活的案例,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历史沿袭发展中得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了解事实为何如此以及应该如何去做。另外,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我与国家和社会》一课融入历史教学之中,使同学们能够从“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把握“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事实,从而更好地理解在多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共同进步的历史故事,由此将历史和政治知识互相印证,使同学们在政治理论上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使他们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4]
2.5.3历史链接地理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厘清历史学科涉及的重难点知识以及历史时间线、故事线等内容,从而更好地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学习需求,联系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自觉辨别出重难点知识,然后针对重点和难展开深入的学习及探讨,有效优化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认识到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有利条件,弄清楚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现实意义以及实际状况,让同学们认识并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丝绸之路”在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教材中有一幅与“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历史地图,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这幅地图,体会其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往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用幻灯片展示这张历史地图,并提问:“大家知道丝绸之路这条路线是谁开通的吗?线路途经的重点城市和地点有哪些?这条路为何叫“丝绸之路”呢?开通这条路线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在对历史地图的观察中,学生了解并体会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地点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名称,如南京在历史上就有金陵、建业、建邺、建康、应天、南京等不同的名称;北京则有蓟、燕京、中都、大都、京师、北平、北京等不同名称。这些不同的地理名称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史实,所以,可以通过不同地理名称的演变,帮助学生回顾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内涵,由此充分展现历史链接地理的有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为初中历史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给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茅正芳.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政史的:教学指导,2021(8):63-64.
[2]胡新华.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和深度教学策略.读好书,2021(32):51-52.
[3]赵睿丽.基于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4]赖良玉.历 史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跨 学 科 思 维 品 质 [J].四川教育,2018(Z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