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华兵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邮编:330100

摘要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更加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与实践。这一改革不仅仅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思政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师通过选取和解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树立自身正确的品德观念。其次,要重视德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收获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思政;德育教育;策略分析;学科价值

正文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一种把传统的课程与思政的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能确保在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良好三观和思想品质的教育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所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思考和探索有效的教育手段,他们在强化教学的基础上,将思政的内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科德育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影响学生,实现了学科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后续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改变教育理念和方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化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

一、分析小学语文思政教学的意义

1.1完善发展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应该注重发挥思政教育对课程教学的驱动能力。二者的有机融合,要求教师积极探求新的教改命题,紧抓先进的思政理论体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求,纵观整个体系,循序渐进地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教改命题探求更为完善的发展思路。

1.2提高质量

小学语文思政教学的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而且要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民族精神为目标,践行良好的道德和文化行为。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延伸到小学语文教育,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更新和加强,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感恩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例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一些最典型的感恩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感恩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1.3适应需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是新教育背景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能力完善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小学学生物质和精神生活更丰富,面对问题提出见解也更有主见。他们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世界,树立了更远大的理想,对自己的发展有清晰地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能为小学学生的发展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思政教学策略解析

2.1发展素质,落实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使教师关注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1]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进行思想层面的思考,以保证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教育教学,这是新时期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学校可以组织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理论学习,邀请专家或一线教师到学校进行课程思政相关讲座,让教师在讲座学习过程中丰富其理论知识,为之后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奠定基础。其次,可以组织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并进行集体备课,逐步找出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添加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2.2转换观念,夯实基础

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培训和教育学生,从古至今,这是一个造福社会的工程。学科教学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自由、个性已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的主要标志。但是,对物质财富和名人的追寻容易导致学生迷失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放远教学目标,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思想,确保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小学人教版课本里的一些寓言、名言警句、诗词和课文等,都是开展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促进传统文化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良好素材,班级可以开展读书会:让学生学习某些课文和寓言里的人生哲理,帮助他们践行民族精神。小学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这类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著作时,还要让学生深度理解古人的思想与智慧,从中挖掘适用于现代的理念,做到古今融合。

2.3党史引领,弘扬精神

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教材,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爱国主义元素,结合语文课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要抓住关键点,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爱国。可以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爱念鲁迅有感》等课文时,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贡献,了解他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甘为孺子牛的一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以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感知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这些故事,这些文字,这些字字句句都展现了深刻的爱国热情,是小学语文教育落实党史教育的关键助手[2]

2.4人物榜样,传承基因

语文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以革命人物为榜样,把红色基因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导他们了解革命历史、感知革命情怀和精神,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不断前进的力量。 为此,我们可以介绍大家心中的伟人——毛泽东。让学生知道毛主席是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更是带领人民站起来的优秀领导者。在阅读《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毛主席小时候接受的都是旧式私塾教育,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小说,喜欢思考。来自外面世界的消息和书本,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他开始关注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维新人士李漱清为毛泽东讲述维新变法的故事、长沙饥民暴动对少年毛泽东的震动很大,他逐渐建立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心,形成了一种高度的自觉,引导着他一步步走出韶山,走上寻求真理的道路。他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各种挫折与磨难之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造就了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新命运。为人民而服务源于194498毛泽东主席作的一次著名演讲,深刻诠释了共产党精神;毛主席一生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生命献给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当年那个立志出乡关,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少年,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5乡土资源,构建情境

构建学习情境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情境可以推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本和红色文化相关的实例,例如讲《七律·长征》时,可以对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笔者所在的江西是一片红色热土、革命老区,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保存一张1934530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了一篇内容为八子参军的故事,在瑞金家喻户晓,传唱至今。这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这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红色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明白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课后,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感想写作的作业,充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能从课文思想和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感悟到革命先辈的优秀思想。除了在日常课堂中加强红色教育,还应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学习生活。首先就是开展红色主题活动,例如朗诵比赛、红色主题班会、红色影视会、红歌大合唱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将红色教育落实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还能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展览馆或红色遗址切实感受当年红军走过的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当地红色文化,并能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自己成长需要的精神品质。

2.6文化渗透,展现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研究。在教材学习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使课文的知识更加丰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例如苏轼《题西林壁》,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表明了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纪游诗,此诗便是其中一首。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后,苏轼被贬黄州,心理上的阴影也很大,接着又改迁。我们都知道,他有云淡风轻的一面,我们却看不出消极避世,这些思想在现实中很少能引起小学生的思考,因为他们很难读懂诗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以这些问题为中心进行延伸学习,阐释诗词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诗中蕴含的内涵、哲理,对苏轼的相关事迹进行分析和讲解,还可以拓展苏轼其他的禅意诗词,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高远;他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迈;他是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我们千古同看一月亮的东坡;他是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苏轼;他是傲骨流芳,是时光中磨不灭的满身少年意气,是经历过浮沉落魄后的旷达辽远,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要学会修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在向世人传播这样的哲理,只有真正达到心灵皈依,才能真的无所谓风雨与天晴,那样人生的困境与逆境于我们而言,便再无区别,只要时刻保持心灵的淡泊、平和以及诗意,便处处都是远方。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进行情境角色扮演、演讲等活动,体会苏轼的情怀以及其内心的豁达,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豁达胸襟。[3]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针对教材特点和特定的课堂情境,构建立体化、融合的思政教育氛围,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传达知识,传达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逐渐在实践中展开与探索,这项重要的改革旨在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华.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策略[J].散文百家,2020(26):183.

[2]张晶茹.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初探[J].数码设计(下),2019(3):118-119.

[3]李朝度.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刍议[J].读与写,2021,18(16):7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