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摘要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启示
正文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价值意涵
马克思在《手稿》中将人的全面发展划分为三个维度:人与自然活动中的能动性、人与人交往中的自主性和人与自我交往中的超越性。
人是能动性的存在,借助劳动实践与自然发生互动,从而获得个体延续。“自然界一方面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也在更为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 [1]52但人越是占有外部世界,人就越成为自身的奴隶,即人本身发生异化。虽然人同自然密不可分,但人是能动性的存在,这种能动性表现为人具有意识。马克思指出人通过劳动这种能动的“类生活”,让自然界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的意识作用自然,劳动影响自然,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为人创造生命延续所需的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人是自主性的存在,凭借扬弃异化劳动恢复人的本质,从而找到个体归属。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主要以劳动为载体。但劳动是异己的,不是人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2]93同样,“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1]59天然使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对抗性,“使人类社会成为霍布斯丛林” [3]。如何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手稿》提出“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 [4]167人依靠自主性,积极扬弃异化劳动,恢复人的本质,获得自身解放,从和谐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的满足感。
人是超越性的存在,依托意识主导和需求定位,从而实现个体发展。一方面,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为人的发展提供动力。“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1]57这拓展人生产活动的空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人作为有需要的存在为人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导引。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通过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明确个体发展方向。但有时人为满足自身需要,“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 [4]223使整个社会笼罩在拜金主义的氛围之下,抑制个人和社会发展。因此需以合理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契合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的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现代化,使得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双向契合性。
人本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国家将“现代化=西方化”。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逻辑,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所包含的一切关系都处于资本的控制之下,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甚至被资本完全剥夺。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人本逻辑,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在人本逻辑的背后,“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 [4]189。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使人不断充实自己的本质,善于发展和超越自身,最终不断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英勇斗争、浴血奋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政治前提、物质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为完善的体制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洞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作为发展的核心” [5],坚持人民主体性的价值立场,对现代化进行了不同于西方的价值重构。
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首先,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全面发展个人的努力。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着眼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制度的现代化离不开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本的支持。“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现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化心理基础,失败和畸形的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式现代化制度的形成,需要依靠全面发展的人,人力资本推动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现代化。最后,人的现代化依赖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全面发展的人以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社会交往的自主性和自我的超越性,真正指向人的现代化。
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手稿》中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实现“以人为逻辑出发点和终点”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
坚持调动人民能动性、满足需求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全面发展的内驱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力量之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8]这看似是 “绊脚石”,实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优势。统筹好十四亿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拼搏向上的能动意识,无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创新方案。但能动性的调动不是一件易事。马克思指出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才会同周围的一切发生联系。因此不断满足人民合理需要,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人民自愿投身到实现现代化的事业中,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自主交往、找到个体归属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重视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手稿》强调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条件,对社会发展有促进或延缓作用。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塑造国家间友好互助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手稿》指出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易于个体全面发展。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且更要妥善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尽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坚持发展超越理念、立足劳动实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在《手稿》中多次强调劳动实践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人民通过扎实劳动,促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萌发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这种内驱力不断激励个体超越自身极限,以过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的思维方式着眼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重视个人劳动实践,弘扬实干精神,激发个体敢于拼搏、勇担重任的积极性,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去。
总之,《手稿》中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人不断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人越成为人本身,中国式现代化越接近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黄顺君.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学意蕴——以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察为例[J].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04):34-3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张占斌,王海燕,毕照卿.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阶段、文明形态和时代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4):4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