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生观的哲学基础及理论创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当代民生观,主要内容,哲学基础,理论创新
正文
“国计民生”问题一直被世界上所有国家关注,中国也概莫能外。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为导向的民生观念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不能满足指导中国社会继续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已消灭绝对贫困的新历史起点上,针对新时代的社会存在对新的社会意识的需要,继往开来地提出新的民生理念。这一理论体系承前启后,具有独创性的内容,对于我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当代民生观的界定及研究概述
(一)当代民生观的概念界定
笔者认为,当代民生观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不断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对新的民生问题、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而提出的观点的集合。民生问题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而呈现出不同的短期目标导向,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也有微观领域人民衣食住行的问题,因此,要理解民生观,首要问题是理解民生问题的概念。
不同于以往将民生问题置于社会建设领域的观点,郑功成认为,“民生与社会建设确实紧密相关,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即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但两者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概念”,结合这一观点,笔者认为社会建设领域的内容是具象化的民生,是从国家层面对个体的衣食住行和安全等普遍需求进行统筹考虑,进而通过顶层设计给予制度层面的支持和保障。从民生的水平上来讲,目前我国的民生大计已完成解决生存型民生问题,能够基本满足发展型民生需要,而离享受型民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民生问题不等于“五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的内容,而是包含阻碍人民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所有问题。
(二)关于当代民生观的研究概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笔者认为已有文献阐述的主要观点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第一,注重对于当代民生观内涵的研究,综合来看,学者们对于民生观中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形成了共识,对于在民生主体上以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力量,在建设途径上主张深化改革,在具体内容上包含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并依靠法治保障民生建设等多个方面形成一致的看法。第二,从思想渊源与形成路径来探讨民生观的形成,林祖华等认为“当代民生观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大多数学者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上主要通过梳理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民生观来探讨当代民生观形成的理论来源。第三,讨论当代民生观的特点或特质,官慧和林勇认为当代民生观具有继承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尹琳娜结合已有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代民生观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时代性和持久性、原则性与实惠性、服务性与群众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虽然表述不同却有相通之处。第四,已有文献还讨论了当代民生观的形成背景,主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出发点,结合GDP和人均GDP在国际上排名的变化、基尼系数反映的贫富差距悬殊问题作为关键性前提,来论证新的民生观生成的社会需要。综合来看,学者们在民生观的研究上成果丰富、观点明了,为后续研究的深化与实践的展开提供了理论指导。
自2018年以后关于当代民生观研究的研究成果逐年减少,但近三年中的发文量研究层次有明显的提高,硕士博士论文丰硕,且在民生观体系中细化出“习近平生态民生观”这一最新走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当代民生观研究的体系化和完善化,但也使得民生观研究中在更注重体系化梳理时轻视了纵向发展的比较。因此笔者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二十大最新论述简要进行当代民生观主要内容的梳理,重点进行哲学基础的梳理和创新之处的概括。
二、当代民生观的主要内容
当代民生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是学界已有的共识,笔者在此不加赘述,下文将从民生建设的最终目标、发展导向、基本原则、经济基础各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生幸福的最终目标
《复兴之路》的波澜历程,激发了习总书记对民族复兴的宏愿,从而提出了中国梦的全新概念。中国梦集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于一体,在凝心聚力上具有很好的现实作用,能够改善传统的政治冷漠带来的动员无效问题。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之宏观理想与个人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既是国富之需、又有民强之意,需要个人奋斗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又需要社会主义大厦为个人提供荫蔽。因此,中国梦是民生建设的最终追求,民生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民生幸福既是宏观的国家理想,也是微观的个体夙愿。“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总书记的表述使得触不可及的民生梦落地生根,表明了民生建设中,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住房、生态,即美好生活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明确了民生建设的内容,勾勒出民生梦的现实图案,还明确了实现民生梦的具体步骤,即十九大中所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当前我们已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接下来的15年中,唯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方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而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人民生活水平会有质的提升。
(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导向
立足十八大以来新的国际国内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事业进行了审视和思考,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指明了当前民生工作的发展导向,勾勒了新时代民生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就业方面,提出就业优先战略,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思路,并且将大力度解决大学毕业生等关键群体的就业任务视为重点任务,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本质属性,只有在劳动中,人的自我和社会价值才能得以彰显,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在医疗方面,目前我国集中精力构建健康中国,提高了人民身体素质在民生方面的质量要求,让老百姓能够乐享生活;在养老方面,强调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构建统一高效的养老体系,提高社会养老行业的服务质量,为老年人“颐养天年”打下社会基础;在教育方面,教育是劳动力发展成才的关键,只有更好促进教育公平、将教育与就业相挂钩,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住房涉及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继续落实房住不炒的政策,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针对工业大跨步发展罔顾环境和资源、商品经济自发性造成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影响的局面,习近平扩充了民生的具体内容:在环境保护方面,应系统性考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生态建设方面,“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良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公共资源,是普惠性的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当代的生活幸福感提供了保证,也为后代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前提;在食品安全方面,强调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保证“舌尖上的安全”。这些内容发展了以往的民生内容,扩大了民生建设的范围,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深刻反映,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公平正义是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会公平正义以民生公平正义为基础,如果民生公平正义无从保障,那么社会公平正义就会虚无缥缈。关于如何在不损害社会整体的效率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笔者认为,应使得最小受益者的利益最大化,调整收入分配体系,以减小社会收入差距。因此,当代民生观注重底线以底线思维加统筹协调来减小社会基尼系数。
1.坚守底线,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
当前,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呈现出我国经济建设上的良好态势,但是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时刻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要“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要“不断完善困难群体动态帮扶机制,创新帮扶方式方法,提高帮扶实效,使困难群体尽可能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无论是城市中棚户区的低收入家庭还是面临更大返贫风险的山区居民都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大厦的地基已完善建立,巩固发展了一体化的城乡保障体系,并设置了贫困动态检测机制,帮助相对生活艰难的群众解决生活问题。
2.注重协调,加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下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要促进内在健康发展,应当推进各区域各领域协调发展。在发展不平衡上面,尤其是农村的发展问题备受瞩目。他认为: “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通过农村产业链延长、就业岗位增加,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持续增收,让农业稳产增收,让农村成为山美水好的新家园。
在发展不平衡中,还需要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在发展中要主动关怀少数民族和地区的发展,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多学习文化知识,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在过去已经帮助部分少数民族成为直过民族,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之后的建设中,更要推动民族共同体的深度融合。
要处理好民生问题,必须坚守公平正义原则,克服短板效应,促进民生领域各方面协调均衡发展。
(四)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社会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解决好一切民生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破解民生矛盾的核心切入点。在我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再好的民生制度也难以让所有人温饱不愁,而我们国家富裕以后,即便带有贫富差距的问题,人民也不再为茶饭之思为难。因而所谓“国计民生”,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民生幸福。当改革开放红利、房地产红利以及政策红利之后,如何解决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实践的回应。
经济与民生协调发展是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尊重民生与经济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民生与经济相辅相成,生产力水平的升级改造,会给民生的进步提供经济基础,社会物质产品持续增加,民生才会更加进步。因此,社会主义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要保证民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享受到最大的成果,又要以民生问题的解决激活发展动力,最快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建立起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与民生协同发展。人民在生产活动中为社会价值,在消费中满足自身需要。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人民的消费,而消费的前提是人民要有足够的收入。只有持续做大蛋糕,更公平地分好蛋糕,才能使人民有福利可享,民生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综上所述,当代民生观以中国梦为奋斗目标,具体内容涵盖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以公平正义为主要原则,以经济发展为民生基础,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体系,对于持续改善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民生观中,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下文笔者将阐述个人对于当代民生观哲学基础的观点。
三、当代民生观的哲学基础
许从洁认为当代民生观注意体现了实事求是、辩证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基本哲学原则,但笔者认为当代民生观的哲学基础,应遵循当下国内对于马哲体系的逻辑,从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代民生观遵循唯物论基础
唯物论的根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条件的改善会促进思想意识的变化。在当代民生观的实践中,以物质决定意识作为根本遵循,在民生建设上长期以解决生存性问题作为出发点,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民生发展的落脚点从解决生存型问题转向促进人民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居民的民生标准,使我国民生发展面更宽、民生建设更加综合。
(二)当代民生观符合辩证法要求
在当代民生观是现实的民生问题与民生建设的对立统一。首先,当代民生观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民生建设的具体内容,完善了民生建设的体系。其次,当代民生观在诸多问题中又着重解决当下最关键、最致命的问题,在诸多群体之中,关心最困难、最没有保障的群体,是矛盾特殊性在实际问题中的体现,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再次,当代民生观主张民生发展的循序渐进、稳步提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质变规律的体现,比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我们国家并不主张一步建成西方式高福利国家,而是主张稳扎稳打,量力而行,逐步建成完善的福利体系。最后,当代民生观坚持民生建设具有长期性,要建立长效的民生绩效标准,不能顾虑时得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民生领域的良好体现。
(三)当代民生观蕴含历史唯物主义传统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民生建设是为了人民,更要依靠人民。西方式的福利国家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无法使人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发展,损害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长期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引导人民,给人民提供解决自我问题的渠道而又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实现民生幸福的目标。
当代民生观在内容上和民生建设的实践上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民生领域的体现。深刻理解当代民生观有助于更好把握其理论的创新之处,更好实践当代民生观。
四、当代民生观的创新之处
(一) 促进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当代民生观中,明确把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确立为一个良性循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一总结客观地揭示了我国民生建设任重而道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民生工作机制的同步发展,通过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民生水平提升创造更多有效需求,才能最终实现稳增长和惠民生相互促进、GDP总量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伟大目标。相比之前的民生思想,当代民生观更强调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改善民生,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手段,而没有看到民生改善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当代民生观将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相统筹,是这一民生思想的创新之举。
(二) 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共建者共享”习近平在社会发展成果分享上的最新提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需求。社会公平正义是当代民生观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是衡量我国民生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之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并未出现贫富差距悬殊的局面,因而没有明确提出处理民生事务的公平正义原则,而新时代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生产力的解放引起了先富者与后富者的差距,这就急需公平正义原则的出场,为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提供动力。
(三) 保持理论发展的与时俱进
新的国情呼唤新的理论,疫情防控阻碍了社会正常生产的进行也耗费了经济资源,后疫情时代民生问题牵扯更多深层次矛盾,涉及利益分配方式的重新调整,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在这一形势下,中国民生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重点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始终注意根据时代需求更新理论内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要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深入学习矛盾特殊性的哲学方法,完善民生内容,将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话题。
三、结语
总之,社会矛盾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而清晰,这种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愈易暴露。只有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才能促进领导者对问题的运筹帷幄,治疗未病。民生思想体系的新发展成果已促进我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必将继续促进我国现代化体系的实现。唯有继续坚持以发展之实富民、以公平之观观民,保持理论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指导我国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奔向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3] 韩喜平,孙贺.当代民生观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2):14-18.
[4] 周蕴蓉.试论习近平民生思想特色[J].求实,2015(08):4-10.
[5] 钱耕.当代民生观的主要内涵和独到特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7):70-72.
[6] 张彪.习近平的民生观[J].理论视野,2016(11):85-87.
[7] 许光.当代民生观的价值意蕴与理论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05):110-117.
[8] 郑功成.当代民生观:时代背景与理论特质[J].社会保障评论,2018,2(03):3-21.
[9] 许从洁.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哲学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0(03):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