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杨娟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白水小学715600

摘要

本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既能降低教学难度,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发出生活元素与数学问题的关系,分析学生性格特点,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热情,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达到寓教于乐,促进课堂的高效进行。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元素;联系生活;小学教学

正文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作为一门主科要首当其冲,教师既要保证课本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又要不断融合数学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和学校的压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生活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融入生活元素是一个难题,如果引用不当,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学习热情。于是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理念,从学生主体的初衷出发,做好规划与整理,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数学,做到妙趣横生,学活一体。

一、生活元素的概述和理论依据

(一)生活元素概述

生活元素是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生活元素包括生活案例、生活事件、生活物品等,这些都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元素,能够加强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借助生活事物理解相关知识,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生活元素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学科教材中蕴含许多生活内容,将生活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生活元素,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科学、高效。

(二)生活元素融入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点,强调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活动、学习活动都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果脱离生活,教育就会成为“空中阁楼”,教学就会失去“活性”,导致教育教学失去意义。“生活即教育”理念为生活化教学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内容,学会生活,读懂生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二、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价值与原则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价值

1.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以直观认识为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影响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而融入生活元素,从生活角度分析数学知识,能够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讲解数学概念,有利于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丰富教学素材

教材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是专家学者精心创编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然而,教材篇幅有限,知识量有限,且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而融入生活元素,可以有效拓展、丰富教材内容,有利于教师借助具体的生活案例、生活事物、生活事件等讲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学习态度,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好学、乐学、善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丰富情感体验

数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和总结出来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小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同时,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体验,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而融入生活元素,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贴近学生的素材,有利于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丰富情感体验,消除对数学的畏惧心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深化学习效果。

(二)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原则

1.贴合性原则

小学生思想活跃,对新奇的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强,且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快速发展,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要发挥生活元素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基于贴合性原则融入生活元素。如低年级学生以直观认识为主,教师可以将实物带入课堂,借助生活实物讲解数学知识,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降低教学难度。而高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能够理解简单的抽象事物,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案例,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发现问题,以此创造自由、开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生活元素的实用性。

2.真实性原则

生活元素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真实性原则,选择合适的内容,将真实的生活事物与数学内容相整合,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并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借助生活元素讲解课程知识,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了解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提升认知水平。如果选择的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干扰学生的已有认知,不利于学生系统认知体系构建。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符合客观事实的生活元素,选择真实、合理、恰当的生活案例,使教学更加高效。

3.创新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事物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为避免学生产生乏味感,教师要基于创新性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融入新的生活元素。注重教学的创新,构建富有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数学世界中探索、发现,实现自我提升。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借助生活元素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贴近生活的素材,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情境中发现数学,感知数学问题,深入思考和学习。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观察日历,算一算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个月,促使学生对年、月、日的概念形成基本的了解。在课堂中,教师则可以融入日历等元素创设生日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日期,算一算出生了多少天,离生日还有多久。通过运用生活元素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依托教材合理选择生活元素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合理选择生活素材,整合教学内容,促进生活元素融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其一,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与生活的关联点,把握关联点融入生活元素,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为例,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数字没有概念,不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师就可以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数字,如水果、玩具等。用具体的生活事物代替抽象的数字,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概念,掌握简单的个位数加减法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二,教师要从生活角度出发,挖掘与知识紧密相关的元素。这就要考虑到生活元素的多样性、趣味性与教育性,既要从教材中挖掘资源,也要挖掘课外资源,将课内外资源相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以“平均数”为例,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案例,如近期考试不同科目的平均成绩、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等,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均数,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深化理解和认知,实现知识迁移。

(三)利用生活案例解释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也能发挥生活元素的作用,在实践中体现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由此,教师要引入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加深理解,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教师要抓住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生活语言解释数学语言。以“利润与折扣”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商场打折的案例,向学生讲解“折扣”含义,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事物教学,将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案例中,以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实现数学语言的转化。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问题:节假日商场的文具打折,原本18元一本的笔记本现在打七折,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生活教育理念渗透到作业设计中,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融入生活元素,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化作业,改变以往机械化的习题训练模式,通过生活化作业,让学生走进数学、走进生活,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积极性,促使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事物,了解“折扣”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并自主设计数学问题,结合数学知识解题,在数学中发现生活的影子。通过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知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的主要教育手段,有着教育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而数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理应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数学教育不能只在课堂之中,应当面向未来面向社会。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去,去探索、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习就是发现、探索、了解、解决的过程。数学要承担好教育的责任,从实践中去发现数学知识,去探索数学真理。所以,教师要不断创造社会环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完成课程改革。公式推导是数学教学中的必要过程,但公式推导往往枯燥无味,因此在公式推导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完成。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物品,通过生活用品,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课堂用具,将其作为研究教具带入到课堂。老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组织学生自主选材和试验,联系数学定理,总结出科学的结论。教师也可以设计出一系列的试验活动,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成为小小科学家,从偶像的角度研究数学规律,充满探索,充满热情。教师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设计省钱的户外运动方案,组织一次可行的郊游路线,如何从自身出发完成低碳、培养环保意识。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小账本,分析自己家庭的收入支出情况,通过学习数学,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节省开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上可知,小学数学的重点在于兴趣的培养,生活元素是有效完成数学教育的良好手段,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从学到到用到的转化。数学教师要善于分析,通过各种手段去创造生活场景,通过生活元素联系教学导入、教学内容、教学语言、设计试题与活动实践,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来源于生活,更要造福于生活。

参考文献:

[1]董锋.谈生活场景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1(37):46-47.

[2]董迎霞.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育界,2023(09):0058-03.

[3]杨霞.探究在小学数学中引入生活元素的策略[J].教育界,2022(37):0047-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