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神经麻醉对脑出血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期刊: 生·育 DOI: PDF下载

于红美

沧州市中心医院 河北省沧州市061000

摘要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麻醉对脑出血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我院就诊的脑出血患者中抽取100例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区间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50例)采取头皮神经麻醉,对照组(50例)采取局部浸润麻醉,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段(T0-术前30min;T1-切皮时刻;穿刺颅骨时-T2;缝合时-T3;)的平均动脉压水平、心率、应激反应等。结果:实验组T0、T1、T2、T3时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0、T1、T2、T3时应激反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h、3h、12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麻醉效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应用头皮神经麻醉效果比较明显,不仅能够降低血压与心率的搏动,而且还能减轻术中应激反应,患者满意程度较高,建议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头皮神经麻醉;脑出血;术中;应激反应

正文


   脑出血是近些年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当前,微创穿刺引流术成为脑出血治疗中的首选方式,操作比较便利,创伤性不大,安全指数较高,临床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2]。但是,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一种侵袭性操作,会致使术中血压增高,加大应激反应,进而干扰临床效果,影响预后恢复。局部麻醉是该术式比较常用的麻醉方式,但其麻醉效果不佳。近些年,头皮神经阻滞麻醉被广泛使用在脑出血手术中,有利于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量,不良反应较少,可明显减轻应激反应,临床效果比较显著[3-4]。为探析头皮神经麻醉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我院特选取脑出血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6期间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以麻醉方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50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上限为78岁,下限为42岁,中位年龄(62.83±5.26)岁,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下限为43岁,上限为79岁,中位年龄(62.81±5.24)岁,入选标准:①均签署知情确认书,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剔除标准:①均无精神类疾病及意识障碍性疾病,且语言表达清楚;②同时参与其余研究的患者;③对本次研究依从性不高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较小(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使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麻醉与手术操作均由同组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完成,患者进到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呼吸及心率等生命体征,术前,实行头颅CT定位扫描,对穿刺点进行确定,之后标记好,常规消毒后铺巾。对照组采用局部麻醉方式,选用瑞典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罗哌卡因(0.5%)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进口药品注册证号为H2014063,用量为10到15ml,麻醉10分钟后,开始手术。实验组采用头皮神经麻醉方式,进针点选则滑车上神经、双侧眶上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等部位,常规皮肤消毒后,针对每个进针点使用注射器注入罗哌卡因(0.5%),用量为1ml,麻醉10分钟后,开始手术。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T0-术前1h;T1-切皮时刻;穿刺颅骨时-T2;缝合时-T3;)内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清应激反应指标,主要有皮质醇、血清血糖。收集患者静脉血,以每分钟3500转的速度进行离心操作,离心时间为5分钟,抽取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上述指标水平。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使用我院自制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测评,满分为100分,十分满意:85-100分;比较满意:71-84分;一般满意:60-70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

根据观察指标统计相关数据,各自通过均数(Mean Value)加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和例(n)、百分率(%)计算计量与计数资料,将有效数据输入到SPSS22.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进行T值和X²检验,当P值<0.05代表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内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

    实验组患者T1T2T3时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情见表1。

1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不同时段内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s)

组别

例数

平均动脉压(mmHg)

心率(次/min)

T0

T1

T2

T3

T0

T1

T2

T3

实验组

50

75.65±8.23±

86.32±8.83

86.33±9.25

83.52±9.01

68.35±8.17

78.32±8.71

82.53±9.25

80.21±8.54

对照组

50

76.31±7.89

90.57±8.65

95.28±10.34

92.06±8.98

69.21±9.12

89.65±9.56

93.57±10.15

90.38±9.43

t


0.4093

2.4312

4.5616

4.7470

0.4966

6.1947

5.6846

5.6525

p


0.6832

0.0169

0.0000

0.0000

0.6205

0.0000

0.0000

0.0000

2.2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清应激反应指标

实验组患者T1T2T3时血清皮质醇、血清血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细情况见表2。

2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不同时段内血清应激反应水平(±s)

组别

例数

血清皮质醇(nmol/L)

血清血糖指标(mmol/L)

T0

T1

T2

T3

T0

T1

T2

T3

实验组

50

359.41±19.52

388.95±19.52

391.25±25.16

390.43±23.51

5.52±1.09

6.25±1.26

6.79±1.31

6.38±1.17

对照组

50

357.64±20.17

447.29±24.33

459.81±26.42

451.14±24.68

5.49±1.13

7.39±1.28

8.04±1.38

7.49±1.31

t


0.4458

13.2251

13.2880

12.5942

0.1351

4.4880

4.6452

4.4686

p


0.6567

0.0000

0.0000

0.0000

0.8928

0.0000

0.0000

0.0000

2.3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

实验组中,不满意5例,麻醉效果满意率为90.00%(45/50);对照组中,不满意10例,满意效果满意率为74.00%(37/50);两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麻醉效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细情况见表3。

4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不满意

一般满意

基本满意

非常满意

总满意度

实验组

50

5(10.00)

10(20.00)

15(30.00)

20(40.00)

45(90.00)

对照组

50

13(26.00)

14(28.00)

13(26.00)

10(20.00)

37(74.00)

X2






4.3360

P






0.0373

3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致病因素较多,比较常见的是高血压,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依据出血部位与出血量选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清除血肿,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生命安全[5-7]。针对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多采用开颅手术及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等,此类术式创伤性较大,风险高,预后慢;针对出血不多的患者,多使用内镜下清除血肿的微创手术方式,此类患者占比较高,微创穿刺引流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因为穿刺引流术切口小,创伤性不大,能够在局部浸润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可防止全麻导致的术后躁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但是,局部麻醉的麻醉范围较小,深度较浅,在血肿抽吸、颅骨穿刺时,会引起明显的不适感,加大心率、血压及应激反应的波动,影响手术顺利完成[8-10]。临床发现,术后患者清醒后几小时内,手术区域疼痛明显,极易导致焦虑等不良心理,加大二次出血风险。头皮神经麻醉主要是通过双侧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枕小神经等多个部位神经予以麻醉,能够麻醉头皮下组织、颅骨膜及颅骨的作用,术中,可获取较佳平稳血流动力学,对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影响不大,能明显减轻应激反应,提升手术安全性[11-13]。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T0T1T2T3时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0T1T2T3时应激反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麻醉效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头皮神经麻醉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总之,在脑出血患者手术中,使用头皮神经麻醉的效果比较理想,可明显降低术中心率及血压的波动,减轻应激反应,患者满意程度较高,完全值得被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肖伟仁,戴学军.头皮神经阻滞麻醉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19):14-16.

[2]Zhao Jianyong, Zhang yeying, Wu meihua, Xie Xiuxiu, Shan Hua, Li Yanzhen. Effects of dexmedetomidine combined with etomidate on Hemodynamics and immune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 J ] . Chinese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22,30(07) : 685-689.

[3]赵广平,刘盼盼,刘飞,李炜,陈永学,张凯.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中不同麻醉方式的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43(05):117-122.

[4]曹晓婷,王晖,贾咏健.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脑出血血肿清除术老年患者术后应激反应与神经功能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1(06):663-668.

[5]Liang gang, Zhang Jia, Peric Lee, Yan Yaodong, Hu Liguo, Liu Xiaodong. Effects of midazolam and propofol on Hemodynamics index and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undergoing emergency operation [ J ] . Applied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2021,24(09) : 825-828.

[6]郭庆夺,杨秋影,马美娜,于红,王旭鹏,吴春玲,李睿.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对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06):361-363.

[7]刘希明,安久颖,吴陈林,王春奎.右美托咪啶联合丙泊酚麻醉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11):1703-1706,1711.

[8]Li Xuanfa, Tang jingying, Xu Zhixin, Liu Lili, Wei Xueme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pofol and midazolam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their effects on cellular immunity [ J ] . Chines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9,35(16) : 2016-2021.

[9]郭庆夺,杨秋影,马美娜,王旭鹏,于红,吴春玲,李睿.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炎性应激反应及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9,41(07):965-970.

[10]张林,杨秀娟,耿志海,苗海龙,张雪莹.预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07):85-86.

[11]邱琼,王小红,南桂丽.舒芬太尼/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引流术麻醉的效果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23):3327-3330.

[12]雷雨.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对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后脑损伤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22):3169-3172.

[13]何柳,周小青,梁丽梅,凌朝灵,王宁莉,黄建敏.常规护理联合愉快因子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内科,2015,10(04):593-5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