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的儿科护理技能实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教育;儿科护理学;院校;课程;理实一体化;建构主义
正文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作为护理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护理技能是护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也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不高。另外,由于学校和医院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理论与实践教学各自独立,常表现为学生在完成整个理论阶段学习后,方进入临床进行实践内容的学习,期间时间跨度大,同一知识点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衔接上有脱节现象,不利于知识的掌握。“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可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最终达到知识的意义构建[3],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精神,即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因此,针对目前这些薄弱点,我院于2017年通过院校合作,设计并实施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的儿科护理技能实训课程,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报告如下。
1方法
1.1课程的建设
由上海市两家儿童专科医院与某护理学院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开始课程建设工作。教学团队通过团队讨论、查阅文献、院校专家咨询,明确儿科护理所需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点,进而确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制作配套多媒体操作教学视频、建立课程案例库,并对课程设置、授课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进行课程定位,设计了儿科护理技能实训课程,制定了教学大纲。
1.2课程目标
该课程主要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临床的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实效性教学方式为引导,确定了儿科护理专业学生儿科护理专科技能实训项目,借助本课程建设,健全科学的儿科护理技能实践培训和严格的考核体系,形成院校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合作型课程模式。
1.3 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32学时,20项技能操作,具体见表1 。
表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 学时数 |
小儿口鼻腔吸痰 | 2 |
小儿鼻饲法 | 2 |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 | 3 |
小儿静脉采血 | 2 |
小儿注射法(肌肉、皮下、皮内) | 3 |
新生儿抚触 | 2 |
新生儿复苏 | 2 |
入暖箱 | 2 |
入蓝光箱 | 2 |
小儿氧气吸入 | 2 |
小儿雾化吸入 | 2 |
小儿口服给药 | 2 |
母乳喂养 | 2 |
小儿常见监测技术(体温、胆红素、疼痛、血氧饱和度) | 2 |
小儿巨结肠清洗灌肠法 | 2 |
合计 | 32 |
1.4 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蕴含在实践活动中,以丰富的情境为基础,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个人或团队协作,使学生在原有经验或知识的基础上来主动构建新的认知,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构建来进一步指导实践操作。具体见图1。
图1 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模式
1.4.1教学前准备:由教学团队集体备课,根据儿科护理技能的特点,研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制定配套视频,并由临床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搜集临床的真实案例,建立案例库,将儿科护理技能的理论知识点渗透到实践中,实现理实一体化。在学习前1周,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将学习资料如讲义、案例、配套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5]。
1.4.2教学过程
1.4.2.1案例导入:以叙事案例为前导展开教学,例如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灌洗术这个操作时,叙述了某医院一起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肠穿孔的事件,案例的生动化和剧情化,情景的临床化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熟悉该项操作可引起的不良后果和注意事项,为在后续的练习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4.2.2教师讲、做结合:课程组老师在示教时改变以往的“三段式”教学法,即先讲后做再学,而是边示范边讲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反例教学,即操作时时常插入正反例教学,在操作环节中故意做错一些动作,让学生及时找出错处,加深对该操作环节的印象。
1.4.2.3创造情境:在实训室创造条件,教学团队的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内容编写剧本,例如吸氧、吸痰等运用标准化病人的特效化妆技术,把需要吸痰、吸氧的病人化妆成缺氧的面容,使护生在观看操作和练习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操作时的沟通技巧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具有积极作用。
1.4.2.4协作:每3~4名学生为一组,3组为一大组,其中一组进行模拟情景演练时,另外两组进行评价,一组操作完毕换另一组进行练习,三位老师每人负责10名学生,技能训练过程中,老师随时把控练习质量,及时指出问题并帮助学生及时更正。
1.4.2.5会话:整个情境模拟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包括在治疗室的医嘱核对、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在床边对患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操作、健康宣教等,以及对重点问题的讨论,自由提问等。小组成员通过角色扮演及讨论,展示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并把她们对问题的思考展示出来。
1.4.2.6意义建构、理实一体:由小组成员给自己和对方小组进行评价,包括对本次课程组织者的管理、教学,对学生角色扮演的正、负面的客观评价等,老师最后对课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最终达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做相结合,理实一体化,提高学习效果。
1.5课程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①课程成绩,包括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②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分为学生的现场提问、分组练习表现和课堂纪律三部分,其中现场提问分为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三个等级;分组练习表现从与他人合作、积极发言、思维条理性、思维创造性、态度认真5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纪律从迟到、早退、旷课进行评价。③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使用自行设计的课程评价表对课程内容、安排、教学形式、效果、满意度等进行评价。
2结果
2.1 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 学习此课程的2016级的儿科护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共29名,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为(89.00±3.25)分,其中考核成绩优秀者(成绩≥90分)14例(48.3%),考核成绩良好者(成绩≥80分)15例(51.7%);技能考核成绩为(92.79±3.91)分,其中考核成绩优秀者(成绩≥90分)22例(75.9%),考核成绩良好者(成绩≥85分)7例(24.1%)。学生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均在优良水平以上。
2.2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评价 29名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总得分为(89.30±2.13)分:现场提问掌握程度的得分为(84.20±2.59)分,分组练习表现得分为(88.80±4.49)分,课堂纪律良好,期间病假一人次,无一人迟到、早退或旷课。
2.3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表2)
表2 29名学生对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评价[名(百分比,%)]
项目 | 非常同意 | 同意 | 中立 | 不同意 |
喜欢本课程的教学形式 | 23(79.31) | 6(20.69) | 0 | 0 |
有利于提高临床实践操作 | 26(89.66) | 3(10.34) | 0 | 0 |
有利于提高护理技能 | 21(72.41) | 8(27.59) | 0 | 0 |
有利于提高您的评判性思维 | 23(79.31) | 6(20.69) | 0 | 0 |
有利于您理论知识的掌握 | 22(75.86) | 7(24.14) | 0 | 0 |
课程内容安排合理得当 | 22(75.86) | 7(24.14) | 0 | 0 |
整体安排比较满意 | 23(79.31) | 6(20.69) | 0 | 0 |
3讨论
3.1有利于学生对儿科护理理论与技能的掌握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开学习,并以教师为主,学生是被动地机械地复习理论知识和练习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点成碎片化[6],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院校合作团队,编制讲义、制定配套视频,搜集临床真实案例建立案例库,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临床真实案例有机结合,教师通过案例导入、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缩短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差距,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即所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护理理论与操作技能成绩的提高[7]。通过创造情境,模拟临床儿科护理的真实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角色扮演,分组协作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归纳总结,以及教师的适时点评与反馈,使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达到知识的意义构建。
3.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既往研究显示[8],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理论课普遍存在逃课现象,原因与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上课缺乏激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有关。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通过视频、案例、标准化病人等进行授课,同时,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并引导其主动思考,要求学生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完成操作技能的途径。这不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主动发现、探索并积极建构知识技能的主体,而且能扩大学习的自由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中更多地加入自主成分,最终促使自己达到目标所规定的要求。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指导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评价介于“同意”和“非常同意”之间。说明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精神[4]。
3.3促使学生形成了评判性思维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学习中,学生的思考是带有评判性的。当学生通过教师示范获得操作技能整体表象信息后,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对操作技能各个环节进行独立探索,在思考、分析问题中将知识内化、积累、运用,并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主动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推理、练习,进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当练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之间运用辨别、质疑、推论等思维活动对所探索的内容展开会话交流,最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该操作技能。整个过程中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得以培养。从学生的反馈来看,79.31%的学生非常赞同该课程有利于提高评判性思维,20.69%的学生认为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对提高评判性思维有帮助。
4小结
本研究的建构主义理论下理实一体化的儿科护理技能实训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儿科护理理论与技能的掌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儿科护理技能实训课程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明星,王志红.中美两校儿科护理学理论课程内容比较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8,33(5):15-17.
[2]陈燕,程云,周菊芝,等.理实一体化在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7):66-68.
[3]陈淼,古海荣,管映君,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7,32(8):10-13.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0.
[5]高颖.建构主义理论在见习前护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08(6):278-280.
[6]唐凤,周旭,钱媛媛,等.虚拟案例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综合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8,33(18):65-68.
[7]孙停瑞,孟明,苏惠玉,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2):90-93.
[8]王庆华.护理本科生专业理论课逃课现况及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2):39-40.
基金项目:上海市儿童医院院级教学课题(2020KC01)
通信作者:唐文娟,Email: wjtang2014@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