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治疗方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骨髓炎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骨骼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炎症刺激与细菌感染等,使得骨膜、骨髓感染,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发生骨髓炎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局部疼痛以及全身高热等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危及其生命,并且还有截肢的风险,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骨髓炎的危害极大,因此出现骨髓炎后,患者应该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才能保障治疗的效果。本文就什么是骨髓炎,以及对骨髓炎的症状与治疗展开介绍。
1什么是骨髓炎
骨髓炎即骨髓内发炎,属于一种化脓性感染,常见于长骨的近端或远端,由于其血运较丰富,且易受伤,发生骨髓炎后伴全身的表现。临床上根据病情分为细菌性骨髓炎、病毒性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等,同时根据病情的发生,又分为急性骨髓炎与慢性骨髓炎。根据临床相关研究显示,受到外来病毒、细菌、寄生虫、梅毒螺旋体和等的入侵,一般包括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和真菌等,引起的骨感染和破坏,进而引发骨髓炎。一旦发生急性骨髓炎后,患者的症状明显,且病情严重,即使早期治疗,也可能造成慢性的、长期不愈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和健康。
2骨髓炎的症状
临床上急性骨髓炎的主要表现为局部的剧烈疼痛,并常伴随全身的高热寒战,患肢活动障碍,病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局部红肿的症状,导致患者的营养状况出现下降。若小儿发生急性骨髓炎,不仅会出现高烧不退的情况,若不及时治疗,还容易引起败血症,进而危及其生命健康。而由创伤造成的开放性损伤,所导致的急性骨髓炎,还容易发生严重的感染问题,使得其肢体功能严重受损。
而慢性骨髓炎主要为急性骨髓炎的延续,若急性骨髓炎患者的大多数全身症状消失,但没有完全的治愈,就会演变成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患者局部的肢体会因为炎症的刺激而发育异常,导致其比正常侧长或短,且粗细不对称,同时其皮肤会存在流脓的窦道口,甚至形成死骨、空洞,有造成截肢的风险,进而导致患者残疾。
除此之外,骨髓炎还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关节强直,使得关节软骨面破坏,以及关节畸形,导致日常活动出现障碍,极少数部分患者因窦道口皮肤长期受刺激,还有引发癌变的可能。
3骨髓炎的治疗
由于骨髓炎是一个极为严重的疾病,若不慎发生骨髓炎,必须及早去医院进行检查并尽快接受治疗,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帮助改善病情,减少对身体的伤害。目前临床上对于骨髓炎的治疗主要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主要是采用药物,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抗生素来控制感染情况,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接受手术来彻底清除死骨,从而达治疗的目的。
患者在确诊骨髓炎后,需要立即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用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其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对应的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呢酌、青霉素、红霉素等,在用药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发生毒副作用,而使得患者的情况恶化。同时还需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来调节水电解和酸碱平衡。除此之外,还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的同时,减轻肿胀的症状。借助石膏或皮肤牵引固定,来避免患肢活动带来的疼痛,同时有助于缓解炎症,避免出现病理性骨折。
若骨髓炎病情严重,或通过抗生素进行保守治疗的效果较差,则需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为通过穿刺吸引术来减轻骨髓腔的压力,并且也能对病灶进行清除,而在手术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向腔内注射抗生素,来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若患者已出现死骨,则需要行病灶清除术,通过手术将死骨取出,来达到治疗骨髓炎的效果。一旦患者发生多处骨髓炎,并且患肢部位已发生恶性病变,其一般手术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则需要进行截肢术,虽然患者会留下残疾,但截肢术对于骨髓炎的整体效果均皆较好。虽然手术治疗对于骨髓炎患者的整体效果较好,但由于老年患者的体征较弱,因此不建议直接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骨髓炎除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在患病后,应保持静养,并减少运动量,杜绝剧烈的运动。同时在治疗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食用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结束语
骨髓炎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外部损伤与细菌感染,导致骨骼破坏性炎症,出现红、肿、热、痛等的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出现骨髓炎后,患者应该进行积极的检查,根据相应的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避免出现相关的症状,导致病情加重,同时提高整体的预后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