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

期刊: 生·育 DOI: PDF下载

谭秀清,梁乐欣

开平市中心医院,广东 江门 529300

摘要

目的:分析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从该院2021.3-2022.3月期间选取6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心脏复苏、急诊抢救的时间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急诊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可以看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具有明显的运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抢救效果

正文


急诊科属于一个医疗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科室存在着病人情况危急、病情种类复杂、抢救任务艰巨等特点,所以该科室的护理人员不得疏忽大意不容丝差错,不容对生命安全产生影响,为患者的家属带来沉重的打击和痛苦[1]。所以各急诊科需要将提升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并不断寻求突破。对于急诊科来讲收治的大多数患者均存在发病急骤、病情危急的特点,所以在入院就诊期间需要提前实施急救相关措施,在急救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预防干预,对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及时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评估,尽可能提升抢救成功率[2-3]。所以对于急诊科,进一步提升抢救成功率、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避免患者出现死亡,是急诊科护理干预的意义,对抢救患者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研究表明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抢救率,并且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还能够进一步缩短抢救的时间,因此在急诊科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4-5]。此次研究为了观察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的抢救效果,此次研究选6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内容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此次研究中从该院2021.3-2022.3急诊科接诊期间挑选60例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患者30例,并对其实施治疗对比,(P>0.05)详见表1。

1患者资料对比(n, ±s

组别

例数

女性

男性

年龄范围(y)

平均年龄(y)

观察组

30

15

15

22-80

47.96±12.43

对照

30

13

17

21-81

48.16±12.07

X2/t

-

-

-

-

0.063

P

-

-

-

-

0.949

入选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急诊室的危重症;(2)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3)研究在经伦理委员审核后开展。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或是认知功能障碍,不能有效沟通。

1.2方法

1.2.1对照组

在此次研究中对于对照组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均采取常规的急救措施,由急诊室的值班医师依照患者实际病情状况实施分诊,其他相关的值班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发展状况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将病情变化反馈给临床医师,并协助其进行抢救工作。待患者经救治完成之后将患者运送至对应的科室进行治疗,在转运期间需要对患者的情况等进行详细的交接。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对其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干预。(1)院前急救。在达到医院急救之前,护理人员到达现场之后需要立即对其开展急救工作,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评估和汇报,在将患者送达至医院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疾病史、发病时间等进行了解,此外还应当提前联系急诊室做好相应的准备,确保患者入院后能够马上得到救治,缩短急救时间。(2)做好急诊室提前准备。急诊室人员在收到现场人员反馈的信息之后,应当结合患者相应的资料,提前准备患者所需要的抢救医疗器械以及相关急救药品等。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接诊,并且还应当依照患者的病情危急状况对其实施分级。1级患者属于危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其不稳定,存在有严重的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大出血等。2级患者属于危重病人,病情状况及其不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例如:急性脑卒中或是外科急腹症等,在对患者实施了分级后按照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急救。(3)及时做好分诊以及评估。在患者转运至医院之后,需要医院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病情作出精准的评估。通常情况下急诊的危重症患者多分为2类。一类患者属于危急病人,该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多表现为生命体征的不稳定,并且在临床中还存在大量的出血、心律失常、休克、呼吸骤停、昏迷、重度中毒、致命创伤以及大面积的烧伤。另一类患者属于危重症病人,该类患者的主要特征是病情存在比较严重的潜在危险性,临床中多为多发性骨折、外科急腹症、剧烈的头痛、心肌梗死以及严重创伤等疾病。对患者实施分级的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对对应级别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干预,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4)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干预。首先在患者入院之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吸氧干预,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之后对患者进行静脉通道的快速建立。在收到医嘱时及时依照医生嘱咐进行急救工作。在急救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和记录,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反馈医师进行急救处理。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抢救措施和抢救药品。除此之外,在急救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避免患者在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5)全程陪护。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期间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全程陪护,不仅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还应当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情绪,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该护理人员需要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检查准备,陪同患者进入检查科室进行协助检查。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期间,需要及时还能够细心的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药物,提前调试好急救设施,观察急救药物的使用时间。在急救完成之后将患者转移至相对应的科室进行后续的治疗工作,护理人员需要陪同患者做好转移的交接工作,对患者基本情况等进行填写和交接,在确认无误后签字。

1.3 观察标准

1)在此次研究中需要对两组患者心脏复苏、急诊抢救的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进行记录和对比。

2)对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

3)在此次研究中需要对护理的态度、护理的技术、急诊科的环境、患者转运的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评分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4.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复苏、急诊抢救的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心脏复苏、急诊抢救的时间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复苏、急诊抢救的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s%

组别

例数(n)

心脏复苏时间(h

急诊抢救时间(h

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

30

3.01±1.04

31.09±10.59

2996.67

对照组

30

7.98±5.28

49.38±12.54

2376.67

t

-

5.058

6.103

5.192

P

-

0.000

0.000

0.023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n)

十分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30

1860.00

1136.67

13.33

2996.67

对照组

30

1136.67

1136.67

826.67

2273.33

x2

-

-

-

-

6.405

P

-

-

-

-

0.011

2.3比较两组护理质量

观察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4比较两组护理质量±s,分)

组别

例数(n)

护理态度

护理技术

科室环境

转运处理

总分

观察组

30

21.28±2.19

22.51±2.06

23.20±12.62

23.01±1.98

89.79±7.85

对照组

30

12.34±2.07

13.21±2.28

12.67±2.11

13.02±2.37

51.46±9.16

t

-

16.249

16.577

4.507

17.717

17.403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急诊抢救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健康的大事,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在抢救的时候,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要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才能缩短抢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抢救效果。如果不注意护理措施,一旦出现疏忽,就会延误治疗的最好时机,对病人的抢救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6-7]。危重病人的病情比较复杂发病急,会严重影响病人的多个器官功能,病情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8]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在紧急情况下,对危重病人进行整体的急诊急救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我院重视对急救护理模式的改革和探索,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是我院目前正在进行的一种急救护理模式。这样的护理介入方式需要把病人的急救工作贯穿于病人的急救中[9-10]在对患者实施急诊救治工作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方便在抢救时节约时间,因此做好急诊抢救工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从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整体性的急诊急救护理,该小组患者的心脏复苏以及急诊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并且抢救成功率还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研究结果证实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此过程中实施该护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抢救率缩短救治时间,为患者的生命节约宝贵时间。通过研究结果分析发现,在急救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了整体的干预,并给予了患者全程陪护,将护理干预工作贯穿了整个急救过程,确保了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并给予对应的护理措施,按照急救流程有序实施,避免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失误或是遗漏,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并且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也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研究数据再一次证实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的可实施性,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具有明显的临床运用价值,使得危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对医疗服务以及护理工作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科的抢救护理模式也应当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对应的改变和升级,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给予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一步提升其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此次研究中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使患者的心脏复苏时间以及抢救时间得到了有效缩短,大大提升了抢救成功率,急救护理质量的提升促使了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临床运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瑞,张苗,闫亚慧,等.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的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4):172-174.

[2]付月.危重症患者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效果观察[J].黑龙江科学,2021,12(4):84-85.

[3]蒋芬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及对缩短急救时间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2):122-123.

[4]宋春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3):93-94.

[5]刘静.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64-167.

[6]张成芹.浅谈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0(65):282-283.

[7]何沙沙.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1):170-172.

[8]孙健,张燕.标准化急救护理应用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9):113-115.

[9]王静,张敏,周珊珊.标准化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0(15):252,255.

[10]贾蕊.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运用标准化急救护理的临床分析[J].系统医学,2020,5(9):156-15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