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护理在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正文
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归属神经系统疾病中。当病情持续发展,达到重症阶段时,患者的生命也会面临严重威胁[1]。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而言,其病灶相对较多,且主要发生在关键部位,梗死的面积也相对较大,会严重损伤神经系统,同时,临床治疗的难度也较高,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的产生,不利于患者预后[2]。研究显示,大部分重症脑梗塞患者均会伴有明显的功能障碍表现,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必须重视起来[3]。近年来,我国临床技术不断成熟发展,重症脑梗死患者一般收治到急诊科治疗,患者的存活率也有所提升,然而,在治疗后,患者的功能障碍依旧是临床关注的重点[4]。在治疗期间,必须给予患者足够的护理指导,如此才能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才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细化护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能够把握细节处,在重症脑梗塞患者中的可行度较高。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此护理进行相应的效果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20年3月~2022年2月我院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组间资料对比后,见:P>0.05,符合研究所需。具体如表1。
表1 资料比较(n,%;±s)
组别 | 例数(n) | 女性 | 男性 | 年龄范围(岁) | 平均年龄(岁) |
对照组 | 40 | 20(50.00) | 20(50.00) | 56-80 | 68.58±2.36 |
观察组 | 40 | 19(47.50) | 21(52.50) | 56-81 | 68.74±2.41 |
x2/t | 0.050 | - | 0.300 | ||
P | 0.823 | - | 0.765 |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经诊断为重症脑梗死,收治在我院急诊科;(2)患者此前无精神类疾病;(3)患者家属知情,并签同意书。
排除标准:(1)并有癌变疾病的患者;(2)发病前,智力与精神便有异常者;(3)病情多次反复发作的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体征监测,鼓励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同时定期进行叩背、翻身等操作,加强巡视,做好病情记录。
1.3.2观察组
观察组精细化护理。具体如下:(1)急性期护理:将患者送至急诊室抢救,并快速将静脉通道打开,加强氧气支持,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尽量少移动患者,同时做好各种常规检查,以舒适的体位进行患者的肢体摆放,如果发现有异常现象,应马上通知医生并加强应对处理。(2)心理护理:重症脑梗死一般为急性发作,病情危险程度相对较高,患者的心理也会存在一定负面情绪,对此,必须加强心理疏导,简单讲述疾病的有关知识,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暗示工作,鼓励患者。同时注意和家属有效沟通,使家属和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另外,在患者病情稳定时,还可将疾病康复的案例进行阐述,使患者有足够的自信,以便更好地配合临床操作。(3)并发症护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对较高,卧床时间长,因此发生肺炎的概率也相对较大,对此,必须加强翻身和叩背操作,并及时清理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同时还需进行雾化吸入操作,以加速痰液的排出。另外,还需为患者进行四肢的摆放,如若患者意识清醒,还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以免关节发生挛缩现象。此外,需告知患者注意控制情绪,避免情绪过激和情绪波动,叮嘱患者注意休养,使身心保持在稳定状态,以免出现继发性癫痫。在进行导尿管的护理操作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尿液量和尿液颜色,并做好有效记录,尿道口也需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处理,以免发生感染。同时,在留置导管期间也需鼓励患者多喝水,加速尿液的排出。(4)生活护理: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的入厕、穿衣、洗漱、进食等操作,同时注意及时清洁患者的皮肤、口腔、会阴等状况,避免感染现象发生。饮食方面,鼓励患者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若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则需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若实在进食困难,还需采用静脉营养输注的方式进行营养补充。此外,对于卧床患者还需指导其在床上进行大小便,并注意清理皮肤,避免褥疮现象的发生,若患者存在排便障碍,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开塞露的使用,同时需告知患者不可过度用力排便,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1.4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的功能康复情况,评价肢体功能(FMA评分)、自理能力(BI指数)、神经缺损情况(NIHSS评分)。
(2)判断两组的炎症指标,包括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3)应用SF-36量表进行两组生活质量的评价,分数越高,质量越好。
(4)评估两组的并发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功能康复情况
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2。
表2 两组的功能康复情况[(±s)分]
组别 | 例数 | 上肢FMA评分 | 下肢FMA评分 | BI指数 | NIHSS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40 | 14.32±2.15 | 17.36±2.24 | 32.32±4.48 | 50.89±6.36 | 55.26±8.26 | 60.63±8.48 | 42.48±8.69 | 37.74±5.50 |
观察组 | 40 | 14.28±2.18 | 24.38±3.75 | 32.36±4.26 | 59.36±3.42 | 55.24±8.29 | 78.20±4.40 | 42.65±8.25 | 30.78±2.41 |
t | - | 0.083 | 10.164 | 0.041 | 7.418 | 0.101 | 11.632 | 0.090 | 7.331 |
P | - | 0.934 | 0.000 | 0.968 | 0.000 | 0.991 | 0.000 | 0.929 | 0.000 |
2.2两组的炎症指标
观察组hs-CRP、IL-6、TNF-α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3。
表3两组的炎症指标(±s)
组别 | 例数(n) | hs-CRP(mg/L) | IL-6(ng/L) | TNF-α(ng/L)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40 | 4.32±1.41 | 3.40±0.86 | 108.48±10.36 | 92.63±9.40 | 14.38±3.12 | 8.48±0.65 |
观察组 | 40 | 4.38±1.40 | 2.36±0.24 | 108.40±10.27 | 72.32±3.18 | 14.36±3.10 | 7.41±0.26 |
t | - | 0.191 | 7.367 | 0.035 | 12.944 | 0.029 | 9.667 |
P | - | 0.849 | 0.000 | 0.972 | 0.000 | 0.977 | 0.000 |
2.3两组的生活质量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4。
表4 两组的生活质量[(±s)分]
组别 | 例数 | 活力状况 | 生理职能 | 情感职能 | 社会功能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40 | 52.18±8.32 | 61.98±8.40 | 53.40±8.25 | 60.58±8.48 | 52.48±8.65 | 62.89±8.48 | 53.65±8.40 | 63.59±8.40 |
观察组 | 40 | 51.40±8.40 | 72.35±3.48 | 54.95±8.14 | 73.65±3.44 | 51.04±8.26 | 75.36±3.40 | 53.95±8.40 | 74.36±3.25 |
t | - | 0.417 | 7.213 | 0.846 | 9.033 | 0.762 | 8.632 | 0.160 | 7.563 |
P | - | 0.678 | 0.000 | 0.400 | 0.000 | 0.449 | 0.000 | 0.874 | 0.000 |
2.4两组的并发症
观察组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5。
表5 两组的并发症[n(%)]
组别 | 例数 | 肺部感染 | 关节挛缩 | 继发性癫痫 | 尿路感染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 | 40 | 2(5.00) | 3(7.50) | 4(10.00) | 2(5.00) | 11(27.50) |
观察组 | 40 | 0(0.00) | 1(2.50) | 1(2.50) | 0(0.00) | 2(5.00) |
x2 | - | 2.051 | 1.053 | 1.920 | 2.051 | 7.440 |
P | - | 0.152 | 0.305 | 0.166 | 0.152 | 0.006 |
3讨论
引发重症脑梗死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是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一种病变坏死表现[5]。此疾病的危险程度相对较高,治疗难度也较高,同时有着较大的残疾可能,预后效果往往不尽人意[6]。研究显示,多数患者在经有效的抢救治疗后,虽然生命威胁能够得以解除,但却会残留相应的功能障碍,尤其以神经损伤、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为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7]。因此,临床认为,收治重症脑梗死后,不仅需要进行有效的抢救治疗,解除生命威胁,同时也必须加强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更好的预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8-9]。
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而言,常规的护理干预虽然能够实现有效的护理指导,具有一定作用,但只能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主动意识,也不能实现并发症的有效预防,无法同时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整体价值相对欠佳。因此,必须进行护理措施的完善和改进。而精细化护理则为一种新型护理方式,能够将患者作为整个护理的重心,同时在护理中也会强调对患者护理需求的把握,能够主动进行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另外也能有效把握各种细微末节之处,实现针对性干预,护理作用更为可观[10]。本文针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便选用了精细化护理进行干预,为患者进行了急性期护理、心理疏导、并发症预防、生活护理等多方面的干预指导,对患者疾病康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效果,从结果中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功能状况更好(包括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自理能力),炎症指标更低,并发症更少,生活质量水平更高,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精细化护理中加强了对患者护理需求的总结,使患者能够在更好的状态下度过康复期,避免了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在精细化护理之下,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相关症状会得到有效改善,利于患者功能的康复,同时也能使机体炎症指标得以缓解,预防并发症产生,整体作用显著,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静.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8):1337-1338.
[2]杨立娟.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重症脑梗死患者中的具体价值[J].药店周刊,2021,30(30):94-100.
[3]杨雪,赵玉秀,何小娟,等.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重症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研究[J].药店周刊,2021,30(37):88-89.
[4]李红.团队精细化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32):6124-6126.
[5]胡琳莉.精细化优质化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作用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9(11):86-88.
[6]朱芳霞,崔晓洁,李娜.精细化管理理念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11):1555-1556.
[7]田锋,常香香,周德海.精细化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溶栓术后的应用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1):139-140.
[8]陈雪梅,李永凤.精细化护理在脑梗死后长期卧床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21,11(26):106-107.
[9]申丽霞,刘丽爽,刘爱贤,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经高压氧治疗后所致中耳气压伤疗效及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5):1694-1697.
[10]宁蒙蒙.精细化护理在老年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21,29(4):175-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