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
摘要
关键词
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正文
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是指在粘胶产品移除后,半小时内或者半小时以上皮肤发生持续性红斑或者是其他皮肤异常症状。据相关统计学资料[1]显示,我国住院婴幼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概率在8%至2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肤相较于成年人要柔嫩的多,其皮肤角质层通常很薄,皮肤屏障功能通常十分脆弱,因此经过医用粘胶的牵拉以及摩擦后,更容易导致其发生皮肤损伤[2]。因此进一步分析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3]。本文正是鉴于此,将以我院在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纳入的120例新生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对其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总结相关护理对策,以为后期临床护理带来一定参考,详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我院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纳入的60例新生儿患儿列为对照组,同时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纳入的60例新生儿患儿列为实验组。对照组男性患儿共计33例,女性患儿数量27例;患儿最大年龄17d,最小年龄0.5d,中位值(10.82±2.18)d;最长胎龄为40周,最短胎龄为26周,中位值(34.47±2.89)周;出生体重最重为5799g,最轻为678g,中位值(2617.45±170.08)g;早产儿患儿共计25例,足月儿患儿共计35例。实验组男性患儿共计31例,女性患儿数量29例;患儿最大年龄15d,最小年龄1d,中位值(10.86±2.16)d;最长胎龄为39周,最短胎龄为27周,中位值(34.48±2.84)周;出生体重最重为5784g,最轻为681g,中位值(2621.48±169.11)g;早产儿患儿共计27例,足月儿患儿共计33例。纳入标准:①家属同意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②未合并精神异常的患儿;③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④对医用粘胶不过敏的患儿。排除标准:①合并皮肤性疾病的患儿;②合并血液疾病的患儿;③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④敏感性皮肤患儿;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患儿。两组新生儿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研究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患儿不予以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防控措施,实验组新生儿患儿予以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防控措施,相关护理人员在对其皮肤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后,根据医院的相关皮肤安全管理要求以及NICU实践标准等为新生儿患儿制定针对性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防控方案,在患儿治疗期间,根据方案为患儿进行护理,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防控效果,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指导,以改正不足之处。
1.3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诊断标准
患儿将医用粘胶拆除后,其皮肤慢慢开始产生红斑同时没有伴随撕裂、糜烂以及水疱等皮肤异常症状,时间维持在30分钟以上即可判定为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4]。
1.4观察指标
观察2组新生儿患儿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包括皮炎、机械性损伤、张力性损伤、表皮剥脱伤以及皮肤撕裂等。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录入至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组间计数资料以[n(%)]进行表示,组间独立数据样本行X2检验,P<0.05即可说明组间数据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
如表1所示,对照组新生儿患儿的皮炎发生率、机械性损伤发生率、张力性损伤发生率、表皮剥脱伤发生率以及皮肤撕裂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组间数据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n(%)]
分组 | 例数 | 皮炎 | 机械性损伤 | 张力性损伤 | 表皮剥脱伤 | 皮肤撕裂 |
对照组 | 60 | 9(15.00) | 5(8.33) | 7(11.67) | 8(13.33) | 4(6.67) |
实验组 | 60 | 2(3.33) | 0(0.00) | 1(1.67) | 1(1.67) | 0(0.00) |
X2 | - | 4.904 | 5.217 | 4.821 | 5.886 | 4.138 |
P | - | 0.027 | 0.022 | 0.028 | 0.015 | 0.042 |
3讨论
导致新生儿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个是新生儿的自身因素,一个是医护人员的因素,还有一个是医护人员的重视度[5]。卞伶玲等[6]报道,在足月新生儿群体中,其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主要和医护人员的因素有关,而在早产新生儿群体中,其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则主要和新生儿自身的因素有关,但是无论是足月儿群体,还是早产儿群体,其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都和医护人员的重视度存在一定关系,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进一步提高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防范重视度。
3.1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3.1.1新生儿自身因素
在新生儿群体中,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风险要比足月儿要相对更高[7]。早产儿是指没有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通常该类新生儿的主要特点为体质量小、营养不足以及机体抵抗力弱等,同时由于早产,母乳质量欠佳,导致其机体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都即为薄弱,皮肤屏障功能系统不完善,致使其在护理期间,医用黏胶中的物质很容易经其皮肤进而患儿体内。而周瑛等[8]指出,相较于成年人,新生儿群体的皮肤角质层通常更薄,因此其发生皮肤损伤的风险性也更高。
3.1.2医护人员因素
既往有研究[9]指出,导致新生儿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另一大主要因素为医护人员的不重视,以及其对疾病的了解及认知程度不足所致。部分医护人员认为虽然新生儿皮肤娇嫩,但是其皮肤修复性好,医用粘胶相关性问题的发生为正常现象,只要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即可,但是却往往容易忽略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相同的粘胶,成年人可以抵御其对皮肤带来的伤害,但是新生儿却未必可以抵御,这很容易导致其皮肤发生损伤。同时粘胶使用时间的长短也是大多数医护人员容易忽略的需要考虑的问题,通常粘胶与新生儿皮肤接触的时间越长,其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概率就会越高,容易增加其发生其他疾病的风险,对其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除此之外,科室在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防控措施以及规范管理上存在一定欠缺,没有完善的皮肤护理管理监控体系,致使相关护理人员无法有效落实各项措施。
3.1.3医生重视不够
由于部分医生只重视患儿疾病的治疗,但是忽视了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对患儿造成的伤害,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不当操作行为会损害到患儿的皮肤。例如对于需要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患儿,在其治疗结束后要摘除气管导管固定的胶布;对于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忽略了其长时间使用医用粘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加了其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概率[10]。
3.1.4其他因素
3.1.4.1皮肤消毒剂的影响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或者是进行PICC置管的时候,消毒液还没有干便将粘贴敷贴于患儿皮肤上,导致残留的消毒液在密闭环境下长时间和患儿皮肤接触,对患儿皮肤带来损伤。
3.1.4.2粘贴伤
频繁反复的粘贴更换医用粘胶或者是采用错误的方法移除医用粘胶等也是导致新生儿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高危因素[11]。医用粘胶使用时间过长或者更换次数频繁是导致发生粘贴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需要使用保暖箱或者是辐射床等设备的新生儿,胶布粘性在加热后会明显提高,若撕除或者更换胶布动作不规范,极易导致发生粘贴伤。
3.2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防范策略
3.2.1提高医护人员对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重视
一方面医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重视,加强医生之间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相关知识的交流,充分掌握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防控知识,积极参与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防控知识及技能的专项培训教育,强化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患儿治疗期间,需要时刻注意纠正并且提醒医生注意规范操作以防止损伤患儿皮肤。同时护理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强化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防范意识,通过相关的培训考核来不断提高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防控能力。
3.2.2增强新生儿抵抗力
新生儿自身抵抗力过低也容易增加其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风险。因此临床需要不断提高新生儿抵抗力,在其接受喂养的时候,由于相比于奶粉,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以及抗体含量要更加丰富,因此为确保新生儿能够得到更加良好的营养支持,建议母乳喂养,一方面便于新生儿吸收,一方面也便于其免疫力的提高[12]。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高母乳营养成分,可以指导新生儿母亲进一步加强哺乳期的营养摄入,可以多进食一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例如鸡蛋以及鱼肉等,同时注意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锻炼,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母乳质量。
3.2.3规范医用粘胶的使用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医用粘胶使用的规范性,医院可以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请专业人员为医护人员详细讲解医用粘胶的护理技能及规范应用知识,以确保相关医护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医用粘胶的正确使用方法,明白如何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医用粘胶,确定医用粘胶的使用时间以及撕除技巧等,使其能够在实际临床护理中,严格控制粘胶使用时间以及撕除力度等,从而降低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概率。
总而言之,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风险,不仅需要进一步强化临床相关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防范意识以及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儿各种临床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其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予以针对性护理防范措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别逢桂,常后婵,罗彩霞等.手术患者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集束化干预效果研究[J].循证医学,2019,19(2):109-111.
[2] 史可夫, 祁丽萍, 周丹, 等. 放肤膏对比比亚芬防治鼻咽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初步疗效观察及护理[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9, 28(10):728-730.
[3] 李严平,宋凤丽,史伟, 等.社区新生儿皮肤感染的相关因素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1):914-917.
[4] 吕娟,张雪梅,杨璐.老年患者发生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17,31(6):1104-1107.
[5] 桂园园,范玲.NICU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7,51(8):979-983.
[6] 卞伶玲,杨金娜,赵益, 等.双腔Power 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风险预防管理[J].护理学报,2019,26(6):64-66.
[7] 李璐,刘晓丹,刘凌云, 等.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4):46-49.
[8] 周瑛,陈丽斯,张军杰.ICU护士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7,24(10):51-55.
[9] 何娇波,尹志勤,钟小华.临床护士预防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知信行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7):1544-1547,1551.
[10] 林素兰,赖丽君,吴兰华等.乳腺癌病人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8,32(5):806-809.
[11] 黄小夏,张丽萍,陈艳等.新生儿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3):380-384.
[12] 王铮,万光明,潘璐意, 等.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8,26(3):191-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