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F理念指导下的全过程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
摘要
关键词
CARF理念;全过程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心理状态;肢体功能
正文
脑梗死是临床多见脑血管疾病,主要致病机制为脑部血管部分粥样硬化,导致脑部血管堵塞,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脑组织呈缺血性坏死,致使患者出现失语、失明、肢体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有相关研究显示[2],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使患者家庭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3]。患者多存在严重的负性情绪,对疾病与生活丧失希望,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临床依从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常规护理干预内容较为简单,对脑梗死患者的干预效果不足[4]。国际康复质量认证委员会(Commission Accredi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Facilitie;CARF)理念是世界康复医学质量的标杆。其理念主旨为以患者为中心,将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康复质量作为目标,为患者提供全面改善身心状态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效果[5]。有鉴于此,本文特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CARF理念指导下全过程康复护理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20年4月~2022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Excel表格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为43例。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中对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疗标准;(2)年龄≥18岁;(3)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无误诊可能;(4)家属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重度器质性病变;(2)器官功能衰竭;(3)合并恶性肿瘤;(4)合并沟通障碍或重度精神疾病;(5)主观拒绝参与研究;(6)治疗无效死亡或中途退出。实验组男女之比为26:17。年龄43~79岁,均值为(58.61±11.57)岁。参照组男女之比为24:19。年龄46~78岁,均值为(58.33±11.06)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临床常规疗护。实验组患者加用CARF理念指导下全过程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项目负责人任小组组长,组员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及护师3名。组内培训CARF理念的概念、意义及实施方法,并系统化指导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护理干预方法。设计培训考核来检测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全部组内成员均通过考核。(2)人性化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民族、籍贯、文化背景、职业、饮食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将每个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装订成册,纳入档案。并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例如,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安排同地理区域的管床护理人员,促进护患关系拉近,便于沟通交流,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家乡人的温暖。而饮食方面尽量选取患者喜好及对于病情有益的食物。同时,在不影响整体病房环境的情况下,为患者布置相关宗教信仰的装饰,尊重患者的文化多样性。(3)人性化康复会议:定期召开团队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患者入院1d内进行召开,第二次在患者入院1个月后召开,第三次会议在患者出院前7d召开。与会人员包括医师、护理人员、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家属、患者。会上根据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情况或主观期望来讨论并制定后续的康复计划。向患者说明当前影响康复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在会议沟通方面医护人员应全程应用简单易懂的话术进行沟通,不要使用专业术语。(4)人性化健康教育:让管床护理人员应用患者的家乡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家乡语言实施困难,可应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患者说明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急性脑梗死的相关疾病知识、危险因素鉴别、服药方法及药物安全等内容。并向患者发放疾病知识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工作人员介绍、患者的权利及义务等。对患者的疑问进行及时讲解。向患者介绍既往的治愈案例,来强化患者的治愈信心。让患者充分正视自身的疾病,做到了解疾病、接受疾病并配合治疗。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包括语言教育、一对一沟通、集体讲座、图文宣教及视频宣教等。(5)人性化心理护理:多多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让家属能够积极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并主动帮助患者完成相关康复训练,多给予患者支持与关心,让患者不要保持消极心态,也不要过度完成超负荷治疗。(6)延续性支持: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指导患者居家的注意事项,包括疾病的用药注意事项、饮食等日常生活注意事项,预防跌倒的方法及相关措施,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出院后对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追踪,督导患者康复训练完成情况,指正患者训练姿势及方法中不到位的地方,给予患者肢体摆放的位置。指导患者穿衣及进餐等日常相关训练。采用微信视频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督导,每3d一次。
1.3观察指标
1.3.1心理状态观察指标
应用PHQ-9及GAD-7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数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呈负相关。
1.3.2肢体功能观察指标
应用FMA量表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量表包括上肢及下肢两部分,分别为66及34分。分数与患者的肢体功能呈正相关。
1.3.3希望水平观察指标
采用Herth量表进行测评,Herth量表分为现实与未来积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及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三个维度,共计12道题目,单题分值在1~4分之间,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希望水平越高。
1.3.4生活质量观察指标
采用SF-36量表中总体健康、躯体疼痛、躯体功能及活力4个维度,每个维度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c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时,组间对比差异成立。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实验组心理状态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表(±s,分)
组别 | 例数 | PHQ-9 | GAD-7 |
实验组 | 43 | 10.84±1.25 | 8.22±1.56 |
参照组 | 43 | 13.26±1.87 | 11.45±2.67 |
t | - | 7.055 | 6.849 |
P | - | 0.000 | 0.000 |
2.2两组肢体功能对比
实验组肢体功能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功能对比表(±s,分)
组别 | 例数 | 上肢 | 下肢 |
实验组 | 43 | 51.48±5.26 | 26.52±3.55 |
参照组 | 43 | 45.33±6.01 | 21.47±4.40 |
t | - | 5.049 | 5.857 |
P | - | 0.000 | 0.000 |
2.3两组希望水平对比
实验组希望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希望水平对比表(±s,分)
组别 | 例数 | 现实与未来积极态度 | 采取积极的行动 | 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 |
实验组 | 43 | 13.49±3.15 | 14.57±3.04 | 14.98±3.02 |
参照组 | 43 | 10.95±2.97 | 11.40±2.59 | 12.83±2.66 |
t | - | 3.847 | 5.205 | 3.503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2.4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生活质量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4所示。
表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表(±s,分)
组别 | 例数 | 总体健康 | 躯体疼痛 | 躯体功能 | 活力 |
实验组 | 43 | 82.91±2.03 | 81.56±4.57 | 80.46±3.61 | 82.76±3.16 |
参照组 | 43 | 78.33±3.61 | 77.63±2.95 | 76.39±3.22 | 78.47±2.98 |
t | - | 7.252 | 4.738 | 5.517 | 6.477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持续走高,成为了我国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6]。有研究显示[7],超过60%的脑梗死患者预后效果欠佳,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自理功能的患者不足10%。脑梗死患者因脑部血液、氧气供给不畅而造成脑部组织损伤,使机体正常功能受限。通过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但脑梗死患者存在失语、失明、偏瘫等多种常见后遗症。导致患者心理存在强烈落差,多数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欠佳。而且部分脑梗死偏瘫患者还会因自身疾病而迁怒于旁人,导致,社交关系不够和睦,依从性进一步降低[8]。随着近年来,人文关怀理念的融入,使得临床护理干预更加注重患者内心的感受。鉴于此,本文特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CARF理念指导下全过程康复护理的作用。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心理状态、肢体功能、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优于参照组(P<0.05)。CARF理念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理念,让患者全程参与到疾病的疗护计划中。让患者能够对于自身的疾病康复有明确的认知及规划。让患者从被动接受护理干预变成主动参与。而且在本次研究中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为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并强调家属在康复训练中的参与程度。相对于临床工作人员,患者对于家属的信任及依赖程度更高。因此,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让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正性引导,强化患者的依从性,利于培养患者的治愈信念,从而更好的配合临床工作[9]。患者经CARF理念指导下全过程康复护理能够正确认知疾病知识,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强化患者的心理状态。本次研究还对患者进行延续性支持,保证患者居家的康复训练效果,能够促进肢体功能提高。同时,患者因更了解疾病后能够正视疾病,知晓疾病的可治愈性,能够加强患者的希望水平,使患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自身的疾病康复计划中,进一步强化患者的生活质量[10]。
综上所述,CARF理念指导下全过程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肢体功能提高,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增强,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三红,阳优,曹丽琼,等.早期康复配合电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4):802-805.
[2]黎春镛,陈欢,罗高权,等.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并功能磁共振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2):76-78,88.
[3]刘李文姬,程风华,陈志伟.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肌力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4):657-660.
[4]范彩英,邹秀梅,刘腾飞,等.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16):2214-2219.
[5]李华,吴海强,马桂英,等.丁苯酞联合语言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神经功能及语言损伤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4):418-421.
[6]施爱梅,郑琦,顾旭东,等.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8):695-699.
[7]宗丹.健康信念教育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我效能、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22,29(3):453-456.
[8]秦锐,谢宏斌,苏茜.神经节苷脂联合临床康复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20,19(9):892-895.
[9]陈武泽,张振军,李应平,等.超早期神经康复疗法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影像学指标、肢体功能及生活品质的影响[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20,29(1):8-13.
[10]张孟利,孙建淼,周天天.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早期针刺康复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3):1452-1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