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模式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作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综合护理模式;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压力性损伤;预防与治疗
正文
重症脑外伤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等的特点,为挽救患者的生命,需要尽早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而在术后昏迷期间,还应重视对压力性损伤的防控,从而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1]。现以我院收录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综合护理模式的具体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的患者102例为案例,年龄26~80岁,以随机数分组法分作两组,详见表1,资料经SPSS中证实(P>0.05)。
表1 一般资料(,%)
组别 | 例数 | 年龄(岁) | 男性[例(%)] | 女性[例(%)] |
观察组 | 51 | 46.18±7.45 | 28(54.90) | 23(45.10) |
对照组 | 51 | 46.26±7.30 | 29(56.86) | 22(43.14) |
t/x2 | 0.055 | 0.040 | 0.040 | |
p | 0.956 | 0.882 | 0.882 |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皆符合重症脑外伤的相关指征;皆配合该研究并签署同意书;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标准;皆自愿接受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有精神隐疾的;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的;排除肝、心、肺功能障碍的;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的;排除感染严重的;排除半途转院的;排除手术治疗禁忌的;排除病例资料不齐全的。
1.3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在重症脑外伤患者的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其体征的变化,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在昏迷期间做好压力性损伤的常规预防,若有不良反应需尽快的处理。
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模式。①护理方案。增强护理人员对重症脑外伤的专业水平,知晓治疗流程与护理操作,并重视术后对于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工作,在患者送往医院后,护理人员及时与其家属取得联系,协助其办理各项手续,并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包括外伤原因、症状表现等情况,并收集患者的疾病史、手术史以及过敏史等,再结合其身体检查的结果,根据外伤程度、身体状况与手术方案等,制定出综合性的护理方案,并在术后视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②健康教育。在术前对于清醒的患者与其家属,结合其理解能力与认知程度,以简单易懂的言语,再配合图文等的形式,将重症脑外伤的手术原则与危险因素进行介绍,能够了解治疗的具体情况,并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尤其是压力性损伤进行讲解,让其能够做好提前的准备,护理人员耐心解答其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③环境护理。因重症脑外伤的特殊情况,更容易发生感染,因此需要加强对病房的消毒杀菌工作,并且做好定期的开窗换气,加强室内的保暖与保湿,同时保证病房周围的安静,让患者能够在术后获得良好的休养环境,并安排科学的排班,以便于监测患者的情况。④体位护理。对于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的患者,护理人员通过把其脑部侧向一边,防止发生窒息等的不良情况,加强对其口鼻腔的清洁,对于分泌物应定期清理,同时关注好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⑤按摩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开展科学的按摩,并适当为其翻身,借助30°的翻身垫来减少局部的压迫,同时选择合适的纯棉布袋,加入约8kg的干燥油菜籽,放置在患者的肩胛至臀部位置,通过发挥吸热、吸湿的效果,来维持患者受压部位干燥,从而对预防压力性损伤起到预防的作用。⑥压力性损伤护理。若患者已经发生压力性损伤,需视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若患者创面未出现坏死组织,则通过0.9%的氯化钠进行冲洗,再用水凝胶活性敷料覆盖,来形成封闭的环境,杜绝细菌感染;若发生Ⅱ期与Ⅲ期的损伤,则在冲洗后还应选用适合厚度的泡沫类敷料覆盖,Ⅲ期损伤应选择吸收渗液能力强敷料,同时尽量减少换药频率,减少对组织的伤害;若发生Ⅳ期的损伤,还应加强对创口的清洁,必要时借助手术器械清创,配合愈合凝胶覆盖,也可采取封闭治疗来促进创面愈合。⑦生活护理。在术后昏迷期间,护理人员为其提供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每日营养的正常摄入,并在其苏醒后食用流质食物,带起胃肠功能恢复后,再制定健康的饮食方案,补充高维生素与优质蛋白质,来促进身体的康复。
1.4观察指标
(1)比较神经功能(GCS以及NIHSS评分)。(2)比较生活质量(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睡眠质量以及生理职能评分)。(3)比较心理状况(SAS以及SDS评分)。(4)比较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II期、III期以及IV期损伤)。(5)比较护理满意度(以三个等级进行评价,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1.5统计学计算
使用SPSS22.0分析数据,数据表达方式为(±s)与(%),检验方法采用t与χ2,整理数据用EXCEL2019,以P<0.05表示差异。
2结果
2.1神经功能
观察组干预后的GCS以及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神经功能()
组别 | 例数 | GCS(分) | NIHSS(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51 | 7.41±1.14 | 13.45±2.28 | 21.17±2.48 | 8.57±1.31 |
对照组 | 51 | 7.50±1.29 | 11.65±2.53 | 21.09±2.54 | 12.86±1.62 |
t | 0.373 | 3.774 | 0.161 | 18.563 | |
P | 0.710 | 0.000 | 0.873 | 0.000 |
2.2生活质量
观察组干预后的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睡眠质量以及生理职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 生活质量 [(±s)分]
组别 | 例数 | 躯体功能 | 精神状态 | 睡眠质量 | 生理职能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51 | 55.64±5.34 | 70.53±4.19 | 55.13±5.36 | 70.24±4.30 | 53.79±5.25 | 69.83±4.25 | 54.16±5.45 | 70.07±4.17 |
对照组 | 51 | 55.72±5.64 | 64.70±4.45 | 55.25±5.52 | 64.45±4.42 | 53.84±5.37 | 63.99±4.38 | 54.22±5.57 | 64.25±4.29 |
t | 0.074 | 6.812 | 0.111 | 6.705 | 0.048 | 6.834 | 0.055 | 6.947 | |
P | 0.942 | 0.000 | 0.912 | 0.000 | 0.962 | 0.000 | 0.956 | 0.000 |
2.3心理状况
观察组干预后的SAS以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4。
表4 心理状况 [(±s)分]
组别 | 例数 | SAS | SDS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51 | 57.02±4.23 | 42.26±3.57 | 55.75±4.13 | 41.38±3.42 |
对照组 | 51 | 56.95±4.41 | 49.65±3.65 | 55.68±4.20 | 48.81±3.59 |
t | 0.081 | 10.337 | 0.085 | 10.702 | |
P | 0.935 | 0.000 | 0.933 | 0.000 |
2.4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21.57%),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5。
表5 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n,%)
组别 | 例数 | II期损伤 | III期损伤 | IV期损伤 | 发生率 |
观察组 | 51 | 2 | 0 | 0 | 2(3.92%) |
对照组 | 51 | 5 | 4 | 2 | 11(21.57%) |
χ2 | 7.141 | ||||
P | 0.008 |
2.5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8.04%)高于对照组(84.31%),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6。
表6 护理满意度(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一般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观察组 | 51 | 28 | 22 | 1 | 50(98.04%) |
对照组 | 51 | 23 | 20 | 8 | 43(84.31%) |
χ2 | 5.971 | ||||
P | 0.015 |
3讨论
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是指外力导致的颅脑损伤,脑外伤的诱发因素包括暴力击打、车祸、摔伤等,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表现[2-3]。脑外伤一般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而严重的脑外伤也被称为重症脑外伤,其病情发展迅速且危害性极大,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4-5]。目前临床上对于重症脑外伤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但由于重症脑外伤患者大部分会陷入昏迷,再加上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静养,会使得其局部组织长时间的受压,从而会引起压力性损伤[6-7]。压力性损伤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使得皮肤完整性损伤或出现开放性伤口,对重症脑外伤术后的恢复造成了严重影响[8-9]。因此对于重症脑外伤患者,除了需要尽早去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还应在术后配合科学的护理模式,对压力性损伤进行预防和控制,来帮助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10-11]。综合护理模式根据重症脑外伤的特点,在患者术后昏迷期间,加强对其体位的护理,并通过按摩以及各种干预,来对压力性损伤进行防控,从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12-13]。
该研究的结果数据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的GCS以及NIHSS评分更低,并且干预后的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睡眠质量以及生理职能评分更高,同时干预后的SAS以及SDS评分更低,最后观察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更低而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得出结论,本次的102例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模式的各方面更理想。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模式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的效果良好,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心理状况,预防压力性损伤,改善临床体验,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茹茹,念婷婷.综合护理模式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8):140-143.
[2]叶小莉.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4):128,130.
[3]李杰.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20,7(37):96.
[4]姜晓霞.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4):219-220.
[5]满荣妹.综合护理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8,8(36):276.
[6]于丽华,付霞.综合护理对重症脑外伤手术昏迷患者预后心理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0):102-104.
[7]何芙蓉,曾小琴,胡红霞,等.综合性护理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8):181-182.
[8]钱金晶,吕春燕.综合性护理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90):468-469.
[9]黄淑燕.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模式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LEDVT风险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5):139-141.
[10]黄笑,邓瑛瑛,黄丛,等.有针对性护理在预防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4):256-258.
[11]华文娴,高艳华,蒋彩和,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综合性护理模式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20,5(50):126,137.
[12]胡顶萍.综合护理对重症脑外伤手术昏迷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21,11(10):117-118.
[13]李芳芳,王芳梅.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9):3588-35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