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期刊: 生·育 DOI: PDF下载

李莎莎

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 563002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所接受的共计6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划分方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人数各3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管理,而观察组的患者则接受PDCA循环法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预后心功能明显要更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梗患者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管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PDCA循环护理;急性心梗

正文


急性心梗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基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持续性缺血或缺氧造成的心肌坏死,在临床上常常伴随持久强烈的胸骨后的疼痛[1]。即使是在发病的前期,患者也是属于高危的情况,如果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率就会高居不下[2]因此针对此类患者,临床上常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干预。为了确保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且提升手术恢复的效果,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次的研究报告选取了我院所收治的共计6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样本对象,通过对其进行随机分组,给予了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干预,进而探究分析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作用,现作出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7月至20211月所接受的共计6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划分方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0--78岁,平均年龄为(56.9±4.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1--79岁,平均年龄为(57.1±4.2)岁。本次的调查研究,通过了医院相关负责人以及委员会的统一和批准,入选的患者及其家属都知情并且签署了知情书,属于自愿参与;两组患者都符合《急性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本次研究报告将对相关药物或者医疗行为过敏或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重度精神疾病以至于不能正常沟通交流的患者进行了排除。两组患者的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管理,而观察组的患者则接受PDCA循环法管理:①建立以及完善患者在院期间的各项信息库,详细登记患者的临床信息,以及患者个人的个体化护理需求,每日按时等级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以便于医患的病情沟通。②根据医嘱每日为监督患者定时定量的服用药物或者进行静脉输液,在此过程中向患者说明药物的作用以及用药后所需要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用药过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对症状立刻向主治医生反应。

③医护工作人员与患者构建起积极正向的医患相处关系,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抚慰患者情绪,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疏通以及引导,提升患者的信心以克服其内心的恐惧与不安。④护理人员要让患者了解到健康饮食生活的重要性。要督促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合理饮食,维持身体器官的正常运转以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出现。⑤督促患者进行少量的活动,活动范围可为散步、打太极、瑜伽等较为轻柔的运动。⑥定期向患者宣贯有关于急性心梗的预后方式,以及后期该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向患者发放医院有关的宣传手册。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在此次研究报告所得出的数据,如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等,均是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和验证。其中以(%)表示计数资料并经由(χ2)验证;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并经由(T)检验。当对比的差异的P值低于0.05时则表示两组的对比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功指标情况对比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的预后心功能明显要更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1两组患者的心功指标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LVDD(mm)

IVST(mm)

LVEF(%)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0

53.2±3.5

50.1±3.3

15.1±2.1

11.8±1.9

43.6±5.0

50.1±3.5

观察组

30

53.1±3.3

45.6±3.2

14.5±2.3

8.1±1.9

43.5±4.7

55.2±3.9

T

-

0.11

5.36

1.06

7.54

0.08

5.33

P

-

0.91

0.00

0.30

0.00

0.94

0.00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心力衰竭

再发心绞痛

恶性心律失常

发生率(%)

对照组

30

2

3  

2

7(23.33)

观察组

30

0

1

0

1(3.33)

χ2

-

-

-

-

5.19

P

-

-

-

-

0.02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类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血液中高血脂导致的血液粘稠,动脉中央硬化以及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两种疾病通常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患者通常容易合并中风和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患者增加了心脏和血管的负担,疾病同时发生或相互影响[3]

心脑血管疾病常出现于较为高龄的人群当中,并且此类疾病能严重威胁到患病人群的生命,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点。一旦发病,即使使用现今最完善的医疗手段进行救治,任然有超过半数的患者在救治结束后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可达到1500万人左右,是各类疾病的的死亡率之首[4]

急性心梗便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这种疾病对于发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发病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急性心梗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为剧烈的心绞痛、喘不上气、心跳过快并且不规律、感到恶心、想要呕吐等[5]

对于此类患者主要是将抗血小板的聚集和血小板激活的抑制作为主要的治疗原则进行干预,使患者的冠脉血运得到重建、冠脉血管得到开通以及心肌灌注得到恢复使治疗的关键[6]

急性心梗防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日常做起杜绝不良生活方式,遵循健康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饮食方面没有节制以及日常运动较少,以上行为皆是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与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代谢失调等息息相关[2]。可以说,生活方式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影响疾病的康复的主要原因。合理搭配膳食,日常饮食保持低盐、低脂的习惯。多吃鱼、多吃豆类制品以及粗粮、杂粮、蔬菜等食物种类,尽可能少吃动物内脏之类的高脂、高热量的食物。生活中少吃多活动,适当的进行锻炼[7]。例如,时间稍长一些的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运动的方式及运动时长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制定,每天应在1小时内进行。.做到管住嘴,迈开腿,能不坐电梯就尽量不坐电梯,多爬楼梯,并且劳逸结合。第二、控制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等危险因素,日常中应该定期体检,监测自己的健康状态和生命体征。第三、可能存在急性心梗的患者应对全身性疾病采取相应治疗:高危病人是指具有家族遗传性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时间一般早于女性。患者日常中如果出现不舒适的情况应该就医治疗,并进行一定的身体保养,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急性心梗的发病率。

PDCA最初是由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所提出的,其具体代表的是Plan(规划)、Design(制定)、Check(检查)以及Act(实际操作)四项具体行为组成了PDCA。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心理特点,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并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核对和实施[8]

此方法运用于护理中可以大幅提升患者的在护理时的心理愉悦度,并且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出现,同时PDCA运用于护理中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巩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使护理人员可以更好更专业的服务于患者,也能激励护理人员对于自身的职业素养要求更加的严格,使医院的护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结合患者自身本研究中此方法具体运用与临床的方式如下:①建立以及完善患者在院期间的各项信息库,详细登记患者的临床信息,以及患者个人的个体化护理需求,每日按时等级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以便于医患的病情沟通。②根据医嘱每日为监督患者定时定量的服用药物或者进行静脉输液,在此过程中向患者说明药物的作用以及用药后所需要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用药过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对症状立刻向主治医生反应。③医护工作人员与患者构建起积极正向的医患相处关系,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抚慰患者情绪,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疏通以及引导,提升患者的信心以克服其内心的恐惧与不安。④护理人员要让患者了解到健康饮食生活的重要性。要督促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合理饮食,维持身体器官的正常运转以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出现。⑤督促患者进行少量的活动,活动范围可为散步、打太极、瑜伽等较为轻柔的运动。⑥定期向患者宣贯有关于急性心梗的预后方式,以及后期该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向患者发放医院有关的宣传手册。

在本次的研究报告中,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更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更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应用PDCA循环法护理管理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韩培培.急性心梗患者采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03):6-8.

[2]张培.急性心梗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21,42(03):756-758.

[3]周玉英.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护理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1):140+148.

[4] 左霞,赵霞.PDCA循环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4):74-75.

[5] 周宇璇.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PDCA循环法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2):70,72.

[6] 陈锦凤.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观察研究[J].智慧健康,2022,8(5):152-154.

[7] 燕兰兰.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观察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0(20):6-7.

[8] 王爽,张盼盼,刘姗姗.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观察[J].甘肃医药,2019,38(3):282-283.

作者简介:李莎莎(1981.08-),女,贵州遵义人,大专学历,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工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