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正文
一、引言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便是将课堂知识融入生活场景中,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利用生活化场景将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情景等融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元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更是要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课堂环境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趣的数学知识,以便能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便是要让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教师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从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并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提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质量,需要补充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借助情景让学生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趣味化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猫爸爸和猫妈妈带着猫妹妹前往河边钓鱼,猫妹妹本身不会钓鱼,经过猫爸爸和猫妈妈的教学之后,成功钓到了15条鱼,猫妈妈成功钓到了21条鱼,猫爸爸成功钓到了25条鱼。在回家的路上,由于猫妹妹摔了一跤,跑掉了3条鱼。请问总共钓到了多少条鱼呢?总共还剩多少条鱼?”在引入故事之后,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能够全身心投入课堂。其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元化的生活情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提升之后,单纯的情景教学将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多元化的生活情景很有必要。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将竞赛、挑战等生活情景与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以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利用生活情境方法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尤其重要,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生活情境方法的应用中,教师应利用生活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程时,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并利用四则运算公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对此,教师就可以将四则运算题目的练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超市里购买文具用品,并且引导学生在购买各种文具的过程中对四则运算进行应用。比如,教师让学生购买20个书写本,一个书写本的价格是2元,那么怎样计算出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学生在购买文具的活动中就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并且通过四则运算中的乘法公式解决这个购买书写本的生活问题。当然,这种数学类的生活实践活动还有很多,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知识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进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
四、利用生活情境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每个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都有其特殊性,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在应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生活情境内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上的查缺补漏和优劣势互补。例如,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知识时,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程知识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对那些图形感不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物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轮廓,提升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知;对那些对三种图形的区分度不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话题”情境,让学生在话题讨论中对不同图形的生活应用进行分析,以此挖掘出三个图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总是将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而有趣的课下任务便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完成学习,从而深化学生的体验感,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发现数学知识,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观察生活现象,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将生活与小学数学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也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便减少了学生的课下压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更是有趣的。总之,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生活情境,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五、安排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完全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仅仅依靠每天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利用数学作业进行巩固。因此,数学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充分思考和重视数学作业的布置。其中生活化作业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良好方式。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布置生活化的计算作业。比如,学习完“表内乘法(二)”的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布置作业:我们每天上六节课,一周五天一共上多少节课?一支钢笔5元钱,小明、小花和小红各买了一支,一共花了多少钱?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学习起来不会觉得知识陌生。二是设计一些实践类的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更加明确生活是知识的来源,数学和生活紧密关联。比如,学习了“人民币”相关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跟随自己的家人去超市购物,注意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父母付款金额等,以此练习人民币的使用、人民币币值的认识等。类似的诸如购物的生活化情境,一方面提升了小学生对人民币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全身心投入以及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了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
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生活化教学手段应用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全力以赴。学校应调整对教学工作的总安排和过度重视升学率的功利化理念,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也应树立长远的教学目标,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全面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达到教学深入生活以及生活联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小洲.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数学大世界,2020(13):115-116.
[2]杨天峰.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6):159-160.
[3]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2012(36):104-105.
[4]张吉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学,2020(5):4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