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提升策略
正文
一、史料解读的概念与内涵
(一)史料的类型和价值判断
史料的分类有不同的维度:从史料的保存形态看,有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从史料的原始程度看,有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等;从史料产生的角度看,还可以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等。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关键是围绕研究的主题,结合史料作者的身份、立场、意图等对史料进行辨析。
(二)史料的搜集、解读和论证
搜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是历史研究的门径,对中学生而言,在开展自主探究和项目学习时尤其重要。史料解读和论证是史料解读能力中的主体内容,其中心是提取有效信息,对所学习、研究的历史问题进行论证。
(三)实证意识和实证精神
这是史料解读能力中的深层次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史料的搜集、分类、价值判断、解读和运用,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养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无证不信”、实事求是的史证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教学意义
(一)史料解读是史实确认的重要手段
历史的真相是建立在史料解读上,这也正是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分析论证,并以此为依据来判定、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学习能力,因此历史课堂史料解读是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教师在备课时就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做出恰当解释和分析判断。通过研究高中历史史料的教学,发现在史料解读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教材偏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史料解读是史实确认的重要手段,从教师教学上来看,教师应以“教材为本”、教学内容为中心来进行史料解读能力培养。史料具有如下几个重要职能:一是为社会提供信息,在教材中编者将历史事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价值;二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规律等知识点与原理;三是培养他们运用已有材料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养成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品质等方面,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及提高。
(二)史料解读是实现史实理解与解释的基础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理解和解释史学界的观点,就需要通过史料解读。历史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学科,学生接触到的是对现实生活、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下教材内容及思想内涵上存在着的认知,以此解读史学知识点或结论,这将直接影响历史课堂效果以及新课程理念实施目标实现。唯物辩证法,即客观性原则,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现实情况出发,同时史料解读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历史解释论,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联系并进行适当修正完善。史料解读是实现史实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与课改不同步
新课改背景下虽然教材和理念都发生了变化,但教师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还比较滞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学习跟不上节奏,理解不到位,认为新课改只是形式,不用心去体会新课改的精神,不按新课改培训的要求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以不变的思维应对新课改,打着新课改的幌子不去认真研究新教材和学生,课堂教学没有生机,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学生前行的道路受到影响。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科学与否会影响到最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当前,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师生在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却关注度不够。教师是历史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灵活性、生动性的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历史课堂的感染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
(二)知识与应用的衔接不到位
学习是为了应用,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部分教师习惯应试教育,习惯一个人讲知识,不能引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加上部分学校处于封闭式的管理状态,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极少,离开实践的学习,印象缺乏深度。平时的历史课上,师生的精力集中在基本知识的记忆上,书本知识太多,记忆力有限,学生时常感觉要记准背牢那些知识点是很难的。在历史学科中通常是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展开相关内容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教师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探究与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才利于学生的发展。可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掌握好历史教学的内在要求,一味重记忆和背诵轻实践应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践练习,对历史学习的认知产生了误区。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够人性化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部分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够人性化,很多时候,教师只在意对学生每次周考或月考成绩的分析指导,重结果重分数,忽略了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培养,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不到位,对个性的发展指导不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具有主观性,没有学生参与,评价不够准确,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进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很被动,难以通过评价结果来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学评价失去了指导作用和价值,形同虚设,毫无意义可言。
四、提升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教育教学因此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信息技术的挑战、教育素养的挑战等。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引导者,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当学生在史料解读过程中遇到相应的问题,教师才能利用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史料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教育教学环境来制定适合大环境的教育教学方式,利用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多媒体平台进行历史教学工作,给学生带去更多更加新奇的体验。
例如,在高一历史必修(上)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转变教育理念,首先就要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储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传授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社会经济状况。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的时间线,学生根据时间线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时间线进行排列组合,使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的历程一目了然,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相关史料去探索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通过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史料解读。在资料收集和史料解读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也使教师的教学素养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以问题进行引领,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通过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史料解读的顺利进行。教师以问题作为引导,展开系统教学工作,并在分析教材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进行引领,可以针对某个问题以及某个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高一历史必修(上)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引领,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如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外交、导火索等。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鸦片战争大致背景,从书本中寻找到可以证实其背景的信息。”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实证。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进行实证,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相关内容进行史料解读。学生在进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面。
(三)创设教学情境,以兴趣引导学习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根据现阶段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特定的场景,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可以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更加有效地进行历史史料解读,通过兴趣产生问题,然后通过探索验证问题,最后得到有效的答案。
例如,在高一历史必修(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通过视频以及图片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内容,引导学生投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作为引导,通过课本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来进行实证学习,学习到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等知识。教师还可以进行其他知识的拓展,如争取和平民主、进行战略防御、开始战略反攻、进行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等都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流程,通过人民解放战争的流程来引导学生进行史料解读,学生在史料解读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在兴趣中进行史料解读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史料了解
目前历史教材中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介绍并不充分,而学生进行史料解读,需要丰富的知识进行佐证。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拓展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教师还是按照课本中的既定知识来进行教学工作,在拓展教学内容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在网络上收集一些对于学生学习和史料解读有帮助的有效信息,将这些信息或者故事进行记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进行传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实证。
例如,在高一历史必修(下)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于史料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史料解读。走向整体世界的前提条件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史料的了解。随后,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史料信息之后,学生能够更好地根据史料进行实证。学生在进行史料解读过程中,学习到历史知识,明白走向整体世界的流程以及走向整体世界的前提条件和影响。
五、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证据意识,以助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对实证教学、史料分析及思维迁移等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玉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149.
[2] 陈俊.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10-111.
[3] 龚菲.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12.
[4] 何静霞.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J].高考,2019:127.
[5] 陈峥嵘.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2019:198-199.
[6] 温红.高中历史合作学习的意义与开展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9):29.
[7] 周晓玲.能力指导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J].高考,2022(14):144-146.
[8] 刘颖.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2022(1):82-83.
[9] 李晶.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4):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