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意义及策略
正文
加快推进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学,利于健全幼儿园的学科教育体系,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常识,利于提升幼儿的基础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生活化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必须落实的育人理念,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章就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分析,希望给教师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带来借鉴与启发。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是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相关内容来看,生活化教学要求把生活与教育有机融合,以培养幼儿创造力、生活力为基本原则,为幼儿的高质量生活奠定扎实基础。也就是说,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理念引导幼儿不断向前发展,对幼儿的人生发展进行指导与教育,教育内容也要与幼儿的人生发展需求相吻合。
二、幼儿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同样遵循“兴趣—老师”这一教学规律。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学习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幼儿认知科学知识现象的难度,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将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生活化,以幼儿常见的生活现象为教学素材,可以拉进幼儿探知科学知识的距离,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幼儿了解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秘密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生活化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帮助幼儿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科学素养需要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习得,并在“学习—实践—学习”中持续提升。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开启知识探索、学习、实践的起点,十分关键,也十分必要。在幼儿园阶段开展科学教学,可以开启幼儿的科学探知之旅。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生活化的科学教学素材和内容有机融入到科学教学活动中,以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切入到科学教学,可以快速地将幼儿带入到科学教学活动中,跟随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了解生活里的科学常识,积累生活里的科学知识,并在生活中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加以应用和实践。
(三)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学的水平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对于幼儿教育工作,应加强教育部门的引导和管理,应加大基础公共教育投入,应提高对幼儿师范教师等人才的培养水平,切实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切实维护幼儿受教育的权益,幼儿园科学教学工作亦是如此。提高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水平,是幼儿接受良好科学教育的保障。坚持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情境提炼科学教学素材,通过课堂教学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知兴趣,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增加课堂互动频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将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生活化,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学水平。
三、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的具体体现
(一)活动内容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内容才是幼儿乐于接受和感兴趣的内容。只有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他们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主动去操作、去探究,并用心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从而体验和领会科学的魅力。
(二)活动材料生活化
材料是进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落实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就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常见的科学活动材料。教师要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主动观察和体验。比如,在“磁铁的秘密”这一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准备常见的硬币、钥匙、铁钉等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在活动中寻找磁铁的“朋友”,领悟“磁铁可以吸附铁制品”这一科学知识。
(三)活动过程生活化
活动过程生活化指科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幼儿实际生活,以触动幼儿内心世界为核心,从创设情境出发,利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不断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储备。“磁铁的秘密”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科学知识的同时带领幼儿思考以下问题:磁铁的好朋友是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物品是磁铁的好朋友?以此帮助幼儿发现和理解磁铁的特性,拓宽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
四、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教学理念上重视生活化教学
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开展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首先要从教学理念上进一步重视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教学。一方面,要积极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观念。要重新定位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要进一步明确幼儿园科学教学的任务,要充分认知幼儿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积极树立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对幼儿园科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于优质的教学资源,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其进一步赋能;对于教学短板问题,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其增添教学价值。总之,从幼儿园的园长,到科学教学的任课教师,以及其他的教学工作者,应从理念上重视生活化教学。
(二)鼓励幼儿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使其感受大自然魅力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幼儿传授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比如,教师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安排幼儿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这不但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教师能够从中向幼儿传授一些科学知识。再如,教师与幼儿进行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安排一名男生扮演老鹰,一名女生扮演鸡妈妈,其他幼儿扮演幼稚的小鸡。在幼儿参加这一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坐下来欣赏周围的景色,引导幼儿认真地观察周边的小草、树木等,了解植物的生长状态及特点,这不但能使幼儿对大自然的事物产生好奇心,而且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开阔眼界。同时,教师需要定期开展户外活动来加强幼儿的科学思维,使其在实践中更加积极地展开想象,这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在教学内容上完善生活化素材
为提升幼儿园科学教学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素材。一方面,以生活化的素材拉进幼儿探知科学知识的距离。另一方面,运用生活化的素材,巧妙设计科学课堂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生活现象背后秘密的兴趣。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导入,能够带给幼儿熟悉感;科学化的课堂设问引导,能够带给幼儿更多的神秘感。如,“巧除茶垢”活动,提供食盐、淀粉、白糖、食用碱、牙膏等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通过亲自实验,幼儿能够发现这些材料都能除掉茶垢,但白糖、牙膏和食盐的效果更好。
(四)创设生活化的主题环境,促进幼儿教学与动手课程的全面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要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幼儿多元化发展,这样才可以与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论相吻合。而在创设生活化实践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满足幼儿的多元化需求,并且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注重实践环境的互动性、教育性,由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小班实践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引入不同的主题活动,分别是“春天的旋律”“亲亲热热的一家人”等,鼓励幼儿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表演。在此期间,教师还要倡导家长提前准备幼儿需要的主题材料,由此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再如,在设计活动主题墙面期间,教师不但需要遵循主题统一性原则,而且需要体现幼儿思想的个性化特色,创设一些个性化且具备生活气息的主题画面。其中,在设计“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墙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家长来院参观,使幼儿感受到真实的氛围。教师也可以将空的易拉罐设计成自行车或者卡通车等样式,并鼓励幼儿参与制作,如此可以让幼儿产生浓厚的科学探索兴趣,并且手脑结合训练的方式也可以加强其科学思维。教师将日常生活和幼儿的科学教学相融合,可以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的高质量推进。
(五)用日常生活物品丰富游戏环境,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意识
若要让科学教学活动获得显著成效,教师就要鼓励幼儿收集日常材料,还要注重不同教学区域的实际差别。大部分幼儿教师在筛选与收集科学生活材料期间,习惯大规模购进统一的游戏道具,尽管这样做方便对幼儿进行管理与指导,但是不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思维,同时会对幼儿的自主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一定干扰。由此看来,广大教师要在不同的区域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然后引导他们对相关日常素材进行收集与整理。具体来说,教师与幼儿在收集科学活动主题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要在现有材料基础上筛选,还需要扩大收集范围,例如家庭小区、公共场所环境等。大自然中的石块、鲜花、枯叶、树枝等都是比较理想的科学活动游戏材料。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使其在探索科学活动新玩法的过程中锻炼思维逻辑能力,比如,让幼儿把石头放在小路铺平,放在探索区域对比大小,通过触摸感受其软硬、光滑度等。另外,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他们会逐渐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教师在为幼儿设计科学活动游戏主题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小型家具、精美服饰等,让他们根据一定的规则摆放物品,由此引导他们创造有序、整洁、美观的环境,这对幼儿秩序感、社会感等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再如,如果幼儿想要了解嘻哈镜的原理,教师则可以利用吃饭时用到的钢勺进行示范,把钢勺置于和幼儿视线平行的高度,然后向幼儿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呢?”此时不少幼儿会给出答案:“看到了自己。”然后教师把勺子翻转过来,将其放在幼儿的面前,再一次提问:“与大家之前看到的画面有区别吗?”教师利用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大部分幼儿理解嘻哈镜的原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活动参与兴趣。
(六)教学效果上加强教学评价反馈
以生活化教学理念助力幼儿园科学教学,必须落实到教学效果的改善。一方面,面向科学活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加强对生活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活动开展的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面向科学活动生活化教学的结果,加强生活教学结果的测试、抽查、回报的反馈,发挥教学反馈的事后监督作用。对此,可以辅助必要的激励措施。如,对于在生活化教学中考核成绩突出的科学教师,可以给予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相反,对于不重视生活化教学的科学教师,应给予批评。当然,考核科学任课教师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要与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教学效果有机衔接。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科学知识,并从生活化的科学活动中获得灵感,提高幼儿的科学认知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心理需求,为其营造一个活跃且自由的精神环境,鼓励幼儿融入科学活动教学环境。在幼儿对科学活动、教学内容等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再带领他们积极地筛选、整合相关材料,逐步了解科学活动与实践,使其真正地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张睿.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8):174—175.
[2]高晓萍.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教学开展策略[J].考试周刊,2021(74):151—153.
[3]邹炳新.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途径及指导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7):26—27.
[4]刘晓静.浅谈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有效策略[J].现代交际,2020(01):192-193.
[5]吴燕.探究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生活化”的有效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1(3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