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节奏感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慧玲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一中学 257091

摘要

在当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旧以歌唱为主,对音乐学科的教法仍然不够重视,使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激情逐渐降低。同时,有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写语文、数学或英语作业,弱化了音乐学科对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基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师也要彻底转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其中,律动教学策略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局限性,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感知韵律节奏,表现内心的欢快舒畅,体会音乐给自己学习增添的愉悦趣味。进而,小学生就能逐渐在音乐课堂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可以使小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音乐课堂。长期坚持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小学生就能够学习并理解音乐课程中的节奏、音色、音准等知识,大大降低学习音乐课程的难度,从而更加积极地发挥小学音乐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节奏感;培养策略

正文


一、培养节奏意识的重要性

(一)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节奏意识,可以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音乐课程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节奏是音乐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任何风格、形式、地域的音乐艺术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节奏之上。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节奏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走进音乐艺术的大门,了解不同的节拍、音型,体会乐曲中的情感,理解节奏的设计思路和意义,最终实现音乐知识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节奏是学生认识、学习音乐的前提。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他们的音乐感知力、记忆力较强,但对音乐的理解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了解乐曲节奏的基础上,学习音乐课程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培养节奏意识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欣赏、器乐表演、歌唱、音乐创编等多种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这些能力都需要以良好的节奏意识为前提。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节奏意识,才能充分地理解音色、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进而熟练地掌握演唱、演奏、创作等音乐技能,准确、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简单地演奏一些乐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意识,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至关重要。

(三)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动力

节奏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欢快愉悦的学习体验。节奏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发展的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从被动的聆听、跟唱转变为主动的感知、演奏、歌唱,使学生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判断力。在节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表达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还可以通过哼唱、歌唱、乐器演奏等方式,再现乐曲中的节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节奏训练活动,带领小学生在听、看、玩、唱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节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对音乐的感知与学习。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培养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地位逐渐提升,但是从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音乐节奏感的课程内容较少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已经覆盖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大幅提升,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仍然将歌曲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音乐知识的教育时间分配比较少。特别是节奏感培养,大部分内容是穿插在歌曲中简单地提及,没有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训练,导致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降低。

(二)音乐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可以保证专业对口,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虽然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比较强,但是在教学中难以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或者音乐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能力有限,无法有效通过节奏教学培养学生的乐感。

(三)小学音乐节奏感教学方式落后

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编制了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内容,但是从教师的教学培养情况来看,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比如,在节奏教学中,教师仅采用拍手或者敲桌子的方式进行节奏演示,让学生感受节奏韵律。这种教学方式在开始教学阶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后续长期的教学中,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愿意参与到节奏教学中,影响学生对节奏感的掌握,降低音乐节奏感培养效果。

(四)音乐节奏审美体验及创新能力培养意识不强

小学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学需要强调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仍然过于按部就班。在学生审美体验方面,主要以播放教材中的欣赏音乐为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意识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节奏感的策略

(一)节奏训练教学方式需进行创新,助力学生愿学爱学

小学生正处于运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的成长阶段,对一切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依靠形象思维的辅助才能完成。音乐学科中节奏训练教学,若严格深究,可以看到,其并不具备形象化特点,甚至与其他文化类学科相比,更具抽象性和枯燥性特点。在传统的音乐节奏训练教学中,教师常进行“听节奏”训练,反复地向学生展示音乐节奏,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磨炼学生的听力,使其熟悉节奏感,但却难以使学生对节奏训练产生兴趣,更无法通过自主练习感知节奏。此时,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将节奏训练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此助力学生愿学爱学。

例如,“图片法”,此方法主要是通过将一个个音乐节奏变成一个个图片符号,当学生看到图片符号后,可以自然地联想到音乐节奏是什么,进而养成看谱识节奏,跟随感知到的节奏敲击音乐的教学目的。如开展“咚咚锵”这个音乐节奏训练时,教师可以将此节奏用一个图片符号“XXO”代替,教师一边敲打节奏,一边向学生展示图片符号,同时引导学生聆听节奏,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个器官的配合下,学生注意力集中,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力提高,将会主动跟随教师的敲打节奏,进行音乐节奏练习。这种偏向于形象化的、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节奏训练方式,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音乐节奏感知体验,更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此时,学生将愿学并爱学音乐节奏。

(二)以诗歌朗读形式完成节奏练习,激发节奏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语文学科诗歌朗诵形式,其主要是因为诗歌的存在形式与特点,诗歌具有一定的节奏感,需要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整体诵读,而此时,学生会在诗歌富有美感的词句中,感受到美,会在诗歌朗诵节奏中,感受到意境,进而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为此,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节奏训练时,可以以诗歌朗读形式完成节奏练习,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学习兴趣,强化其音乐节奏感。在选择诗歌时,教师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如学生较为喜爱的、朗读节奏感强并且词意优美,符合小学生审美的诗歌,这样,学生的朗诵意愿会增强,音乐节奏感练习也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粉刷匠》音乐节奏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整首歌曲歌词进行大声朗诵,以此引导学生对《粉刷匠》歌词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朗诵中,感受一字一言渗透出的情感,逐步强化学生的朗诵情感。接着,在朗诵情感培养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进行节拍击打,感受节奏。在开始阶段,学生还不能较好地进行朗诵与掌控节拍的节奏,教师要耐心地进行引导与鼓励,使学生安心感受诵读节奏,在朗诵时,使用双手进行节奏感受,当诵读声音高时,学生的节拍击打力度要重,当诵读声音低时,学生的节拍击打力度要轻,经过反复摸索后,学生的节奏感逐步加强,会自然地感受到节拍的变化,心随诵读走,手随心动,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也会逐步增强。所以,音乐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使其有足够的时间成长,助力学生体会到付出的成就感,强化其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

(三)应用“听节奏、写节奏”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听节奏、写节奏”方法,是依据感官感受而提出的音乐节奏训练教学思想。当学生的节奏感增强后,会在聆听音乐时,首先注意到音乐中的节奏,进而感受到音乐之美与旋律之美。节奏感既可以通过打节拍的方式体现,更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播放简单的、易于分辨的节奏,同时在学生反复聆听几次后,在黑板上写出音乐节奏,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应用“X”“O”的方式进行节奏书写。

例如,播放《小星星》音乐旋律时,“一闪一闪亮晶晶”的音乐节奏可以这样简单书写“XOXOXOO”。当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节奏标记并书写。这时,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聆听《小星星》的音乐旋律,一边聆听,一边进行节奏书写,当所有学生都完成书写任务后,教师将正确的音乐节奏书写在黑板上,一来方便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自己是否有错误;二来则利于教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进行节奏书写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书写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上去好像将节奏训练变得复杂,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但实际上,却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感受节奏,感知节奏,掌握节奏。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歌曲的歌词抄写在本子上,当音乐节奏响起时,聆听音乐,按照节奏将歌词进行节拍划分,同样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掌控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四)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音乐教学与其他文化学科教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可操之过急,每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是不同的,对节奏感的掌控力也是不同的。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节奏训练教学时,需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可操之过急,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与认知能力,逐步发展音乐素养。音乐节奏训练理论知识讲解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音乐节奏实践练习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逐步上升到高级,体现层层递进式教学现象,彰显学生学习主体,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对音乐的不同感知力需求,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例如,“打击乐器感知节奏”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先理论、后实践,先讲解,后练习的方式,逐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先从打击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开始简单教学,由学生简单试验后,激发学生对打击乐器发出声音产生兴趣,对不同力度、不同角度、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音有一个直观的认知;接着带领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由学生亲身感受打击节奏,感受声音强弱,体会音色的不同,使学生对打击乐器声音探究兴趣增强,更愿意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探究声音的奥秘,体会音乐节奏的魅力。此外,教师还需重视当堂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打击乐器感知节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完善教学结构;另一方面学生在表现时,会有一种想要成功的渴望,这种渴望将推动学生认真练习并表现,这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都将得到保障,更加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节奏是构成音乐四大要素之首,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训练,首先要明确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对音乐教学的作用加以分析,适应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节奏感教学。因此,音乐教师应积极探索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的途径,通过科学、有计划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对小学生进行节奏感训练,以此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丹,尚雪艳.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9(61).

[2]龚艾嘉“.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报刊荟萃,2018(04).

[3]郝志华.刍议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8(21).

[4]史霁.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9(31).

[5]袁晓.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8,614(05):45-46.

[6]姚雨宏.论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器乐教学价值[J].当代音乐,2022,669(12):194-1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