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措施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正文
阅读是小学语文中最基本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教学部分,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识字,学会阅读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具备学习语文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而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优化与创新,以解决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适应新课改的节奏,适应学生发展与成长的规律,打造出科学有效的阅读课堂。本文对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可以为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策略上的指导。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阅读课堂教学方式趋于形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在语文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获取的教育信息或教育概念越来越多,大部分学校已经完成了进一步的课程改革,体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变得更有选择性。教师不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讲解课文内容的方式授课,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设备,为学生形象化地呈现文字。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应用这些教学方式时过于形式化,没有考虑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情的适配性,导致教学按照照本宣科的方式完成,仍旧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教师所设计的阅读教学预案趋于理想化,与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相脱节。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在设计阅读教学的教案时,设计了每个环节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很少关注。教师设计的教案非常全面,但是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是被动的状态,教师预留给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或主题思想的时间过少,或者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会以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为由,引领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课堂情境中,学生被动参与,使阅读课堂成为教师主导的表演课。
由此可见,虽然阅读课堂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已经有了部分改进,但教师在落实教育思想和建设学生主体的课堂时,仍然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学生所需的阅读指导,导致阅读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并未达到全面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关注良好阅读环境的构筑
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阅读文本时所处的阅读环境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教师需要积极地指导与耐心地引导,还要关注阅读环境的构筑。首先,教师要学会分析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爱玩爱闹,自律性较差,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这些特点就导致学生特别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促进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中,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专心致志。因此,当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互动,拉回学生的思绪;在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以满怀鼓励的微笑提高学生的表达自信;在学生取得阅读成果,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时,教师要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姿态、教学目光或者充满鼓励的教学语言,都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作用,使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阅读心态。除了这些阅读软环境的构筑,在阅读硬环境上,教师也要予以支持。比如,教室在发挥学习功能的同时,要发挥一定的展示功能,无论是张贴的名人名言,还是学生所写的优秀作文,都可以给学生打造一个开发智力、休闲阅读的综合性教室格局,使学生在教室中感受到阅读无处不在。又如,在楼梯设置阅读角,在学校大厅设置电子阅读屏,或在长廊中设置推荐学生阅读的篇目等,其实就是相当于把图书馆设置在学生教学楼的各个角落,把学生平时交流与休闲的空间合理利用起来,达到营造读书氛围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教材中选入的课文类型多样,难免存在学生喜欢叙事类而不喜欢科普类,或喜欢小说类而不喜欢写景类的情况,这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有了情绪的投放,面对感兴趣的课文,学生更愿意探究,而面对不感兴趣的课文,学生只想应付教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意识到这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可以通过外在的教学手段增添课文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好奇,对课文中某一人物的前后矛盾表现好奇等,让学生主动投入文本阅读中。比如,阅读《观潮》时,学生根据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介绍,认识到这是作者在钱塘江观潮时的经历,而很多学生没有观潮的经历,阅读课文时表现得兴致不高。对此,教师率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准备了钱塘江观潮时人们窘态倍出的视频,如观潮时离岸边太近,而被海浪打湿了身体,如因执着于拍摄来潮时的场景而摔倒。教师就此询问学生:“为什么人们会这么沉浸在观潮的场景中呢?来潮时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有学生回答:“肯定很好看,很精彩,才让人们忘记回神!”教师便展示了钱塘江来潮时第一视角观潮的视频,让学生在潮水拍击声中说说自己看到的场面。随后,便把学生所说的词语写到黑板上,如“壮观”“波澜壮阔”“波涛汹涌”“汹涌澎湃”等,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作者对潮水的描述,看自己和作者在用词上的差异。以对比的方式开启的阅读,加强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并且学生在阅读前观看过视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更容易想象出作者描写的画面。比如,着重带领学生去分析和研究“隆隆响声……气势已现。”这一句,具体是如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刚刚到来的景象的?而“白浪翻滚……地裂。”则怎样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这两个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通过班级内的学生交流和分析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而在提高学生课堂阅读收获的基础上,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三)强调良好阅读感受的获得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个性特征都不相同,在阅读课文时应该会产生不同的个性情感反应,这是学生最本质的反应。教师不必用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全身心地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大胆说出自己在阅读后的体验与感受,把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受到的熏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而不是拘泥于文本逐字逐句的讲解中。这不仅仅是为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而且是学生探索课文浓厚感情色彩的需要,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所感受到的感情,使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学习课文《落花生》时,教师组织学生在互动中体验,获得良好的阅读感受。教师组织学生就课文中作者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辨真理。又如,学习《麻雀》时,教师组织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教师提供了《麻雀》中老麻雀、猎犬、小麻雀的图片,让学生先观察图片中的内容,然后开始想象,在这样的情景中,老麻雀的做法有什么意义等,使学生在想象中产生积极体验。再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组织学生在艺术中体验。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安排了三个课本剧,把三个故事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将相和》中不同人物的认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
(四)提高学生课堂阅读的深度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能仅限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要提高到理解与表达的层面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入阅读,从课文的浅层意思讨论进一步深入课文情感的探究中,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主动挖掘课文精髓与情感的习惯,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足准备。不过,要想引领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教师必须确保学生有一定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在学生提取课文主要信息和中心思想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脚手架,降低学生在认知上的难度,使学生乐于探索课文隐藏的意蕴。比如,学习《牧场之国》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了荷兰的风光,然而学生对课文的分析还比较局限,只是围绕课文在写荷兰的哪几个方面展开了阅读,在阅读过后,学生脑海中尚未形成荷兰的样子。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促进学生开展深入阅读,教师组织学生在阅读中把课文中出现的荷兰的风物都勾画出来,并组织学生说说荷兰有什么事物。从这一点出发,逐步丰满学生脑海中荷兰的国家形象,再落实到学生的语言表达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荷兰是什么样子的。教师:“看到这样牛羊成群自然和谐的景观,蓝天白云的白天和宁静神秘的夜晚,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利用问题把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感化为学生深入思考的基础,让学生快速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对现有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后,要明确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课堂,而这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指导者与引导者身份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针对阅读模块,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通过多种措施,对阅读教学进行全面优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俞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08):72-74.
[2]郑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与研究[J].新教师,2021(12):36-37.
[3]杨荣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思考[J].天津教育,2020(16):141-143.
[4]肖婉凌.泛阅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新读写,2020(18):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