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语文文言文趣味教学有效性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代婷婷

砚山县第四中学 663100

摘要

高中语文的课程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方面提升,不仅要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各项情感及素养,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得更加全面。其中文言文作为重要的教学板块,教师一样不能忽视,要采取更为科学的教学手段及措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帮助学生顺利地构建文言文相关知识内容的架构体系。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就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展开更高质量的文言文学习。文章基于此点,对提升学生学习趣味性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文言文;高中语文;趣味教学;有效策略

正文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教师的思考结果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现阶段,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用自己的认识结果代替学生认识结果这一阶段,所谓的谈话和探究基本就是:“这位同学谈一谈想法”“那位同学谈一谈想法”“同学们说的都不够准确,大家来记老师说的。”一些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愿,即进行字词句基础知识的讲解,然后去总结思想内涵,印证写作手法,但是在高考中,失分率最高的往往还是文言文阅读。现阶段,部分高中生对阅读文言文兴趣寥寥,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思想就是:“背文言文除了作答考试背诵题,在日常生活中便没有了其他作用。”即便有少数热爱文言文的学生,他们也不会对接触到的文言文进行梳理归纳。正因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这一过程,没有被认可的思考方向,没有体会到思考的过程带来的挑战和收获,没有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才导致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乃至现今学校语文教学问题的出现:优秀的学生并不都是语文教师培养出来的,是通过自身课外积累熏陶出来的。

(二)学生古文兴趣不高。古文学习兴趣不高,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中最普遍的难题之一。文言文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主要源于师生双方对文言文所蕴藏的人文价值存在认知偏差。学生方面,往往从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考试成绩的视角来看待文言文学习任务,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应付心态;教师方面,则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驱使下,对学生专注考点、死记硬背的文言文学习方式秉持默许态度,忽视了对文言文内在艺术魅力、人文内涵的主动发掘。

(三)教学方法古板、枯燥。近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提出较高要求。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依据新课标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而是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在无形中降低课堂教学质量,也容易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产生抵触心理。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趣味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注重讲授过程,而忽视了课堂互动。教学方法也太注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如此一来,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下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当前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特征,不断地进行创新,转变教学方法,确定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因材施教”[1]。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将进酒》的学习,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再由他们来编排,以此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教学方法,以此来加深他们的交流,增强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从而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古代的礼节中,人们往往会把“叩头”和“顿头”搞混。叩首,就是磕头,要在地上停一段时间,稽就是要停下来。他的头颅,磕在地上,没有丝毫的停顿。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拜见皇帝的场景,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这两种礼节的不同,这样学生们就会明白,磕头的时间要比单纯的跪拜要深刻得多。因此稽首之礼比顿最重,也就是朝中大臣拜见父皇;“顿首”是指下属对上司,或者是同龄人,在古代也是如此。通过创造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动态的记忆,使学生明白古代礼节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使学生懂得礼节,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处事观念。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考虑到古今的交相呼应,进一步开发出课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近代作品有机相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焕生机[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融入到近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既能让近代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厚的内涵,还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现代化的注解。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飞花令”的方式开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荷花、月亮为核心词,让他们依次说出包含核心词的古诗句,开展一场古诗词积累比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将自身所习得的古诗句依次展示时,还可以对别的学生已掌握但自己并不了解的古诗句加以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此篇课文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文化基础。另外,在行“飞花令”时,学生既重新学习了一次古诗词,又体会到古人以何种笔墨来描述荷花和月亮,教师将此引进文本中让学生体会朱自清所描写的是何样一幅荷塘月色图。我国古为今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其覆盖面十分丰富,对学生的教育价值与人格构建的影响也极其深刻而长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渗透,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既是了解古文明、熏陶国学素养的必要途径,也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3]。文言文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主要源于师生双方对文言文所蕴藏的人文价值存在认知偏差。学生方面,往往从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考试成绩的视角来看待文言文学习任务,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应付心态;教师方面,则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驱使下,对学生专注考点、死记硬背的文言文学习方式秉持默许态度,忽视了对文言文内在艺术魅力、人文内涵的主动发掘。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适时更新教学观念,善于通过教学模式的灵活调整,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热情。为达成该目标,教师在规划文言文课堂前,应通过广泛的学情调研,精准把握高中生的古文掌握情况、认知特点以及兴趣点,力求契合学生喜好的课程导入形式,快速抓取学生的注意点。另外,在古文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质疑空间,确保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释放。以《诗经·氓》的讲解为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背诵与默写,同时还需要就“赋、比、兴”进行细致讲解,使学生初步认识和掌握文言文的重要表现手法。此外,对于《诗经·氓》的讲解,教师还需要在强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和抒情特征的基础上,将人物形象、女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心理变化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可结合《诗经·氓》的内容和主题,首先发掘其中最令高中生动容的环节,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趣味内容展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蒙太奇手法,将诗歌女主恋爱时的浓情依依,婚后备受冷落的抑郁神情,丈夫凶暴、娘家人嘲笑的绝望处境一一呈现出来。将该环节作为课程导入,无疑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怜悯心、正义感,使原本被动的学习过程,迅速转化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主动研究。

(四)内外衔接切入,拓宽阅读教学组织视野。教师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习文言文不仅需要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结合课外的知识素材进行知识的整合。比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文言文课外书和资料,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一起收集课外阅读书籍和资料,与课内文章进行结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信息平台进行资料的整合,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和扩展学生的知识素材储备,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语感有很大的帮助。高中学生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熟悉和知识储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用创新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比如《赤壁赋》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朗诵音频,让学生模仿其朗诵时候的语气以及每个字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并自己尝试进行文章解析和翻译,逐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赤壁秋景图,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收集关于“赤壁之战”的相关信息和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信息整合在一起,逐渐地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体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拓宽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重点传授教导学生关于文言文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以此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语感。

(五)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文言文课堂上,教师渗透传统美德教学时,可引领学生关注课下注释,疏通文本内容,深挖其中的美德素材,鼓励小组之间互动交流、碰撞思想,学习传统美德知识[4]。在探究式教学应用阶段,教师并非要将课堂内容全部教给学生,而是通过有效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探究。文言文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翻译、理解文言文字词,使之掌握文言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含义,熟悉特殊句式,了解古今异义,发掘其中的美德要素,保证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例如,讲授《登高》这首古诗时,如果设定教学目标为“理解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虽然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相符,但目标设计略大,课堂上教师难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因此,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标记出传达作者情感的诗句,仔细分析,与他人交流”,将教学目标更改为操作性更强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各小组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过程中受到美德教育的熏陶。再如,讲授《书愤》时,如果设定探究目标为“感受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由于设定目标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探究过程无从着手,对此,教师可以设定“探究作者‘愤’的原因?”“文章中哪些语句能将作者的‘愤’表达出来?”突出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契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例如,《离骚》讲解过程中,分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时,比如选择“香草”图片,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情境,深入讲解“香草”包含的植物类型,包括“芙蓉”“芰荷”等。由于统治阶级奢靡,为屈原所愤恨,其只能通过“香草”意象抒发自身志向。屈原用香草制作服饰,表现其洁身自好、爱国情深的人格魅力。

(六)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是现时代新兴起的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并非是不断更新教育手段[5]。现代教育理论对于多媒体教学做出了定义,认为多媒体除了演示教材内容与激发学生兴趣之外,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将多媒体视为展示课件、微课视频的工具,侧重于开发多媒体教学手段,认为新时代教学必须更新教育模式,发挥多媒体教学作用,才能做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这样的理念会为教师的教学带来误区,以高一下册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为例,部分教师将文章内容一字一句翻译出来制作成精美的课件,意图加深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优势,也顺应新时代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学手段,但是教师依然是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展示平台不充分,依然于新课改理念相违。正确的做法是教学制作启示性课件,启发学生自主翻译文章,抑或者利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在课堂中转换角色,明确自己的地位。采用翻转课堂给予学生发表言论的机会,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在质疑中实践。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可以适当讲述《左传》这一著作,并采用问题引导学生,如:就烛之武退秦兵这件事,尝试从郑国、秦国、晋国三个角度分析[5]。在问题引领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在课堂中担任为学生解答问题的角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才能被无限激发。故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掌握先进教育思想,而不是一味地更新教学手段。

三、结论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强化为目标,从兴趣启发到自主思考,从合作意识启发到思维视野延伸,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创设,夯实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提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咏梅.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国际教育论坛,2021,2(12):108.

[2]郭青生.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A4):7-9.

[3]李爱侠.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A].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20:2.

[4]樊春花.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及实施[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46-47.

[5]泽仁拥忠.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藏语文课堂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新探索[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