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路初探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正文
一直以来习作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习作教学也是教师最费心力的事。部分学生的习作不是三言两语草草完事,就是拖沓冗长,像记流水账,读起来索然无味,偶尔发现一两篇生动或稍有新意的习作,要么是浅尝辄止,缺乏真情实感和流畅性,要么是借鉴了别人的作品。“双减”政策下,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就已经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教师要坚持自己的教育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语文习作才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下面分享笔者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创新思考,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一、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作套路,抹杀创造性
尽管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是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学生所接触到的习作考试仍然保留着很多的传统思维。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所谓的“习作模板”,以万能适配性为噱头的创作套路。虽然短时间内的确能让学生的作品增色不少,但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板套话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许多学生的习作能力停滞不前,再无提升空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急功近利,背诵一些万能习作模板或是常用事例,无论习作主题是什么内容,总能费尽心思地将准备好的内容与习作主题找到些许联系,最终导致学生的习作大同小异。用这样的方式写作的文章,既没有真情实意,也没有神韵,阅读时有一种“味如嚼蜡”的感觉,并且容易出现相似度很高的文章,想要达到“出乎其类”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还可能使同学们把练习当作一种“造假”活动,从而使练习的质量下降。学生从本质上否认了习作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丧失了最基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内容过于片面
小学生在考试和教材中所能接触到的文章大多为记叙文,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客观结果。因此,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便将“习作教学”和“记叙文习作教学”等同起来,大量降低甚至完全剥夺其他体裁的“存在感”。更为重要的是,记叙文并不是“万能口袋”,无法适用于所有的主题和题目,盲目提升记叙文习作教学的比重,只会削弱学生应对多种考查方向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对记叙文的无条件偏爱,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习作素养的片面发展,不利于学生对其他文体习作的有效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疲劳感和倦怠感,使教师的教学资源投入和工作开展难以取得相匹配的成效。同时,这也与当前小学语文习作考查的改革趋势相违背,使学生逐渐失去在考试中把握主动权的机会和优势条件,最后遇到在习作分数的提升方面难以突破的瓶颈。
(三)素材来源不够丰富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认知范围都比较有限,教材和少量的教辅材料就是他们获得习作知识和技法指导的主要乃至唯一源头,这会导致他们习作素养的成长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却对这个事实的严重性没有形成充分的认识,在进行习作指导教学时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一状况,依旧带领学生围绕教材和习作教辅中少量的资源进行“穷究细理”,以至于对学生自发性地接触课外习作资源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反感,这就更加重了学生习作成长的乏力化问题。如果只是将教学的眼光局限在这些材料中,小学生的习作思路必然会出现停滞不前的问题,在应对浩如烟海的习作任务时就会出现可用来加工人物形象、处理文章情节、填充行文词句的原料极其匮乏的现象。同时,小学生都有着追求新鲜的天性,长期面对着“老一套”的学习内容,定然会感到厌倦和疲惫,从而对后续阶段的习作学习失去兴趣,这也将给教师习作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路
(一)强化读写关联,践行读写结合
海量阅读、积累习作素材阅读是学生进行知识、经验获取的过程和手段,习作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经验或已掌握的知识的过程和手段。阅读和习作是语文的一体两翼。习作又是诸多语文知识、技能高度融合,且需要被综合运用的教学手段。只有胸中有积累,才能执笔如流水。大量阅读的学生习作能力也不会太差,这是很多教师总结出的经验,要想写好习作,必须海量阅读。教师设计读写结合的作业要在阅读基础上指导习作,字、词、句的积累是基础,想要一句话通顺有条理,首先就就要做到心中有词,脑中有条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极地熟悉各类词句,慢慢积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将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语句扩展也是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相关学习和训练。例如,在小学低年段就要鼓励和注重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在小学中年段就要努力把句子说得具体生动,而到了小学高年段要尝试把句子说得优美。
(二)增强趣味,从教学游戏的设计入手
完成一篇有质量的习作所需要的能力有很多,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并不完全依靠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对有趣的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天生对有意思的游戏活动感兴趣,并且经常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领悟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些都是可供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依托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小学生都喜欢游戏,游戏活动可以尽量设计的丰富有趣一些,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一边学,一边练,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也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实现习作能力的提升和强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习作课堂的强大魅力。例如,在强化学生描写技法运用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生动展示,比如游戏“你说我猜”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愿,首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竞选出两名同学作为代表参加比赛,一位同学面向黑板,另外一位则反之。老师在黑边上写出学生熟知的语句或者学过的词语,面向黑板的同学不能做出任何提示(包括语言和动作),只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黑板上的语句或者是词语,花费时间最少,并且成功猜出答案,没有依靠任何围观同学提示的同学可以为本小组争取一分,分数最高的小组即为胜利。
(三)立足生活,从“身边资源”的开发入手
生活是一切情感与学问的源泉,艺术活动唯有立足于生活,回归生活,方能获得圆满的结果。基于这一基础知识,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等方面出发,选取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人、事、物作为教学的载体,构造出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知识、生活体验相一致的情景,并指导学生在情景中进行生活体验和情感融合,从而使学生得到具有生活质感和生活氛围的素材,使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例如,以“我的老师”为主题开展习作练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适度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教师的样貌、教师的言行、教师的性格特点、教师的爱好或兴趣等。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很难自己厘清创作思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思索与习作主题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多回忆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抓准身边可用的习作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仔细回忆起教师的样貌和特点。起初,学生只是想起了数学教师口音很重,说话方式很幽默。这时,语文教师应以样貌特征和奇闻趣事引导学生再次细细回忆,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描述起数学教师的面貌、发型,甚至开始描述脸上的黑痣和皱纹等极为细小的细节。这些均可成为学生写入习作中的绝佳素材。
(四)提供宽泛的展示平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变“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关键。每个学生内心都是渴望被认可和表扬的,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展示平台,更易激起他们的习作兴趣,建立习作自信。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主动练笔的积极性,笔者会定期推送优秀学生习作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表,开始参与的人少,但笔者一直鼓励他们,要树立习作的自信,无论怎样先写起来,只要文章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即使个别地方存在语误也没关系。学生的作品只要发给笔者,笔者都抽出时间一一予以修改后推送发表。渐渐的,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当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发表在网站上,点击阅读量也高,有的还被相关文学主题网站收录,个个兴奋异常,家长也为之高兴,纷纷向笔者表示感谢,并积极行动起来,给学生买习作书,指导学生练笔并帮他们修改,最后编辑成文字发给笔者。此外,笔者还在媒体平台积极推送、投递学生的优秀习作,参加各网络平台举办的征文比赛活动,随着多篇习作在媒体上的陆续发表、刊登,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再度提升,习作热情也再次被点燃,习作已成为了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乐趣,习作的主动性日益增强,班上学生习作的整体质量也逐步提高。下一步,笔者将把学生发表的作品整理、编印成册,以带动更多的学生爱上习作,参与习作。
(五)合理使用微课,加强素材积累
微课的运用主要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展示和讲解,更加侧重于方法的传授。通过微课的讲解,学生可以掌握习作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习作。利用微课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弥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欠缺,所以,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微课视频。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微课资源教学库,将习作素材、习作技巧主导、优秀习作欣赏等分类,在选择微课资源的时候,可以将教材中的素材融合进去,将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句子融合进去。例如,在《猫》一文中,描述了一只小小的猫爪踏在草稿上,宛如一朵朵小小的梅子。文中完美地刻画了猫的形象,教师可以将这段文字加入音乐、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将文字转化为学生的习作素材,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
(六)明确讲评方向,优化习作水平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评估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提高我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批改习作,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重新创造。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评改,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分类、分层给予评价,帮助学生分析水文的原因、习作中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达等。只有细致清晰的分析,学生才能在讲评课中明确习作的方向,将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评”切实地融入课堂。以《小小“动物园”》为例,教师讲评必须突出重点,让学生针对此次习作中一至两个主要问题进行集体评改、互评互改、自评自改。当然,在强调重点的时候,也要注意其它方面的问题,详细的评论和简要的评论要结合起来。在习作讲评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自己的评价中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习作的质量,使习作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习作是沟通自我与世界、抒发思想与情怀的一道桥梁、一扇窗户,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笔,更是丰沛的情感和高超的智慧。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依托“双减”政策不断加大对习作教学的研究和优化力度,通过生活元素引入、教学内容扩充、实践活动组织、趣味游戏设计以及课外资源开发等手段,引导学生掌握习作技法、丰富习作灵感、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和情怀,促进他们习作综合水平的稳步提高,并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立体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思娴.双减政策下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J].习作成功之路,2021(43):39—40.
[2]孙璐.小学习作教学中层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习作成功之路,2021(43):47—48.
[3]王伟婷.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效率的方法[J].习作成功之路,2021(43):56—57.
[4]杨孝武.读写结合构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251.
[5]洪涛.感知生活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0(1):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