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型课堂构建的意义及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课堂;策略探究
正文
1初中数学创新型课堂构建意义
传统的数学课堂常常以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探究。而创新型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通过问题解决、探究活动、项目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创新型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面临的是开放性和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将更加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面对未知情境下的挑战。创新型课堂通常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中,学生通过交流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创新型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论证和证明,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创新型数学课堂注重跨学科整合,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通过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学科的联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意义,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初中数学创新型课堂构建的策略
2.1设计创新型的课堂导入内容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就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利用多媒体等方式,给学生设计出新颖有趣,富含体验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入到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与多彩。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展自身的思维,以思考的眼光去看待导入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教学“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利用语言给学生描述这么一个关于一次函数的问题,来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说:“学校计划买A型和B型课桌供学生使用,现在已知道买一套A型课桌凳比购买一套B型课桌凳少用20元,且购买4套A型和5套B型课桌凳共需1000元,那么购买一套A型课桌凳和一套B型课桌凳各需多少元?”让学生基于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接着教师再给学生讲解一次函数当中,变量和对应函数之间的关系。就以上述的题目为例,假如买一件物品需要20元,那么买两件就是40元,且变量与总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是函数的具体表达。同时教师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利用媒体设备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表格,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找到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以便于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关键点。随后,教师应当将价格与件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媒体图像给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直线的斜率为物品的单价。让学生明白图像所代表的是y=20x总价格的直线,那么针对上述题目当中所给出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将A型桌子的价格设为变量x,那么A型桌子总价格就是4x,B型桌子的总价格是5(x+20),而两者之间的总价格之和为1000。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个等式,去列出相应的一次函数方程。最后,学生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得出4x+5(x+20)=1000这个关系式,也可以让学生解出x=10即A型的桌子单价为10元,B型的桌子单价为30元。利用这种创新型的导入模式,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学生能够打开思维。在此之后,教师则需要给学生讲述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将知识点运用到问题当中,去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真正将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公,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2探索创新型的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强化知识点的运用能力,教师应当在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本单元的内容设置相对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在学生探索完解决方法之后,教师则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新型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跟随着老师所指引的方向继续深入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时,为了强化学生对于解直角三角形章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地突出本章节知识的灵活性以及实用性,训练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开始,设置一道典型的例题供学生思考。比如说:“河岸两侧相距100米左右整齐地种植着树木,小明为了想要测得河的宽度,找到两棵对应种植与河岸垂直的树。结果发现这两棵树与下一棵树所形成的三角形,锐角夹角为30度,现在已知这些条件,如何求出河流的宽度?”对于这种题目,书本上所给出的最典型的解法就是根据直角三角形当中30度角所对的直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定律。将三棵树所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表示为x,2x,100。其中x表示的是河流的宽度,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得出x2+1002=(2x)2这一关系式,最后解答这一关系式可以得出x≈57.73米,这就是河流的宽度。但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于直角三角形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正弦、余弦、正切的角度去分析这道题的解答方法。在用最基础的方法得出结果之后,协助学生探寻新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知识的灵活性以及多变性。让学生在对本章知识的学习中灵活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去探索解决各种难题。真正使得学生能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强化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2.3创设创新型的问题反思环节
在课堂的最后,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应当将本节课当中所有的知识为学生进行汇总,并创设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观察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学生的解题思路。找到学生在思维上的错误,并给学生进行及时纠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反思自己有哪方面不足,以此来实现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教学“5.5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对于本章知识点的理解,巩固学生以学习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较为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究。比如说:“在一场足球赛中,一球员从球门正前方10米处将球踢起射向球门,当球飞行的水平距离为6米时,球到达最高点,此时球高3米,已知球门高为2.44米,问能否射中球门?”这道题目当中,难点是需要学生画出相应的函数图象,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函数图象并且要让学生明确球门具有一定的高度,只要球的落点高度在零到球门高度之内都可以进球。此题考查学生对于二次函数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问题的理解情况。教师在设置这样的题目之后,让学生进行求解。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则要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思路。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不能够画出相应的函数图象,教师要给学生指明这道题目中的两个特殊点:“首先,在距离球门前10米处球的高度为0,其次球水平飞行距离为6米,达到最高点3米,也就是二次函数开口向下的顶点。”在指明这一特殊点之后,让学生回忆如何用顶点去求出函数图象。学生在回忆之后,就会代入顶点公式中,y-3=a(x-6)2,然后再将(10,0)坐标代入,就可以求解。结果就会发现,a=-,显然这个结果是错的,因为学生少考虑了起始点的位置和最高点位置的关系。教师则可以给学生指明,将起始点放到原点上,起始点就为(0,0),最高点的话就为(6,3),再代入顶点公式中,那么整个a值就为-,最后当x=10就可以得出y=-+3≈1.67,在0~2.44米之内,因此可以射中。利用这种综合性的题目,既考查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图象的转换问题,又考查了学生对于二次函数运算的过程。在这种题目中,教师可以直观地发现学生解题中所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归纳反思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探索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强化对本章节的知识点理解,以此来不断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2.4构建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
数学是众多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数学的抽象性又比较强,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数学的学习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在初中数学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进行授课,利用信息技术导入生活化元素,将抽象的知识变直观,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实际的应用问题先划分为几大类给学生进行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题可以划分为利率问题、折扣问题、行程问题等,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对应的问题讲解一下例题方便学生理解。第一个,利率问题。首先在利率问题中,学生要知道一些对应的解题思路: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利息税=利息×税率……然后在学生了解了这些对应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用一道题目来实际地讲解知识,某银行的三年期定期利率为3.69%,若已知到期提取时扣除所得税得到的利息为2103.3元,那么存入银行的本金为多少(利息税为5%)?那么学生在解答这一道题目时,首先将存入银行的本金设为x,那么根据题意就可以得出对应的一元一次方程为:x*(3*3.69%)*(1-5%)=2103.3,化简后可得x*0.105165=2103.3,解得x的值为20000元。即,存入银行的本金为20000元。第二个,折扣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同样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对应解题内容,利润额=成本价×利润率,售价=成本价+利润额,新售价=原售价×折扣……教师可以用一道题目进行讲解:已知某售卖店一件衣服若按照原来标价的8折出售,那么只能获得的利润为18元,为标价的10%,那么这件衣服的成本为多少元?首先将衣服的成本设为x元,然后根据题目的意思与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可得:x+18-=*(80%-1),解得x的值为126元,那么即可得出这件衣服的成本价为126元。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先给学生归纳出解题所需要的知识内容,然后再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一些对应的题目,那么自然学生也就学会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2.5设计创新型的分层作业内容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学科基础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面对相同的课后作业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压力。这便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之中,能够真正做到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创新型的分层作业。通过借助这样的方式,将有助于确保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也可以完成差异化的作业,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信心,实现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便可以尝试为学生设计创新型的分层作业,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考虑引入积分式的作业模式。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章节的内容,来为学生设计一套题库,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按照题库中题目内容的难度分配具体的分值。在此过程之中,针对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或者特点的问题,其分值可以设置为一分或者两分,而针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目,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分值,可设置为三分或者四分,对于一些思维类型的题目,需要设置为最高分值,也就是五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之中,学生只需要能够完成二十分的题目即可。之后,要求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题目内容的挑选,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及解决。就比如说,针对一些学习基础以及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思维类型的题目,而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挑选思维拓展类型的题目。事实证明,通过为学生设计创新型的分层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水平来进行作业内容的挑选,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而真正的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养成以及训练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为了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与奇妙,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夏铝.开展创新教学,打造优质课堂——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9(6):166-166.
[2]赵绘苗.农村初中数学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神州,2018(9):37-37.
[3]赵绘苗.农村初中数学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神州,2018(9):21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