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春华1 赵霄云2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 678200

摘要

史料解读能力是能够依据真实、可靠的历史材料对历史作出正确评判、给出正确结论的一种关键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反思素养的基础。做好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把握史料解读能力的内涵,结合当下教学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构建专业讲堂,在活跃的气氛、专业的讨论中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加速其历史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现状;提升策略

正文


一、史料解读能力培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有效融合史料解读的过程中,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忽视了宏观调整以及理性分析,教学思路和行为出现了偏差,导致整体的历史教学质量不够理想,史料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首先,教师过多关注知识传授,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思维相对闭塞。其次,课堂教学形式和对策比较僵化,与终极育人目标相脱节。教师过多关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主观判断,没有将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对史料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全面,整体的应用频率不高,导致学生存在不同的思维局限和思维断层问题。

一、提升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教学价值

(一)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史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物、遗迹以及相关文史资料,通过史料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更生动地了解历史,厘清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这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历史课本一般采取线性叙事方式,学生看到的历史知识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很多历史事件之间缺乏关联性,学生的记忆趋于碎片化模式,但是加入史料资源后,历史就能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学生了解历史的途径、了解历史真相的渠道会更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密切,学生的知识记忆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史料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的有力工具,通过史料的搜集、分析、应用,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知其然”的同时更“知其所以然”,在史料中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从当前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来看,多数学生都停留在对课文以及课后习题的理解中,缺乏深入学习、深入思考的契机,而史料的应用恰恰为学生创造了深入思考的条件,从而实现从教材拓展到史料的学习转变,学生能够从史料中质疑、求证、探索,发现历史事件演进的前因后果,这和单纯了解某件历史事件的认知方式有很大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和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综合质量。

(三)构建正确的历史观

史料能够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历史,避免在历史学习中出现非黑即白、脸谱化、模式化的认知习惯。历史与现实隔着遥远的岁月风烟,史料能够帮助学生揭开历史的面纱,一步步探索真相,而这些真相并非“戏说”或者“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而是能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历史,了解历史必须建立在史料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野史和传说。有了这样的认知,就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避免在历史学习中带入主观情绪,能够以史鉴今,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料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原则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保证史料实证内容的真实可靠且具有教育价值。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史料记录了历史事件,其中真假混杂。史料内容不等于历史本身,但其也是重构历史不可或缺的内容,且其真伪与人们对历史的了解紧密相关。

(二)适切性

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对史料作出合理选择,但由于史料纷繁复杂,故很难作出取舍。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起来,对史料的适切性予以更多的关注。在对史料进行实际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思考教学探究的核心问题,并思考如何搜索具有教育价值的史料。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过程中还要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以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丰富性

教师应当根据史料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史料教学活动。为确保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当将不同史料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在培育学生史料解读能力时,教师还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搜集丰富的史料资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确保良好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借助历史学习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内容,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显著提升学习成效。

(四)实践性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即学习和思考极易脱离生活实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历史知识距离当下过于久远。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史料信息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可以从小组讨论中得出相关结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应当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实践成果,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在指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时,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辩论等方式展开全面探究,进而充分理解和掌握史料信息。

、史料解读能力培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对策

(一)合理设计学科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新课标做好教学安排,结合教学重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将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工作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关键点。理论落实往往离不开教育实践,历史学科的史料解读能力培养,也应充分做好教学实践,从制定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开始,完善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优化教学路径。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教学要求,强调学生要能熟悉并灵活运用史料,完成历史事件的分析任务,建立完善的历史学科思维意识,提升历史史料解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新课改要求,教师合理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引导学生以历史教材为依据,辨析获取史料;以翔实、可信的史料分析历史,以实证的方式研究历史现象,思考历史问题;通过参考史料内容提出自己对历史现象的看法,等等。教师在制定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提前做好学生学情的调查工作,充分结合本课堂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情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预设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面讲解,帮助学生明确两个学习目标。目标一:以考古材料为依据讲解中华文明起源,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及史料解读能力。目标二:向学生讲解早期国家的特征,将这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讲述知识,并以史料阅读为主导模式,通过史料中的文字、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让学生在阅读史料后积极思考并讨论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史料了解到,石器时代并不表示人只会应用石器,根据史料记载,考古出土了大量文化遗存,表示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人早已步入了纺织、制陶、稻作、冶铸等文明时期,在金属品方面也有了铁器和青铜,但遗存千年的不多,而玉器、陶器能存较长时间,因此遗址出土的玉器、陶器较多。通过史料记载,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驯养动物及产生农业的时期,人类也完成了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的过渡,开始建造房屋,居有定所。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及自主搜集史料内容,学生能够通过史料解读的方式进一步证实历史现象,以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历史资料、传世文献,认识到部落联盟是如何发展成国家的,即出现了文字、金属、城市这三个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要素。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

(二)科学筛选使用史料

历史学科中史料解读能力培养工作要充分做好史料的筛选与应用工作。尤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很多没有经过实证的资料内容被大众误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史料的筛选。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做好史料的搜集、甄选、辨别、汇总、整理工作,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更有价值,也更具意义的史料。开展在课前准备工作期间,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做好史料的采录与储存工作,以备正式教学使用。史料的筛选,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在复杂的网络资源中选出最合适也最有质量的史料文献,切忌以高密度的史料内容堆叠教学。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自主搜索和挖掘历史史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史料的能力及意识,注意要指引学生学会甄别史料的真实性,合理应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以此高效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例如,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及经济发展,以理解战国时期的变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并筛选史料研究资料,借助“春秋战国形势图”分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大概过程,并分别罗列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史料内容及自主搜集史料,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解析华夏民族融合的实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阅读《商君书》《阳谋春秋》《帝国烽烟》等书籍,进一步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具体措施及背景,以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变革,理解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必然性,以及各种思想在百家争鸣中的价值。如此,通过科学筛选使用史料,可提高学生史料解读学习品质。

(三)做好课前预习布置工作

高中历史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和学习难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正式课程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做好课前预习的任务布置,要求所有学生在课下能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历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预习工作。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搜集整理并自主阅读相关资料,这一过程也能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甄别能力。而教师也应着重注意预习任务布置的准确性,明晰预习目标,要求所有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要求提前准备好。预习任务还应充分结合课堂教学目标,适度进行历史史料的拓展,让学生能够提前在课下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历史背景进行研读,同时结合历史事件的时空关联,形成更好的史料解读思维意识。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中,教师也应注重教学重难点的知识渗透,让学生着重在重难点上做好史料的搜集,初步了解和分析,进一步促进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开展课堂预习活动,预习任务包括:分析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了解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内在含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历史发展的重要关系,以及从不同侧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由于课前预习的时间相对充足,所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或听取上海电影译制厂出品的广播剧《铁血黎明1911》,或收看2011年天津电视台拍摄的电影《辛亥革命》,从中了解到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学生在做好课前预习后,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懂得辛亥革命使人们心中树立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利与自由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前预习环节分析书籍和多媒体中收集到的史料,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史料解读能力是现阶段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必备的品质。教师应顺应教学改革,围绕史料解读能力培养教学的具体要求,改善传统教学课堂,积极组织史料收集、史料甄别、史料考证、史料解读等多元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展历史学习思维,提升史料解读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着手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客观点评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实现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充分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成喜.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途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2(34):39-41.

[2]滕小兵.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探索[J].天津教育,2022(31):23-24.

[3]郑彩霞.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108-110.

[4]王芳.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之我见[J].中学政史地,2022(10):71-72.

[5]侯亚.用史料探索迷雾,用历史指引前路——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高考,2022(26):133-136.

[6]崔长松.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路径[J].高考,2021(33):35.

[7]马晓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1(41):210.

[8]胡晓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J].文理导航(上旬),2021(10):57.

[9]翟群娣.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1(29):56.

[10]蔡新洪.浅论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名师在线,2021(14):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