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都在探索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成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了解和掌握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身边可利用的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扩充和丰富数学知识内容,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快速、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水平。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建模思维,数学能力包括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些思维和能力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数学概念,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障碍,实现高效学习。例如,在抽象思维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拨开数学问题的表象,发现问题本质并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避免外在事物的干扰。再如,在运算能力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规范运算过程,提升运算速度与正确率,避免因为马虎大意而丢分。因此,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实现高效学习的必要前提,这也是核心素养成为数学教学重要导向的关键所在。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逐步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化学习思维。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从实际生活出发探讨问题,然后将所学知识融入问题中,以此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化的育人理念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比如,在以往,教师更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解题方法与解题思路的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方面获得更好的结果,但不利于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出发,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教师仅仅从解题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不仅难以达到生活化教学的需求,也无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两者的共生关系来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生活化教学对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有效完成课前导入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信息量很大,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性地学习。不过,要想让学生明晰自己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确定性和系统性的学习,教师就要利用合适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依照教师的教学步骤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体系。课前导入工作是帮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效教学活动,思维导图是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确定当堂课所学的知识重难点,还可以根据思维导图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以小学数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应当利用幻灯片或者纸质提纲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顺序,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建立对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基本认知,做到心中有数。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技巧和方法。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能力提升目标——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的数学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最后,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如何带领学生完成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带领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完成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可以将上一节课《升和毫升》的知识内容融入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中,运用“升和毫升”相关的内容,制作引导性问题:“1升水能够装满4个瓶子, 3个瓶子能够装得开600毫升的水吗?”这一问题能够使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完成升与毫升的换算,也能引导学生顺利开展本节课的学习。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课前导入工作,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明晰老师的教学思路,并根据老师的教学步骤进行有序学习,这对于学生高效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大有益处,也对教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品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生活相关联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联,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生活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以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有思考的空间。这不仅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还会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时更累、更被动。对此,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化教学打破这一困境,本着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的态度,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关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教师在“整数加减法”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题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去超市买东西。我们的班长带了130元钱,买了一包42元的巧克力。请问,班长在买完巧克力之后还剩多少钱呢?”此时,学生能够快速得出正确结果,且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可以从自身的生活环境出发,在大脑中形成购物、付款、算账的情境。随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同学们,我们的班长在购买巧克力的时候身上带了130元,但是,班长在付款时发现,自己有一张100元和三张10元的人民币,那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付款呢?”此时,有学生表示:“如果是我付款,我会直接给收银员一张100元,然后等待收银员找零。因为这样付款比较简单。”紧接着,教师可再对学生进行提问:“那么,这时候收银员找零多少钱才对呢?”最终,学生会计算得出,收银员应该找零58元。在这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购买巧克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找零”问题也经常出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购物情境中。因此,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又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图形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挖掘数学知识。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家中的物体进行观察。教师可提问:“同学们,家里的空调是什么形状的?墙上挂的钟表是什么形状的?汽车的轮胎是什么形状的?床是什么形状的?窗户是什么形状的?电视机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挖掘有关图形的知识,且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有学生回答:“我家里的空调表面是长方形的,墙上挂的钟表有的是圆形的,也有的是正方形的,汽车的轮胎都是圆形的,床和窗户大部分是长方形……”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了解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这些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从生活中挖掘与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与素养。这对学生将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以及借助生活环境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和引导意义。此外,在图形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图形概念、了解图形特征时结合生活中的相关图形做相应的理解。这对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思考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化分析能力也有一定帮助。
结论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导向,教师应当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把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意识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师需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主动调整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并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善于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并做到灵活提问,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教师要实现生活化元素和数学知识相结合,并借助信息技术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系统化地学习数学知识,最后则要善于设计饶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活动、游戏活动、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情感价值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一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与学高峰论坛”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17378.
[2] 王淑兰.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3:4.DOI:10.26914/c.cnkihy.2023.007749.
[3] 吴昊森.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的构建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六).[出版者不详],2023:4.DOI:10.26914/c.cnkihy.2023.016534.
[4] 李君. 探究数学核心素养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社会发展——跨越时空 经济基础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3:7.DOI:10.26914/c.cnkihy.2023.007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