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阅读能力;重要性
正文
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必须仔细精读,感知材料中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这些数学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自然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别,细读数学材料是一个内部语言转化的过程,这种阅读具有一定难度,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精简课堂教学任务,减轻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优的学习成效。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定义的理解能力,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题目内涵,提高解题能力和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的阅读内容都以对话、问题、图形等方式呈现,这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需要抓住概念、定义等方面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史料、背景资料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数学练习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应用题等,这些数学题中会包含一些具体生活情境下的实际案例、几何图形等,需要学生反复推敲,找准题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已知数学信息,从而正确解题。例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需要提炼应用题中的“数”和“量”,找到等量关系,进而列出计算式子。
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概述
(一)语言文字阅读
语言文字阅读能力是数学阅读的基础,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联想,对语言文字进行逻辑化处理,让文字具象化。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元、角、分”的关系,从“分数”的概念,进而化为小数,体现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关系,这部分就属于语言文字阅读。语言文字阅读能力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定理,明析数学概念,更好地解决数学应用题。
(二)几何图形阅读
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平面几何图形和空间几何图形,而几何图形的阅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空间思维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阅读能力,才能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为学生呈现了三角形、菱形、圆、平行四边形、圆柱体、正方体等图形,要求学生对这些图像进行分类,这是对学生几何图形阅读能力的考查。几何图形的阅读包含了数据与数量关系、位置、数理逻辑等,需要教师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几何图形阅读训练。
(三)抽象符号阅读
数学包含了大量的抽象符号,学生只有理解数学抽象符号蕴含的意义,才能顺利解决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说,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运算符号,包括“+”“-”“×”“÷”,以及代数符号“≈”“≥”“≤”,几何符号“⊥”“△”“//”等。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抽象符号,理解其意义,从而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抽象符号,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数学阅读重视度不高
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对其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这无疑从根本上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目光移向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做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二)阅读材料重复
“双减”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及学习负担。但部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教学理念,一味地追求阅读“量”的提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的是“质”而不是“量”,过度的阅读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厌烦的心理,这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落实“双减”政策,对数学阅读材料进行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阅读材料,做到高质量、不重复,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爱上数学阅读,学会数学阅读。
四、“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数学术语深度解析,夯实数学基础
数学是一种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细致入微地体会数学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做到准确地解读与运用。虽然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数学知识较为简单,但其中仍不乏一些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数学术语。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思维能力发展的初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较大的偏差与不足,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术语解读的能力和探究数学语言内涵的能力,学生在体会比较数学术语之间的区别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这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应用题锻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阅读能力就是一种语言转化能力,学生需要理解数学语言的内在含义,然后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最终融合新旧知识。小学数学学习资料包含了分数、图形、小数、方程等内容,这些数学知识可以与现实生活相互印证,教师可以抓住阅读训练的核心,结合生活开展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小数乘法”中有关于“蚕丝”的数学题:已知条件为“秋蚕吐丝的长度大约为1.2千米,质量为0.35克,而春蚕吐丝长度是秋蚕的1.25倍。”问题1:一条春蚕吐丝的长度是多少?学生需要理解秋蚕和春蚕吐丝长度的关系,从题目中可知,春蚕吐丝的长度比秋蚕吐丝的长度要长,需要用1.2×1.25,最终得出“长度”。问题2:一条丝巾需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丝巾重多少?这个问题从长度转化为重量,需要学生从思维上进行转换,抓住题目中关于“重量”的信息,用一条秋蚕吐丝的重量乘以300,即0.35×300,得出最终的答案。为拉近问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修改问题,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直观引导展开阅读分析,形成数据分析观念素养
受到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依然习惯性应用自身旧有单一的授课方式,并未充分重视以学生作为主体对其展开教学指导,而是单一地对其讲解知识,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局限性,这样并不能有效帮助其深化阅读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对数学的学习降低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对此,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激趣引导,能够以学生作为主体展开教学指导,通过为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展开直观引导教学。教师要将知识和需要阅读分析的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概念,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强化其阅读能力的同时,有效落实数学数据分析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学《折线统计图》中,该课需要学生学会根据统计表正确地绘制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展开分析,在对数据的阅读中,还要学会对其变化进行合理推测,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结果。教师可适当与学生展开沟通进行新课引导,如,“同学们知道机器人吗?以下是从2012年至2018年间,国内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记录如下:2012年,519支;2013年,526支;2014年,539支;2015年,547支,2016年,558支;2017年,563支;2018年,579支;大家想一想,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式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整理这些数据的方式呢?”在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提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呈现数据这一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学生结合旧知展开回忆,认识到数据统计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引入折线统计图这一新课内容,引入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带领大家分析和阅读折线统计图表示出的数据信息,使其充分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和作用,从而帮助其掌握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这一过程不但有效带领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和预测,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素养,强化了其阅读分析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阅读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将更多的目光转向阅读教学。但在如今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紧扣课本教材,采用更加生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活跃的数学课堂中提升数学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鲤华.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1(28):50-51.
[2]包辉甲.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7):28-29.
[3]杨丽艳.聚焦核心素养培养阅读能力——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与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0(52):75-76.
[4]张艳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51):6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