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优化策略
正文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学活动结果完成的程度。课堂教学开始前的计划、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行为、课堂教学结束后的成效是评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规划以及课程安排的时候,要注重这三个要素的紧密连接,使这三个要素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推动学生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所以说,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离开以化学课堂教学成效为主体的师生来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有效配合,从而实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育的价值,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涉及两个层面:第一是以学生的学习进步为目的,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为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学习而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第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分析教师,而且要关注学生,这也是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需要注意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思想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以此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有效地引导和指导学生,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着许多新变化和挑战。为了适应当前的新变化和挑战,教师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策略,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高中化学教育改革。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够深入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通常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提供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加强学生与教师合作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在调研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相对较少,仅限于知识的交流,导致了课堂互动的深度不足,很难有效地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不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在面对化学核心素养的需求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更是如此。在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科素养、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等各方面的因素,实现各因素的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然而,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进行化学课程设计时,教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科学,甚至不能凸显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掌握得不清楚,导致化学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域”不符,这些因素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手段的单一
高中化学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目前在教学中还很少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等。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总是在听课、记笔记、做题训练等方面往往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这不但造成了高中化学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内容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后,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实践性的学科,高中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学的支撑,实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推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一些高中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忽视了实验教学,进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加入实验教学的内容,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此外,还存在一些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只能根据课本上的内容演示实验,这样妨碍了实验教学作用的发挥,无法真正落实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学生对于自然学科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在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够机械且单一地呈现化学知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化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投入化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投入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需要有效结合“学、思、实操”等步骤,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为其出示更具生活气息的化学学习情境。这个时候,学生基于教师创设的高中化学学习情境引起对于日常生活中难以发现的化学现象的深思,激发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并且积极启发联系个人的生活,思考如何进行能量的转化。如果教师出示对应化学能量转换公式,那么学生在机械的化学知识记忆过程中缺少了坚持学习的动力,在教师单一的板书和方程式呈现中,无法激发学习欲望。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入真实有效的化学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内容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情境:“灯泡为什么会亮?”学生也能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了解到不停摩擦产生了动能通过发电装置转变为电能,从而促使灯泡变亮。
(二)设置化学教学问题,发展学生化学学习理解能力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发展。而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基于其化学学习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多样的化学学习问题激发化学学习思维,启发化学学习思维。但是部分教师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借助化学知识的呈现帮助学生打牢学习基础,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意识的激发,需要利用化学问题推动自主探究意识的启发和化学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设置层次性和个性化的高中化学问题,帮助学生在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应用化学知识。
比如:在“离子键”的教学过程中,这是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后,对分子结构知识的一种深度学习。教师需要让学生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奠定基础。首先,教师可以在引入环节提出:“我们都知道由多种元素原子构成的物质较多,我们无法以准确的数字进行计算,那么大家是否知道这一原子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构成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呢?”帮助学生引发对相关的离子键化学知识的注意,并且积极思考原子知识,从而重视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同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于化学史的知识积累,为学生呈现一定的化学学习背景,比如:“早在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就曾试图解释物质相互作用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的发现打开了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大门,在原子结构模型基础上,现代化学键理论逐步建立起来。”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实验中所看到的大量白烟是什么?”“原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都有使自己的结构变成什么样结构的倾向?”等问题思考实验现象,并且做出解释。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及简单离子化合物,以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一步步地掌握化学问题解决方法,激发个人的化学学习思维。
(三)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实验操作,而是单一地为学生展示高中化学知识演示和化学实验。学生在这一单向的高中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入思考化学知识的运用和来源,应用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印象也难以深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化学运用实践的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开展高中化学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此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进一步积累化学学习经验,从而在实践探索中内化化学知识,发展化学综合能力培养。
比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实验操作过程中体悟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的影响,从而开展实验学习。接着,学生需要自主开展“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并在实验完成后讨论。第一小组得出0.25mol/L的盐酸化学反应速率快,而第二小组得出0.5mol/L的盐酸化学反应速率快,由于出现实验现象不同的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重新设计,重新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实验是一个反复研究的过程,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理论指导。
(四)开展拓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迁移创新能力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基于学生高中化学学科素养导向,并且承接高中化学学科综合学习素养的培养要求,强调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主体地位,借助其各种化学关键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综合学习能力。此时,教师需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拓展探究的活动中,借助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活动,可以引入拓展的课外学习知识,让学生充分激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个人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由此一来,学生能够在这样拓展性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良好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个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金属材料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仅依靠教师的机械讲解以及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记忆,容易丧失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容易深入探究化学知识的应用方法。那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明确合金的概念以及合金的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主要组成、性能和用途,并且学会正确选择金属材料,让学生感悟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关金属材料的调研拓展活动,让学生讲解金属元素发现的早晚受什么因素影响。此时,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可制作PPT进行演讲,根据自己最喜欢的金属元素,编制化学小品由自己来扮演那种元素,学生在这一拓展学习中能够逐步提炼自己的思路,开展自主学习。
四、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高考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其次要清晰地认识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最后教师要制定与新课改考纲相适应的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最后,高中化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型的人才,从而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中菊.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与创新路径研究[J].教师,2020(05):64‐65.
[2]关朝珠.聚焦新高考,构建高效化学课堂[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01):51‐52.
[3]张爱洁.浅谈优化高中化学课堂层次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2):191-192.
[4]林锦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1(12):66.
[5]姚建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9):77-78.
[6]周灵.研究性学习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途径探索:高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6):5.
[7]徐舒宁.基于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化试题设计思考:“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书面作业设计为例[J].高中数理化,2021(22):3.
[8]蔡正学.师生联管做实行动研究德能并进赢得生命发展:“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课题的纵横管理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11):5-10.
[9]周赛龙,储炳南.分层设问启思维拓展探究培素养:一次“空间中线段及平面图形三视图定量关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纪实[J].数学通报,2022,61(4):42-45,52.
[10]郭贞贞.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思考[J].亚太教育,2021(24):131-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