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路径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晋娅洁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师专附小海岸城小学(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

新时代下,德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阶段。作为学校德育的中坚力量,小学班主任创新、高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并论述了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

德育;小学班主任;立德树人;路径

正文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在教育变革的新时代,德育已经成为小学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小学班主任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德育工作中所肩负的责任,重视德育的巨大意义和价值,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生为本,努力创新德育的教学形式,在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多样、精彩的实践活动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在高效、高质的家校合作中拓展德育的渠道,让学生的德育学习变得更有乐趣和意义,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时代新人。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思想观念陈旧,忽视德育。在多年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小学班主任的目光依然停留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班主任肩负的德育职责,德育工作推进缓慢,德育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教学内容单一,专业素养不足。在教育教学中,尽管一些小学班主任已经意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受其专业素养的影响,德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没能很好地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教学方式还是采用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缺乏创新,无法很好激发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只限于书本上“大道理”的浅层含义,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严重影响了德育的质量和效率[1]

(三)内容与现实脱节。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源在于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质量、高素养人才,简单来说,学校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最终都要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然而,现阶段的德育工作普遍表现出缺乏时代性、甚至脱离实际的情况,或是班主任自身对德育管理工作的认知存在偏颇,将德育简单理解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是理论教学的一部分,无需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继而制约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主要是指班主任秉持立德树人思想,在日常管理中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情况,采取合理的沟通、开导、教育和激励等措施,将德育巧妙渗透到学生的班级生活中[2]。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整合班主任管理工作和德育,有助于德育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小学德育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平台,更侧重于知能教育,德育效果并不显著。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和思想的引导教育,学生也能结合自身言行,明辨是非,修身立德,从而增强小学德育的开展能效。

(二)有利于班主任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传统班级管理在刻板制度下进行,学生的参与度和配合度都偏低,德育更关注学生个性,强调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学生自律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施行民主制度,多参考和采纳学生的管理意见,给学生提供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班级大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样学生为维护班级荣誉,也会自觉规避不良言行,从而使班主任班级管理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德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出发,通过交流、启发和引导等方法,覆盖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多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力和领导才能,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四)有利于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是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这个时期能否抓好,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掌握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及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3]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路径

(一)课程筑基,赋立德树人品质。德育建设要着眼学生成长、扎根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育人。经开区从落实国家课程、整合地域资源、突出校本特色三个方面入手,科学构建区域德育课程新常态,探索出体验类、探究类、活动类、拓展类四类德育课程,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提供了丰富载体。第一,体验类课程:在经历中励志通过感恩教育、研学旅行、家务劳动、电影课程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在参与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第二,探究类课程:在研究中启悟通过开设探究类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其合作探究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格物致知的精神。第三,活动类课程:在实践中生慧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参观工厂企业和人文科技场馆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广才智、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最后,拓展类课程:在深化中升华结合学科特点,深化学科知识,通过经典诵读、课本剧编排、校园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等课程拓展学科教学的广度、深度,深度挖掘核心素养的生长点。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到教育教学全程育人。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按照课程方案和标准,落实好德育课时,采取切合小学生身心实际的德育方法,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同时,也要认清各门学科与德育融合的优势,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和德育常态化。此外,还要突出德育重点内容,积极挖掘时事中的德育资源,深入开展理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更好地落实育人要求。

(三)创新德育方法。探索个性化德育。在传统的德育中,往往采用一种模板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规范化行为,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导下,班主任应该探索个性化德育,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德育。创设多元化的德育环境。在德育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创设多元化的德育环境,例如树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建立德育角落,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引入情景式德育。情景式德育是一种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感悟、认知德育内容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能够提高其情商和社交能力。班主任可以通过情景式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中,例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德育的内容。引入游戏化德育。游戏化德育是一种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德育内容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还能够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班主任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设计各种德育游戏,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智力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德育内容。

(四)重视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这是学生良好品德及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4]。学生个人行为决定了学生的日常表现,在小学生自主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要规范其个人行为,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提升,还要做好德育引导。在规范学生个人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在日常活动中开展和学生个人行为规范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到家国情怀教育、个人行为素养提升的相关活动中,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教学优化,因为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所以在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便利性,教师可以通过日常学习和行为规范的观察,找出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比如: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小学生调皮、不听管教,这些小学生往往会带着班级其他学生一起不遵守规则,在开展德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寻找教育契机,通过德育工作,抓住学生的软肋去开展教育。针对班级中的顽皮淘气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让学生自觉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班级秩序的影响。再如:可以开展“师生一日身份互换”活动,班主任与学生互换身份,让学生去维持班级的秩序,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不规范,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秩序,进而加深学生对个人行为的规范自主性,既能避免因为语言管教对学生个人天性的压制,还能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五)奖惩激励。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围绕某一具体事件,设计一定的标准,做得好的,表扬、奖励;做得不好的,批评。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也可善用奖惩的方法实现激励的目的。先将学生的德育学习成果量化,例如上课听讲的认真程度、回答问题是否积极,课后作业是否认真完成了。在每一次德育课后,都及时总结,对于好的学生,尤其是他们一些比较突出的行为,要给予肯定和表彰。让他们可以将这些行为保持下去,并认真发扬。对于没有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则要给出一定的惩罚。在批评或者惩罚的时候,应尽量具体,比如说清楚学生的哪一个行为是不可取的,本着教育人的原则,让受惩罚者能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一来,就让惩罚也富有教育意义。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教育的方式解决学生因日常生活、学业压力等因素出现负面情绪,这不仅能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也能使学生消除不良的情绪状态,更好地学习与成长[5]。首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家庭、学业、环境等因素影响,所产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侧面说明学生在抗挫折、抗压等方面能力较弱,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借助真实实例的方式纾解学生心扉,使学生吸收经验走出心理阴霾,从而消除负面情绪,提升抗压能力。比如学生可能会由于身体缺陷等因素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可以从一些同样有缺陷的名人着手,用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缺陷并不可怕,使其不再有心理健康问题,并树立起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心态,这能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最后,教师可以将赏识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比如小学生存在一些问题,班主任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利用赏识教育手段来激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摆脱因为学业、生活所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

(七)开展家校合作,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性格,还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与家长建立起联系,开展家校合作,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班主任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动向。针对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在共同商讨下,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并切实落实,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家长和班主任要进行分工,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家长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并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在教育改革背景要求下,在小学学习阶段落实德育,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教师需和家庭联合起来,一起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提高思想品德意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助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杨瑞娜.基于素质教育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中德育教育探究[J].读写算,2021(28):17-18.

[2]戎伟宾.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1(6):165-166.

[3]高明.德育教育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J].才智,2020(14):112.

[4]李静文.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对策[J].东西南北,2019(24):158.

[5]朱金花.“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初探[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2现代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2022现代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2022:524-5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