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难点分析 ——以女中音为例
摘要
关键词
高校;声乐;女中音
正文
随着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的紧密交流,声乐技术和音乐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但仍存在着高低声部不平衡的问题。女中音宽广的音域、深厚有力的音色以及特殊的音质成就了其在声乐领域的特殊性。由于这种声乐资源的稀缺性,使其备受国内外关注和喜欢。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实践中寻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相应的演奏技巧,将女中音学生的特点展现出来。
一、声乐教学的特点
(一)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的社会性
声乐歌唱的特点就是容易被人理解,它的表达形式是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是其他艺术不能与之媲美的。例如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或者一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相对于其他器乐作品或者器乐演奏家来说,更加容易被人们广泛理解或者接受,得到社会性的推广和传播。声乐教学活动就是以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演唱技巧和情感的表达,增强人们声乐的欣赏力和艺术情操的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声乐教学不仅要包括专业技能的传授还要涉及音乐社会性的推广和传播。声乐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力,声乐是以人声演唱来表现音乐内容,表达词、曲作者思想感情的,也同时传递演唱者的内心情感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由于声乐的乐器是自己的身体,几乎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音乐演唱的能力,而歌曲又因为其丰富多变的旋律和富有内涵的歌词相结合更加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更加能形成其广泛的社会性特点。
(二)声乐教学的独特性
声乐教学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一面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思想内涵、生理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这种形式使得声乐教学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它的独特性是针对性强,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发声方法训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每一个学生设计教学计划和方案,就像没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理解力,声乐教学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声乐教学这种个性化独特性才能使歌唱者的技能快速提高。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来分析,主要的教学内容以音乐技能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为主,很多高校的音乐课程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声乐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也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使得高校的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达到。与此同时,开展声乐教学也存在着教育目标模糊不清的情况,个别教师对声乐教学存在局限的认知,认为高校的声乐教学仅仅是提升学生演唱能力和技能,如果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只单纯传授声乐技巧,而欠缺了对学生进行艺术性和道德品行的教育,则很难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高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存在关联性不足的情况,在现阶段很多高校虽然都很重视声乐教学的开展,也在逐步提升声乐教学的位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声乐教学的深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导致学生在进行声乐课程学习时,往往只能学习到声乐知识的技巧内容,缺乏相关领域知识的交叉学习,从而导致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不足。此外,新时代下,许多高校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不端正,很多学生学习内动力不足,不思进取,缺乏责任心。因此,高校的声乐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讲授专业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建立职业意识、树立理想,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专业学习的效果。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很多依托互联网资源的新媒体教学模式也逐渐被高校所采用,为了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培育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音乐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拓展,进一步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完善高校学生群体的音乐文化整体素养,为声乐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难点分析——以女中音为例
(一)女中音声部概述
女中音,经意大利语翻译为次女高音。在美声唱法中,它是女低音和女高音中间的一个独立声部,一般比女高音低一个大二或者小三度。在多声部的合唱中,它担当着和声的角色,与其余声部相辅相成、彼此成就。女中音的音域是a—a2,声带较女高音更长更宽,咽腔和喉腔也更大,这样的生理条件使其拥有音量宏大,音色圆润、柔和丰满、音质醇厚的特质,但这一特质也是非常稀少的。它的音色同戏剧女高音有相似之处,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伯仲。与女高音相比较之下,色彩略微暗淡,比较适合抒发深沉且抒情的情感,是最接近灵魂深处的声音。女中音通常带有戏剧色彩,例如: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艾尔达,《意大利女人在阿尔及尔》中的伊莎贝拉,《卡门》中热情、放荡的烟厂女工卡门,这些角色都不太正派,出现的场景也比较戏剧化。女中音声部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但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才逐渐出现几位女中音歌唱家。目前国内著名的老一辈女中音歌唱家有苏凤娟、罗天婵、德德玛、关牧村等,青年女中音歌唱家有降央卓玛、孙媛媛、钟丽燕、陈冠馥等。
(二)教学重点
1.呼吸的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原动力,是声乐学习的重中之重。唐末段安节撰《乐府杂录》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陈汝衡曾在《说谭》中提到“气催声发,气靠声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先调气”。这些传统声乐理论都充分的表明了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可以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实际运用到演唱中,由于情感、声区的不同,呼吸的深浅也就不大一致。呼吸要掌握度,讲究合适的原则,歌唱的呼吸就像是给气球打气,并非越足越好。气球的气多了会爆,少了就会瘪。歌唱的气息过多会僵住,倘若太少了,又不足以支撑完整的乐句。吸气要根据乐句情况适当地进行调整,要讲究合适、讲究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达到最大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气息积极性、流动性的训练,防止气息僵化,增强气息的动力,使得声音柔美、动听、舒畅且自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教学法与演示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讲授教学。例如:展示发声器官的构造图以及模拟发声的动态视频,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气息是怎样在各种发声器官的配合下流转的。理清呼吸原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做闻花的动作,口鼻同时吸气,吸气时喉头下放,肺部、两肋、腰部向外(四周)扩张,横膈膜下放,随后保持住,呼和吸这两股力量形成一种对抗。随后均匀呼气,小腹向上向里收紧,用吸气的感觉来歌唱,直至乐句结束,才能失去对抗的力量,紧接着开始换气,进行下一个乐句的呼吸。针对这一动作,教师可多做几次示范,让学生清晰并且直观地看到实际演唱时呼吸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次反复做练习,帮助其及时纠正,让学生熟练运用并形成肌肉记忆。
2.声乐教学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声乐教学的首要原则,每位学生的声音条件、性格特征和可塑性都大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同一套方法同一个经验去教授所有的学生,这是不适用的。要客观地对个别学生、个别现象进行个别分析,更不能用同一音质音色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好的声乐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多听不同的声音、多学习优秀前辈的教学经验,多分析多研究学生的声音问题,积极调整教学手段,不断升华教学方法。建立较好的分辨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声音得以快速发展。声乐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模糊性,是个复杂的学科,需要自行感悟领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加以正确地引导。布置课后作业需要根据学生当下的能力水平,对于个别不愿意唱小作品的学生,要实施心理疏导,舒缓其倦怠心理,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和积极的态度,引发其学习动机。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劳逸结合,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密切关注学生的嗓音健康和身心健康。声乐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歌唱实践经验,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运用到声乐教学的实践中。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进行女中音的声部鉴定
很多人固执地认为压喉所发出的低沉的音色就是女中音,不能唱高音就是女中音,这些种种不科学的定义都会对声乐学习者造成致命伤害。刻意地去追求音色的坚定浑厚有力,使劲地压低喉头制造低音,撑大喉咙营造大音量,长此以往,必会造成各类严重的声带病变。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声部鉴定是其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声音形成以及发展声乐技巧的基石。如果一开始判断失误,并且一直在不合适的音区训练,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声音发展缓慢、声带病变、严重的甚至会中断或结束歌唱学习生涯。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科学且慎重地对待声部鉴定。大部分女中音的声带与女高音相比,稍长稍宽,咽腔和喉腔的空间也更大。女中音也被称为次女高音,部分女中音的高音甚至能够达到女高音的音域,她们在中音区的歌唱最为自然、舒适,所以被判定为女中音。由此可见,歌唱所遵循的规律是自然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学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声部确立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声音条件较为复杂,既能唱高音也能唱低音,学生和老师可能会被第一主观印象听到的声音所蒙蔽,盲目确认声部。教学了一段时间后,又发掘出了学生的另一种潜能,对于这类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判断声部,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在教学中去探索学生的特质和潜力。如果迟迟不定声部,长时间杂乱训练后,也会影响声音的发展。教师可以看看学生在正确的技术方法下,她的音色在哪一个声区更为漂亮,更能得到更好地施展。
2.怎样做到声区统一
在两个声区连接的位置,若音色和音量产生明显变化,或者突发破裂音,导致向上的高音或向下的低音演唱出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换声区,只要自然地经过换声区就能让声音得到统一。女中音有两个换声点,分别是(低音区—中声区、中声区—高声区)。如若呼吸、腔体、共鸣运用得不得当,就会出现突兀的坎儿(甚至出现破裂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破裂音之前的三个半音左右,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准备,使用“引桥”过渡技术,将中声区和高声区(低音区)看做河的两岸,中间搭建一座短暂的桥梁,引导声音从一个声区平稳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声区。在中声区使用混声演唱,音越往上假声的比例越大。下行反之,同时音色也会发生相应地变化,变得明亮、圆润、亦或是暗淡。换声区的引桥部分采用真假声混合,这个部分音量适中不能过大。这时要让学生用深呼吸用“打哈欠”的动作来打开腔体,像说话一样往下叹着唱,放松嗓子。经过换声点周围的时候,想象着吸气一样的感觉,使腔体得以持续打开。唱上行音和下行音都使用这样的方法,气息不能猛增,要追求均匀、平稳。同时提醒学生,换声点周围几个音要立住,贴住后咽璧,让声音逐渐打到上腭,放松声带周围的肌肉。音区之间的“坎儿”也就消失了。声区统一是比较复杂的声乐技术问题,声乐训练的成效受诸多因素所影响。需要声乐教师细心的引导,学习者切不可急于求成,需要具备耐心和毅力,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练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女中音的声部鉴定问题和声区统一问题,在声乐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女中音来说又是比较复杂,难以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如何培养优秀的女中音人才,发挥好女中音声部独特的优势,还需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研究,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歌唱方法,从而扩展女中音音域,使其更加柔美、谐和、统一,更具感染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女中音青年歌唱家和教师。
参考文献:
[1]赵明明.浅谈对高校学生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7(16).
[2]郭玲玲,刘国峰.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声乐教学的设计及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4).
[3]陈燕.女中音声乐教学中常见演唱技术问题与训练方法[J].中国音乐,2009(03):118—120.
[4]晋华.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浅谈“歌唱呼吸”训练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0(07):25.
[5]谭志艳.声乐教学中的控制性呼吸[J].北方音乐,2014(03):80.
...